貉,也叫狸,是珍贵的毛皮动物之一。养貉人朱先东今年60岁,之前一直从事皮革贩卖生意,2000年的一天,朱先冬在河北收购皮革时,听朋友说养貉能赚钱,便从朋友那买了15只貉幼崽,开始尝试养貉。虽说对养殖是一窍不通,但朱先冬却觉得养貉还挺有意思,就像养了几只宠物一样,每天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一个个都长得膀大腰圆,本以为把貉养大了就可以赚钱了,可第二年的繁殖情况却让朱先冬很失望。
养貉人朱先冬说,当时就在自己家院里养了15只,结果第二年产仔率很低,一只貉子才下两只,赔钱了。
朱先冬天生就有股不服输的劲,本来只是想试试看,可没想到养个貉竟然这么费劲,看来啊这次不下点功夫研究研究还真是不行。于是他开始向其他养殖户请教,寻找失败的原因。
原来这些小貉子得的都是富贵病,只怪自己平时大鱼大肉的给他们吃太多了。家人都以为经历这次失败后,朱先冬会放弃养貉这条路,可没想到朱先冬不退反进,第二年又从河北以一只120元的价格,买来一千只幼崽。这次朱先冬不再盲目喂食,开始根据貉的胖瘦合理搭配营养套餐。那一年,为了观察貉的生活习性,朱先冬索性就住在了养殖场,每天都要在场区来回巡视好几遍。在疫病预防上朱先冬也是小心谨慎,每只貉都要定期播种疫苗。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貉都长得十分匀称,繁殖情况也非常可观。
就这样朱先冬的貉子越养越好,数量也越来越多,加上那几年行情好,朱先冬靠着养貉发了家。照这情况发展那是稳赚不赔啊,可是别忘了有句话叫“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说的不仅是养殖本身存在的风险,更多的是说养殖业市场行情波动大。由于这几年全国上下很多人看到了养貉的巨大利润空间,都纷纷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来。有的养殖户盲目扩群,结果造成貉子市场供大于求,貉子价格连年下跌,低谷时一只成年貉子的价格甚至要低于饲养的成本价,许多养殖户开始甩手不干。
市场的波动让朱先冬感到头疼,却没有因此乱了阵脚。痛定思痛,朱先冬开始研究市场起伏的规律。养貉子十多年,价格起起落落,生意赔赔赚赚,朱先冬也慢慢摸清了市场波动的门道。
养貉人朱先冬说,任何行业都有起有落,有行情好的时候,就有行情不好的时候一般就是行情好了都扩群,行情一弱了就不养了,其实这种正和市场相反,应该行情低谷的时候扩群,行情高的时候,尽可能的多存栏。
朱先冬的生意经,简单概括来讲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像今年貉子市场不景气,而朱先冬却加大了自己场区的存栏量,因为这时种貉的价格低,扩群成本也低。等到市场好转的时候,再将这些貉子卖出去。为了让貉子有一个更适宜的环境,今年朱先冬还将养殖场从村里搬到了林区,朱先冬说以后不管行情怎么样,他都会在特种养殖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