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旧唐书·萧铣传》:“使臣曰:‘萧铁聚乌合之众,当鹿走之时,放兵以夺将权,杀旧以求位定,泊大军淹至,束手出降,宜哉’”。《三国演义》:“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乌合之众》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乌合之众》主要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和行为表现。
谁是“乌合之众”?
怎么鉴别“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是如何形成的呢?
“乌合之众”怎样分类,有何特点?
了解了群体是如何形成的,自然更想了解群体是如何分类的。勒庞站在心理学角度,将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又分为无名称群体(如街头群体)和有名称群体(如陪审团、议会、工会等)。而同质性群体分为派别(如政治团体、宗教团体,他们拥有共同的目标和信仰)、身份团体(如教师、律师、工人,他们拥有相同的职业)、阶级(如中产阶级、农民阶级等,联系他们的不是身份,不是信仰,而是利益)。
《人民日报》:1月21日,中方宣布对在涉华问题上严重侵犯中国主权、负有主要责任的28名人员实施制裁,包括特朗普政府中的蓬佩奥、纳瓦罗、奥布莱恩、史达伟、波廷杰、阿扎、克拉奇、克拉夫特以及博尔顿、班农等。这些人及其家属被禁止入境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他们及其关联企业、机构也已被限制与中国打交道、做生意。
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群体——选民群体,即有权选出某人担任官职的集体,属于异质性群体,他们的行为仅限于一件规定十分明确的事情,即在不同的候选人中选谁或不选谁。选民表现出极少的推理能力,没有批判精神,轻信、易怒并且头脑简单,因此能够深受领袖的影响,选民特别在意他(被选者)表现出贪婪和虚荣,他必须用最离谱的哄骗手段才能征服选民,要毫不犹豫地向选民作出最令人异想天开的许诺。选民群体,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主要受自己的感情和党派精神的支配。比方说,“让美国再次伟大”,特朗普毫不犹豫地向选民作出最令人异想天开的许诺,用最离谱的哄骗手段征服了美国选民,生动形象地将美国选民群体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难道说是选民群体错了吗?不全是,因为勒庞早就给出了答案,“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群体情感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美国选民群体的轻信、且头脑简单,选错了总统,肯定必须承担苦果,那就是付出了“因新冠病毒而死四十多万美国人”的代价。
谁在操控“乌合之众”?
“群体喜欢的英雄,永远像个恺撒”。群体领袖相当于羊群中的头羊,群体行为的力量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领袖所支配;乔治·奥威尔的《1984》与《动物农场》,将领袖的动员手段归纳为断言法、重复法、传染法。
理智的个人在进入群体之后表现会大相径庭,关键是原始本能被释放,在暗示和传染的影响下,被无意识所主宰。勒庞说:“在人群中,领袖的作用是巨大的。他的意志是核心,围绕着它,意见可以形成,人们相互认同”。在《天龙八部》中,萧峰寻找杀父仇人,一路上问得最多的是:“说,谁是带头大哥”?他深知,少了带头大哥,当初逼死他爸妈的那群乌合之众根本不可能聚集起来。带头大哥就是玄慈大师,他就是因为过于纠结汉人和契丹人的分别,违背了出家人慈悲为怀的初心。源于民族自尊心的无意识淹没了玄慈大师多年修行而来的慈悲意识,让他做出了让自己悔恨终身的事情。事实上,带节奏的人对群体的影响力,不全然来自于他的个人魅力,更多是来自于威望加断言、重复、传染。玄慈是少林方丈,可谓武林领袖,可他认为,汉人和契丹人势不两立。少林方丈一再重申:汉人和契丹人势不两立,这就是断言和重复;群体是不能没有头羊的羊群,带头大哥或意见领袖,就是“头羊”。
不错,领袖的作用是巨大的,只有领袖才能操控“乌合之众(群体)”,诚如勒庞所说“在人群中,领袖的作用是巨大的。他的意志是核心,围绕着它,意见可以形成,人们相互认同”。每个时代都需要领袖,只有领袖才能引导社会不断前进。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50页)”。关于领袖的作用,毛主席也有精辟论述——“在一个集体里,往往是由一小部分人,先明白事情的道理,感悟到事情发展的规律,再由他们领导和引导大多数人走上正确的道路。这就是列宁同志所说的领袖作用”。领袖的作用,毋容置疑;但是,群众也并非乌合之众,群众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盲目崇拜不是明智之举,但否定勒庞的《乌合之众》也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比方说,勒庞的“实践价值要大于理论价值,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就永远都具有现实意义。
那么,“郭氏乌合之众说”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呢?勒庞的《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学的专著和名著,为了更深刻地认识“郭氏乌合之众说”,我们不妨也从心理学角度予以剖析。既然《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学”的,那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特别地研究一下“个体心理学”。为此,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狐狸吃葡萄的心理”。
有一天,狐狸来到了一片大草原上,发现了一棵葡萄树。葡萄树上结满了一串串晶莹透亮、香气扑鼻的葡萄。它想:“这葡萄一定又甜又好吃”!它看着葡萄,舌头舔着嘴巴,直流口水。狐狸想吃葡萄,它急忙伸手去抓。可是,树太高了,勾不着。狐狸用尽力气,跳了上去用手抓,还是没勾着。它想:我要是能像猫一样会爬树就好了。狐狸又试了好几次,还是没勾着。旁边的小兔、小鹿,都笑狐狸是个傻瓜。狐狸累得汗流浃背,喘着粗气说:“这葡萄还没熟,一定很酸!一定是不好吃的”。说着,它垂头丧气地回家,边走边回头看一眼心爱的葡萄,心里总是酸酸的;边走边自我安慰:“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可见,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这就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典故。
狐狸“情绪双重表现规律”。任何情绪都受想象操作,并表现为一系列仿佛是第二表现的幻想的表象和映象。情绪除了外围的作用外,还有其中枢的作用。神经能量的消耗主要发生在两极中的一极:“或在外围,或在中枢”,一极活动的加强立刻导致另一极活动的消耗或减弱。
“外围”感观美好。狐狸来到了一片大草原上,发现了一棵葡萄树,葡萄树上结满了一串串晶莹透亮、香气扑鼻的葡萄。它想:“这葡萄一定又甜又好吃”!它看着葡萄,舌头舔着嘴巴,直流口水。这种心理上“外围”作用,狐狸幻想“葡萄又甜又好吃”,因此,心里甜甜的,美滋滋的,勾引得它直流口水。此时此刻,狐狸的“外围”感观是“葡萄又甜又好吃”,狐狸的“甜葡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枢”扭曲的纠结。狐狸想吃葡萄,它急忙伸手去抓;可是,树太高了,勾不着。狐狸用尽力气,跳了上去用手抓,还是没勾着。它想:我要是能像猫一样会爬树就好了。狐狸又试了好几次,还是没勾着……狐狸累得汗流浃背,喘着粗气说:“这葡萄还没熟,一定很酸!一定是不好吃的”。狐狸情绪低落,葡萄“又甜又好吃”的幻想,立马转换成“这葡萄还没熟,一定很酸!一定是不好吃的”的“酸葡萄心理”。“中枢”心里起了作用,这种心理作用一强化,之前的葡萄“又甜又好吃”的幻想立马就减弱。这正好符合狐狸“情绪双重表现规律”:狐狸神经能量的消耗主要发生在两极中的一极——“或在外围,或在中枢”,一极活动的加强立刻导致另一极活动的消耗或减弱。
狐狸“吃葡萄”的心理,可以这么理解,狐狸的情绪波动将心理学中的“情绪双重表现规律”表现得淋漓尽致:“想吃”,“葡萄是甜的”,“吃不着”,则“葡萄是酸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心理,作为自我安慰是可以的;如果作为“为人处世,工作求真”,则是万万不可取的。正所谓,想吃则为“甜葡萄心理”,吃不着则为“酸葡萄心理”。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的,寓言典故“狐狸吃葡萄心态”是讨论个体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的。而“郭氏乌合之众说”既涉及到“群体”也涉及到“个体”,故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介绍了勒庞的《乌合之众》和“狐狸吃葡萄”的寓言典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想讨论和搞清楚“郭氏乌合之众说”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态?
那么,“郭氏乌合之众说”,套取《乌合之众》中领袖的“断言、重复和传染”特点,指责《人民日报海外版》主编、《环球日报》总编胡锡进同志,同时影射“六百万胡粉”为乌合之众,是耶非耶?
那么,“郭氏乌合之众说”到底是什么心态呢?
首先,“断章取义,捕风捉影”的思维。结合勒庞的《乌合之众》来看,“郭氏乌合之众说”根本没有全面理解其内涵,总是抱着“断章取义”的思维,抓着胡总编的只言片语或言论的一些片段,断章取义,捕风捉影。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当网友质疑“郭氏乌合之众说”时,还含沙射影,影射六百万胡粉群体为乌合之众,居然还搬出勒庞的《乌合之众》为自己寻找理论支撑,殊不知,勒庞根本没有把群体当作乌合之众,这是不是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味道啊!
最后,“鸡蛋里挑骨头”的世俗。既然“胡粉有什么好的,那是乌合之众,我还不想要呢”的心态充满了心里,憋屈得很呀,那总要有地方发泄啊,要不,就会憋坏了!“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太顺利”,于是,“鸡蛋里挑骨头”,总要搞出一点声响,“臣妾主义”、“投降主义”,管你什么主义,只要是子弹,就铺天盖地地射过去吧,说不定总能射中目标哩!
毛主席说过:“文化思想这块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网络是文化思想阵地的重要领域,我们必须注意两个效应。一个是“破窗效应”——“假如一个拐角或者人行道上,如果有一小堆垃圾或者一些纸屑,没有被及时清理掉,那么不久之后,这里就会出现更多的垃圾”。网络中出现“垃圾”,我们虽然不能去彻底清除,但我们至少不要去扔那“一张废纸”。另一个是“木桶效应”——“木桶的盛水量的多寡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舆论的力量是无穷的,假如把舆论的力量比作“木桶的盛水量”,我们虽然难以保证自己不是“木桶中最短的那一块”,但我们一定要努力做到自己不是“木桶中最短的那一块”。在中国,舆论自由,但不是放任横流,更不是“诽谤抹黑”,而应该坚守底线,那就是“实事求是,坚守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