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点:1)体型微小、结构简单
2)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3)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
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光学显微镜
细菌的大小:一般以微米(um)为单位
形态:按其外形区分主要有球菌、杆菌、螺旋菌三大类。
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2)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临床意义)G+和G-菌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这两类细菌在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及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破裂,并能在相对低渗的环境下生存。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
特点:1)营养要求高,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细菌L型生长繁殖较原菌缓慢
2)细菌L型在高渗培养基上生长后形成三种类型的菌落
3)某些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如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
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转运、呼吸和分泌、生物合成、参与细菌分裂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特点:1)能独立自行复制
2)不是细菌生长所必不可少的
3)可以在细菌和细菌之间相互转移
胞质颗粒:储存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的颗粒样结构
胞质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其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称为异染颗粒。
荚膜的功能:1)抗吞噬作用,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与毒力(侵袭力)有关
2)黏附作用,参与生物被膜的形成
3)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保护菌体避免和减少受溶菌酶、补体、
抗体和抗菌药物等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4)抗原性强,鉴别分型依据
鞭毛的作用:1)运动功能,可作为鉴别指标;还与致病有关
2)抗原性强,常称为H抗原,鉴别、分型依据
芽孢的功能:1)抵抗力强,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
2)杀死细菌的芽孢是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革兰染色法:1)步骤:标本经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
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细菌均染成深紫
色。然后用95%乙醇脱色,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
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
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乙醇脱色
后复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
2)意义:革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选择抗药细菌、研究细菌致病
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营养物质: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营养物质、氢离子浓度(pH)、温度、气体、渗透压。
细菌的分类: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分子的需要与否,可分为四类,
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根据生长曲线,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又称指数期)、
稳定期、衰亡期
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应选用对数期的
细菌。
细菌的生化反应实验: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
亦不同,各代谢产物可通过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通常称
为细菌的生化反应(可用于鉴别不同细菌)热源质:1)定义:或称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
发热反应的物质,称为~
2)特点:耐高温,压力蒸汽灭菌(121℃、20分钟)亦不能被破坏,
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热源质。
3)危害:输液反应的原因
4)用吸附剂和特殊石棉滤板可除去液体中大部分热源质,蒸馏法效果最好,使用无热源质水制备生物制品或注射液,无菌操作。
(热源质的概念为1)、2)、3)和4)一起)
细菌合成特殊作用的产物:热源质、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脂溶性或水溶性)、
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培养基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三大
类。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大多数在液体培养基生长繁殖后呈现均匀混浊
状态;少数链状的细菌则成沉淀生长;枯草芽孢杆
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专性需氧菌呈表面生长,常兴
成菌膜。
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通过分离培养,细菌可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
菌落,分为三型: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黏液
型菌落
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半固体培养基黏度低,有鞭毛的细菌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