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记述看,“貘”的样子像熊,皮肤是黄黑色的,产地是四川一带。这与大熊猫几无二致。虽说大熊猫的皮肤实际是黑白两色,但白色毛皮在田野环境里很容易沾染黄泥、黄尘污染而泛出黄色,有时候到动物园里看大熊猫也会发现这种情况。但段玉裁提到的“诸书所谓食铁之兽也”又是怎么回事呢?东晋学者郭璞(276-324)在《山海经·中山经·崃山》中批注有:“邛崃山出貊,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然则貃于貊,貘于獏,并无字异,而音同,声转为猛。”这里一方面指出“貃”“貊”“貘”“獏”都是同物异名,从产地(邛崃山)与肤色(似熊而黑白驳)看,就是《说文解字》里的“貘”;另一方面则指出这种动物的食性:“亦食铜铁。”这点看似有些荒诞,从现代大熊猫的情况看,倒也不是无的放矢。
大熊猫确实有食铁的奇特习性。1979年,一只大熊猫闯入四川宝兴县一家农户,啃坏了菜刀、保温桶之类铁器。1981年3月26日《南方日报》报道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一头新入场叫作“莉莉”的大熊猫,某天进食时,竟把铁制食盆咬成碎块吃掉,后来由粪便中排出,肠肚并无损坏。1983年,在卧龙大熊猫饲养繁殖场也发现一只大熊猫吃铁皮。古人大约也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将“貘”看作一种“食铁兽”。晋人刘逵注《蜀都赋》因此写道:“貊兽毛黑,白臆,似熊而小,以舌舐铁,须臾便数十斤,出建宁郡也。”一直到清末民初,徐珂(1869—1928年)还在《清稗类钞·动物类》里人云亦云:“貊:食铁兽,似熊而小,以舌舐铁,须臾便数十斤,即《尔雅》所谓貘。”虽说《清稗类钞》本质上是部小道消息(野史)大杂烩,但貘(貊)能“以舌舐铁,须臾便数十斤”有悖常识,显然是夸张的说法。当然没有任何动物能做到这一点,包括大熊猫。
今天人们都知道,大熊猫真正喜欢吃的是竹子。野生大熊猫一天要花费10—12个小时,吃掉几十千克的竹子、竹叶或竹笋。要是把刘逵与徐珂写的话改写成“以舌舐竹,须臾便数十斤”,那就一点问题也没有了。而郭璞还认为貘就是《山海经》记载的邛崃山上的黑白色食铁猛豹,并指出“貘”也叫“貘白豹”。他在为《尔雅》作注时恰好也提到,貘白豹“似熊,头小,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这就说明,郭璞已经观察到貘吃竹子这一生物学特性。纵观整个动物界,把竹子作为主要食物的大中型兽类只有两种,一种是大熊猫而另一种是体型更接近浣熊的小熊猫。那么这种分布于蜀地且吃竹子的黑白色似熊的动物“貘”,就只能是大熊猫无疑了。
此貘非彼貘
有趣的是,世界上的确存在着名叫“貘(Tapirus)”的动物,是犀牛的近亲,也是美洲和欧亚大陆特有的动物。现存四种,即山貘、南美貘、中美貘和马来貘,前三种均产自美洲,仅马来貘生活在东南亚中南半岛南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南部的热带雨林里。
从当代物种地理分布看,马来貘与大熊猫毫无交集,但古代的情况不一样。1978年,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云南昭通永乐褐煤矿采掘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他们依据其中的几件化石下颌骨残段建立一新种——云南貘,并认为其地质时代为距今300多万年至250万年的晚上新世。后来的初步研究认为,云南貘及其近亲有可能就是如今貘类动物的直接祖先。从新石器时期到商代后期,黄河中游气候温暖湿润,野生动物的分布有与现今明显不同的形势。从考古实物来看,殷墟就曾出土马来貘的化石。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里曾指出:“这个遗址……有丰富的亚化石动物……除了如同半坡遗址发现多量的水麞和竹鼠外,还有獏(Tapirusindicus)、水牛和野猪。”而“Tapirusindicus”正是马来貘的学名。可以想见,气候较中原温暖的华南地区,古时候很可能也是马来貘的栖息地。
马来貘的体态有点像猪、也有点像熊。腰比肩高,体形粗壮。它的尾巴非常短,4条腿都很短,前脚各4趾,后脚各3趾。它的鼻子与上唇相连,前伸比较长,并略向下耷拉,能用来抓握树叶辅助进食,并能在游泳时充当呼吸管的作用,这就又有点像大象。中国古人对此也相当清楚。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倗国墓地2006年出土了青铜器,“短颈,圆眼,圆形大耳,鼻稍长,短尖尾,四足粗壮,背部有盖,鸟形钮,通体饰麟纹”,就是马来貘的样子。与绛县同属于黄河中游地方,纬度约低1度的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也出土过“羊尊”。不过有人认为,其物“鼻下垂,凿背安盖,尾曲下连于腹若鋬。腹饰鳞纹”。有人因此认为,这“实际上所塑造的是一只惟妙惟肖的貘”。
马来貘
既然如此,古籍里的“貘”会不会其实指的是马来貘而不是大熊猫呢?毕竟,马来貘和大熊猫外形上确实有些相似,尤其是马来貘身上的颜色也很独特,它全身由奇异的宽幅黑白条纹组成,头和身体前部、腹部、四肢与尾为黑色,躯体中部为灰白色,耳朵顶端则有一些白色。这跟“黑白熊”(大熊猫)简直如出一辙。
白居易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不言而喻。《貘屏赞》流行以后,后人提到貘时,形象就大多都是马来貘了。譬如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1597-1679)在《夜航船》里就说:“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性好食铁,生南方山谷中。寝其皮辟湿,图其形辟邪。”这段话完全就是照抄《貘屏赞》,属于典型的不求甚解。但这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他。因为李时珍(1518-1593)在大名鼎鼎的《本草纲目》里就说,“今黔蜀及峨眉山中时有貘”“毛浅有光泽,能舐食铜铁”“象鼻犀目,牛尾虎足。”前两句指的显然是大熊猫(明清时期四川、贵州一带已无马来貘分布),后一句却又是像马来貘的样子——尤其是标志性的“象鼻”,断然不是熊猫所有的。不仅如此,李时珍还补了一句“唐世多画貘作屏,白乐天(即白居易)有赞序之”,这就更是将错就错,将大熊猫与马来貘彻底弄混了。
就没人发现这其中的问题么?倒也不尽然。与张岱同时代的邝露(1604-1650)在《赤雅》里说:“貘生铜坑中,象鼻犀目,牛尾虎足。食铜铁,不茹他物”“《蜀都赋》‘戟食铁之兽,射噬毒之鹿’则指貊也。貊似熊,与貘不同。”这里虽然仍然将“食铜铁”的习性张冠李戴给了“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的马来貘,但总算意识到古籍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提出“貊似熊,与貘不同”,算是没有彻底埋没大熊猫的存在。最后,到清代段玉裁给《说文解字》做注的时候,大约当时中国早就见不到马来貘了,貘的样子又变回“似熊而黄黑色”,并独享“食铁兽”的大名。
貘尊,西周,2006年绛县横水墓地出土,现藏山西博物院
一些大熊猫分布区域由岛状逐渐退化为点状,最终从这些地方彻底消失。只有在古籍里,它们才留下一些存在过的痕迹。
参考资料:
孙前:《大熊猫文化笔记》;邓云霞:《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大熊猫形象》;谭楷:《追寻2100年前的大熊猫头骨》等。
“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新格局”沙龙在京举办
学术出版|王敏:设计改变中国——从装饰到新质生产力
替身&分身——版画的基因研究展丨艺术家方力钧专题
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白族扎染的工序多达10余道,其中扎花和染色最为考究。扎花考量技法的精致度,染色是通过天然染料染出不同颜色,十分考量技术和经验。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秀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生活居所,南宋时将故宅改为祠堂,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
恰是处暑时节,人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是古人对夏末秋始节气的真实写照。是时,家家户户忙着修缮仓廪,以备丰收存储新粮。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之中节气物候周而复始。
表示动物部首的有65个,这65个部首都是参与造字的智慧祖先根据动物身上的某种特性归纳出来的。具体归纳的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