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的天堂,祈福求祥净化心灵的圣地。
当今世界第一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天赐天府名四川,奇秀险幽寰宇间。美景尽览不胜数,闲谐逸趣众万千。
聚焦景区、媒体、交通,全方位最新旅游新闻资讯展示。
足不出户,还原360°真实峨眉全景。
沧海扬尘土,古地辟蚕丛。神蛾破茧出,修眉绝世容。
九月242019
峨眉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茂盛的植物,为种类众多的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提供了一个优越的生态环境。全山共有3200余种野生动物,在脊椎动物中,属哺乳纲的有7目、23科、51种及亚种。鸟纲为最大的一纲,有16目、43科、256种及亚种,其中属中国特产的27种,国家保护的17种,地模标本7种;爬行纲有2目、10科、34种及亚种;两栖纲有2目、7科、33种及亚种,其丰富繁多为全国罕见。四川的两栖动物为全国之冠,而峨眉山的占全川的36.7%;具有中国特色的角蟾亚科有10种,也占全川的1/3。节肢动物中,以昆虫纲鳞翅目的蝶类最为著名,约有268种之多,以中华枯叶蛱蝶和凤蝶最著名优美。目前全山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29种,占全国保护动物总数的12.08%,其中一级2种,二级27种,分别占全国2.2%和18%。珍稀特产和以峨眉山为模式产地的有157种。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清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主要科目介绍如下:
秉前环毛蚓即峨眉山大蚯蚓,以体大、粗状、特长着称。属环节动物门的寡毛纲,巨蚓科,巨蚓亚科,环毛属。体型细长,呈圆柱形,前端略小,褐蓝色,背面较腹面的颜色深,整体外形象一光泽发亮的软管。一般体长30厘米,最长可达80厘米,体宽1~2厘米。全身由160个环节组成,肌肉发达,伸缩力大。每节生有较少短而坚硬的刚毛,具有行足的功能。头部和感觉器官已经退化,但头部有肉唇状的前叶,伸张时可摄食、钻土和兼有感触功能。身体后部多具有感光细胞,能分辨白昼和黑夜,便于夜间出动觅食。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生殖带环状,在第14~16节。分布在海拔500~1200米的龙门洞、万年寺、清音阁和洪椿坪一带。性喜在山地阴湿、疏松和腐殖质较多的酸性土壤表层中,过着穴居生活。故本地叫“透山龙”。夜间或暴雨后常爬出地面活动。清音阁、万年寺的游山道旁,常会发现它的行踪。峨眉山蛭
俗名旱蚂蟥,属蛭纲,山蛭科,一种高度特化的环节动物。模式标本产峨眉山,为山蛭属一新种。体呈半圆柱状,背面略隆起,腹面扁平。体长1.1~2.9厘米,体宽0.3~0.6厘米。体背黄褐色或淡褐色,腹面颜色较淡,均有大小不等和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背腹两侧的黑斑点前后密集连接成一条黑色纵纹。背正中两列感觉突的外侧,从前至后有一条淡黄色条纹,无斑点。全体分为27节97环,由头部、生殖带前部、生殖带部、生殖带后部、肛部、后吸盘等六部分组成。夏末秋初,在石块下、草丛里或苔藓中产卵。卵茧椭圆形。每一卵茧能孵出幼蛭3~8条。幼蛭出茧后即能独立生活,吸血比成体更厉害。性喜温暖、潮湿、阴暗的环境。广泛分布于海拔1200~2200米的原始森林、灌木丛、冷竹林、草丛中。峨眉山蛭是一类有害于人类健康的体外寄生的环节动物,它叮咬人,吸食人血,并易使伤口感染细菌而引起溃烂等病症。每年6~8月危害最严重。
中华枯叶蛱蝶
峨眉山蝶类中最著名的一种,俗称枯叶蝶,属于昆虫纲,鳞翅目,蛱蝶科,姿态奇丽。身长3厘米,双翅展开宽8厘米。每当飞舞时会露出翅膀的背面,大部为绒缎般的黑蓝色,闪亮出光泽,点缀有几点白色小斑,横在前翅的中部,有一金黄色的曲边宽斜带纹线,如象佩上一条绶带,前后翅的外缘,均镶有深褐色的波状花边。如停息在树枝或草叶上时,两翅收合竖立,隐藏着身躯,展示出翅膀的腹面,全身呈古铜色,色泽和形态均酷似一片枯叶。这种“拟态”,使天敌一时真伪难辨,分不清究竟是蝴蝶还是枯叶,从而保护自己,故此在昆虫学上叫它“枯叶蝶”。从暮春到初秋,在伏虎寺红株山地带的花枝间、草丛中、曲径上,或是殿堂内,往往会看到枯叶蝶随风飘舞。
金凤蝶峨眉蝶类中,以鳞翅目凤蝶科的凤蝶体态最华贵,并有“能飞的花朵”和“昆虫美术家”的雅称。传说是梁山泊与祝英台双双殉情后,他们所幻化的一对蝴蝶,即是这种珍稀的凤蝶。金凤蝶别名黄凤蝶,是一种大型蝶。双翅展开宽有8~9厘米。体翅金黄色,有光泽。翅外缘有黑色宽带,带中间有一列黄色新月斑,前翅基部1/3为黑色,散生黄色鳞片,后翅黑带中有蓝色鳞粉,形成绚丽缤纷的图案,尾端伸出两个小小的尾翅,如同燕尾。口器特化成“喙”,以吸吮花密和其它液体,不用时收卷成螺旋状。一年繁殖约两代,4~6月发生的为春型,个体较小,7~9月发生的为夏型,体型较大,雌蝶体翅的黄色比雄蝶的较淡,以蛹越冬,卵圆球形,淡黄色到紫黑色,散产在花、叶、芽上,每年一粒。在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等地,还可看到常与金凤蝶作伴飞舞的玉带凤蝶。体型较小,体翅黑色。雄蝶前翅外缘有7~9个小黄白斑,后翅中部有7个大黄白斑,反面沿外缘有黄白色新月斑,臀角一红色或橙色半圆斑。雌蝶颜色较淡,后翅正反面沿外缘均有红色新月斑,中部斑纹红色,臀角也有红色环状斑,显得格外高雅。大鲵
属隼形目的鹰科。四川省内仅有北方和南方二亚种,峨眉山雀鹰系北方亚种。隼形目中的鹰类,都是大而有力的猛禽,雀鹰为其中最小的一种,羽色比其它同类漂亮。别名鹞子、鹞鹰,全长34~36厘米,翅长约25厘米。雄鸟的额、头顶、后头和后颈均呈暗灰色,各羽的羽缘黄棕色,后颈羽基白色,飞羽暗褐,尾羽灰褐而带有五条黑褐色横斑,下体白色或淡白色,喉部有黑色细纵纹、胸、胁、腹部具赤褐色和暗褐色横斑,尾下覆羽和尾羽先端白色,雌鸟体形较雄鸟大。雄雌鸟都具有隼形目鹰类的特点,黑嘴,上喙长下喙短,弯成弓形,尖锐钩曲。脚绿黄,具黑色的锐利钩爪,利于撕裂捕获物。它是一种旅鸟,又是冬候鸟。栖居在海拔500~1000米的山边林间,夏季飞往较高的山地,冬季常见于山麓上空,单独生活。在空中,飞翔力强,身姿矫健,往往停浮空中,雄视地面。它的视觉很敏锐,一旦发现地面有猎获物,便疾速直下,利用尖锐的爪捕捉。通常在针叶树上营巢,离地面4~8米,有时利用乌鸦的废巢生活。红腹角雉
又名铜鸡、银鸡、笋鸡,我国特产鸟,属鸡形目,雉科。栖息在海拔2300米左右的大乘寺、白云亭一带箭竹林和灌木丛中,与金鸡(红腹锦鸡)齐名媲美。全长62~114厘米,雄鸡的头顶、背和胸等均呈金绿色,头上有发状羽形成的赤红羽冠,后颈具蓝,黑白色羽毛镶边,如一领披肩。下背浅黄色,至腰部转为朱红,腹和两胁为白色。后部拖一条黑白纹相杂的长尾,光亮似锦,嘴蓝灰色,脚和趾青灰色,眼周裸出部淡灰蓝或蓝白色。全身红、绿、黑、白相映,光彩照人。雌鸟体形较大,但羽冠、披肩均不发达,尾羽较短,一身几乎全是棕褐色。夏季栖居于高山峭壁,冬季降至低山。平时单独或成对活动,到秋季常有20~30只成群活动,叫声叽喳,十分活跃,善于奔驰,飞行能力不强。食植物的种子、果实和幼芽、嫩叶为主食,也吃甲虫、蜘蛛等,尤其爱吃竹笋,故又叫笋鸡。通常过着“一雄一雌制”生活,每年4~5月繁殖,营巢简陋,每窝产卵5~9枚。点斑林鸽
点斑林鸽与岩鸽相同,在鸟类中属于鸽形目,鸠鸽科。两者外形相似,但岩鸽的腰羽呈白色,尾羽中段有一道宽阔的白色横斑,与点斑林鸽极易区别。生活在洗象池一带山岩密林中,一直被近人误作“岩鸽”而失去本名,实际上峨眉山并没有岩鸽。点斑林鸽体型较大,全长约35厘米,雄鸟从额至后颈呈淡灰色,后颈的羽形窄长,羽端较尖,基部黑色。上背和两肩褐红,下背至尾上覆羽为烬灰,尾羽黑色,腹和两胁褐红色,腹面的羽端有一对灰点。嘴黑色,脚黄褐至淡绿褐色,雌鸟的羽色同雄鸟相似。分布于洪椿坪扁担岩、九老洞、洗象池一带海拔1600~2000米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常成群活动,在植被上寻食,采食各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也食昆虫。春季到山上,秋冬便下到平原,夏季繁殖,每年产卵一次。短嘴金丝燕
又名岩燕子,属雨燕目,雨燕科。体形较小,外形与家燕相仿,但没有剪刀形的长尾。全长13厘米,呈流线型,新月型的双翼发育很好,展开时几乎与身体等长。上体及翅、尾表面黑褐,头顶的羽毛较暗,腰部灰褐色,杂有黑色条纹;下体淡褐色,胸部以后也带有黑色条纹。雄雌鸟的羽色相同,嘴短,黑色。夏季栖居于海拔1500~2800米的石灰岩溶洞中。据考在离九老洞后数十里的三霄洞内,经常群集有数千只的短嘴金丝燕与蹄蝠等小兽杂居。金丝燕由于腿短,双脚很弱,不在树上栖息,而利用尾作部分支柱,栖息在洞内的峭壁上。白天成群结伴在栖息地的上空飞行,捕食小型飞虫。鸣声似“嘀”,急促而单调。在岩壁上营巢,巢与众鸟迥然不同,是用自己的唾液,加上藓株粘合而成,干后变得和岩石一样坚硬。巢一般离地面4~5米,内壁呈杯状,外廓呈长圆状形。白头鹎
属雀形目,鹎科,分布范围较广,在海拔500~2200米的山区。雄雌白头鹎的羽色极相似,体形中等,全长18厘米。头部黑白相间,额和头顶黑色,头顶两侧和枕羽白色,两颊黑褐,耳羽大部黑褐,后部逐渐转为褐白,又名白头公、白头翁和白头公子。背部呈绿褐色,两翅和尾大多暗褐,胸部白色,具灰褐宽斑,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杂有黄绿色的纵纹。嘴黑,脚黑褐色。它是峨眉山常见的树栖鸟类,常三五成群活跃于茂密的树林和灌木丛中,飞行速度快,但多只作短距离的飞行。每年4月开始繁殖,在灌木或高大乔木的树技丛中筑巢。巢呈深杯形,用花梗、竹叶、草梗、蛛网等构成,内垫柔软的棕丝等物。卵呈粉红色,带有紫色斑点。食性颇杂,食植物果实,也食蜂、蝉和其它昆虫。绿鹦嘴鹎别名青菜婆、青拐子等,与白头鹎同科,也为我国特产鸟。体羽多呈绿色,嘴形短似鹦鹉,身长19厘米左右,5月繁殖。分布于海拔500~1700米的山地,食性和价值与白头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