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憨态可掬的熊猫走红网络,全国各地迎来了一波熊猫打卡热。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到园区看动物,也有很多年轻人结伴而行,兴奋地穿梭在各个场馆之间。
游客吴女士:
我最近在网络上看了很多熊猫的视频,而且正巧朋友从外地来成都玩,所以就觉得在眼前的熊猫必须要看。我2020年和2021年的时候也都去基地看过熊猫,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
在广州动物园,熊猫馆是人气最高的地方。据记者目测,大象馆、袋鼠馆等地围观的游客大概只有十几名。而在熊猫馆的室外区域,有几百人围在栅栏旁边,等待着大熊猫的出现。
广州动物园熊猫馆的工作人员:
从春节后,广州动物园的人就开始多了起来。这些游客大概有三分之一都是直奔熊猫馆来的。周末时,熊猫馆的屋子里全都挤满了人,排队的人都站到了对面的草坪上。
那些“火了”的“流量明星”
咱们一起看看当前在网络“爆火”的三位“顶流明星”。
+
和花
萌兰
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萌兰,可是出了名的调皮,各种越狱手段层出不穷。有一次险些让他成功,都已经翻到外墙上了,最后被保安劝返。萌兰的越狱手段还有挖地道、爬栏杆等……
因为北京动物园位于西直门,它又是妈妈的第三个男宝宝,加上调皮的性格,被网友戏称为“西直门三太子”。
福宝
福宝是在韩国诞生的首只大熊猫幼仔。福宝出生之后,被饲养员姜爷爷宠成了公主。福宝虽然是在韩国出生的大熊猫,但按照规定,在2-3岁左右要还给我国,参与大熊猫繁殖和研究。饲养员姜爷爷担心福宝回到中国之后听不懂汉语,无法交到朋友,于是专门学习了汉语,每天和福宝用汉语沟通。
大熊猫福宝在韩国拥有超高人气,因为拿到了韩国三星集团的赞助,被网友戏称是“韩国财阀千金”。
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旅居大熊猫”
目前,中国已经和二十多个国家开展大熊猫合作研究,大熊猫以科研的名义被租借到各国的动物园中异国旅居。这些国家需要每年向中国支付一定的租借费用。租约中明确规定,大熊猫在租期结束后要及时归还给中国,期间出生的大熊猫宝宝也要在4岁前送回中国。
因为不断有新生的大熊猫和租约到期的情况,旅居在外国的大熊猫数量一直都在动态变化。
大多数旅居国外的大熊猫都会在异国他乡受到特别照顾。为了安顿好大熊猫,各国也是各显神通。
卡塔尔政府为了安置中国大熊猫,斥巨资建造了大熊猫馆,两只大熊猫分别拥有带空调的运动场、室内展厅、独立的“卧室”,专门提供专机为大熊猫空运中国竹子。
荷兰花曾花费数百万欧元,为大熊猫建造了中国传统宫殿式风格的熊猫馆。
大熊猫刚搬到英国时,英国请来了苏格兰乐团为大熊猫进行表演。
德国动物园曾经为了给大熊猫娇庆庆祝生日,专门请了12个男高音歌唱家给它唱生日歌。
美国公示大熊猫丫丫回国申请
虽然,居旅大熊猫大部分都受到了各国的宠爱。但近几年,因外界环境的不确定,一些国家的动物园经营不善,正在考虑提前归还大熊猫。
近日,美国《联邦公报》网站上的一份文件显示,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USFWS)收到了一则来自“孟菲斯动物园”的申请,该内容为“申请人申请将一只圈养繁殖的雌性大熊猫,一只雄性大熊猫的遗体,及大熊猫的生物样本转交到中国的动物园,以促进物种的繁殖或生存。”
如今,多个动物保护组织为“丫丫”发声,希望可以让“丫丫”早日回到中国,过上美好的晚年生活。网友纷纷表示,希望加快公示进程及各种程序手续,尽快送“丫丫”回家。
大熊猫的保护之路,到底有多艰辛?
我国历经了漫长而艰苦的大熊猫保护历程,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效。2016年,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大熊猫,已经成为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标志。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已经建立起王朗、卧龙等一批自然保护区,但当时人们对大熊猫仍知之甚少。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大熊猫保护迎来了巨大的转机。
1978年,西华师范大学的胡锦矗教授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大熊猫野外观测站(当然也是全世界第一个),也就是赫赫有名的“五一棚”。五一棚的条件极其艰苦,初建时仅由6个大小不同的帆布帐篷组成。
1981年,以乔治·夏勒博士为首的国际团队,带着包括无线电线圈跟踪技术在内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加入研究工作。
经过数年艰苦工作,合作研究团队于1985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著作——《卧龙的大熊猫》,为通过科学研究指导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树立了典范。
国际合作不仅助力于野生大熊猫研究工作,也推动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的提升——更加重视野外种群,更强调保护地管理,从生态学的角度理解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
1983年,四川邛崃山系大熊猫栖息地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当媒体将“竹子开花,大熊猫断粮”的消息报道后,立即引起了全社会的反响,经济尚不宽裕的中国民众纷纷解囊为拯救国宝捐款,从此,“救助大熊猫”活动得到广泛响应。对大熊猫的科学调查和研究也陆续开展。
自1974年起,中国共组织了4次全国范围的大熊猫野外调查。2015年公布的最新一次全国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野生大熊猫1864只,已经相比30多年前增长了700余只。对野外种群进行补充是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的终极目标,中国在人工繁育大熊猫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主要结果(2011-2014年)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副主任侯蓉带着初生大熊猫仿真模型,走上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记者讲述了自己29年倾力于大熊猫保护研究的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副主任侯蓉:
到2022年底,成都熊猫基地大熊猫数量从1994年的18只扩展到现在的237只,增长了12倍。繁育大熊猫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最终的目标是要让它们恢复野性、回到野外,让野生大熊猫能够永久生存和繁衍下去。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更好保护好大熊猫栖息地。
据国家林草局消息,近十年来,大熊猫人工繁育等技术快速发展。2022年,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73只,较十年前增长近一倍。
同时,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也在增长。2021年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
不过,即便如此,大熊猫仍然非常稀少、珍贵。目前,大熊猫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记录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保护工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