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古就有虎患,尤其是明末清初最为夸张。
由于满清和张献忠在四川境内常年征战和屠杀,四川人口锐减百分之九十。
根据曹树基先生的《中国人口史(明代卷)》统计,四川人口有600万。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朝基本统一中国,结束乱世,清朝进行了第一次户籍统计。
当时四川在籍人丁仅余1.6万户,此时清朝每户大约有的5,四川剩余人口8万人。
曹树基则推测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川还有50万人。
即便是50万人,也就是说四川人口锐减了百分之九十。
以四川盆地的面积,区区50万人几乎等于没有人,到处都没有人烟。
而四川的老虎平时主要生活在四川盆地外围的山上,很少到盆地活动。因为盆地里人类太多,老虎活动不便。况且所谓十座山养一头虎,老虎需要山上大量的野生动物才能生存,这些在平原盆地是没有的。
由于明末人口大减以后,盆地很多地方成为无人区,野生动物开始大量繁殖,老虎也很快来到平原捕食,形成了可怕的虎患!
康熙年间,四川人欧阳就在《蜀乱》一书中记载四川虎患:“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只同路,逾墙上屋,浮水登船爬楼,此皆古所未闻,人所不信者。”
对于当时四川省内老虎成群结队、横行出没的情境,欧阳直在书中特地指出“此皆古所未闻,人所不信者。”他写道:“余途次草中,月下见四虎过前;又于叙南舟中,见沙际群虎如牧羊,皆大而且多。过泸州舟中见岸上虎数十逍遥江边,鱼贯而行。”
康熙时人赵彪诏就在所著《谈虎》一书中指出:顺治年间(1643-1661),四川“虎患,十百为群,或夜半扶椽瓦而下,尽啮室中老幼。”
刘石溪在《蜀龟鉴》中,对清朝初年四川死于虎患的人口作过粗略估计:“自崇祯五年(1632)为蜀乱始,迄康熙三年(1664)而后定”,30余年中,川南“死于瘟虎者十二三”,川北“死于瘟虎者十一二”,川东“死于瘟虎者十二三”,川西“死于瘟虎者十一二”。
四川南充知县黄梦卜向上级汇报说,他原来在南充招徕了户口人丁506人,没想到这批人被老虎吃掉了228人,病死55人,“现存223人”;黄梦卜不死心,又招徕了74人到南充落户,没想到,这74人中,又有42人被老虎吃掉了。
不过,随着四川人口的恢复,很快老虎就又从平原消失了。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四川人口达到了2000万,四川盆地又到处是人群了。
虎患在四川维持了大概50年,很快就缓解了,老虎又退回山林。
随着中国人口的暴增,尤其是枪械大量普及,老虎干脆成为猎杀对象。
中国人对于虎皮、虎骨、虎筋都有需要,所以老虎越来越少。
在1950年代,当时全国大概约有4000多只华南虎,到了60年代野生华南虎就基本灭亡了。
问题来了,为什么老虎生活在四川大山上,却不吃熊猫呢?
原因如下:
第一,熊猫居住的地方,没有多少老虎。
野生的熊猫,主要居住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岷山地区、邛崃山系、大相岭、小相岭。
这些地方统一的特点是,有一定海拔,温度较低。
熊猫之所以生活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有大量的竹林,不愁食物。
但老虎则不同,这里的海拔和气候,导致野生动物稀少,难以提供足够的食物。
上面说了,十座山养一只虎,老虎需要大量的猎物才能维持生存。所以熊猫的栖息地,根本不适合老虎生存。
其实,在这些山区也是有零星的老虎,但因食物匮乏逐步灭绝,甚至冲入人类的村子。
一般认为,雅安是四川最后出现野生老虎的地方。
而老虎之所以冒着被人类枪支打死的危险,跑到村庄附近,主要是因为山里实在没有猎物可以捕捉,才冒险试图进村捕食牲畜。
第二,熊猫也不是好惹的。
很多人认为熊猫是呆萌的吉祥物,其实它是一种猛兽。
这几十年来,出现大量骚扰熊猫的游客,被熊猫咬伤甚至咬残的事情。
熊猫是熊,不是猫,它具有熊的一切攻击力。
就拿可以轻松咬断竹子来说,熊猫咬死动物甚至人都是小意思。
熊猫的爪子有很强的攻击力,可以轻易插入树木中,便于爬树。如果被熊猫的爪子攻击,任何动物都会受重伤。
另外,熊猫并不是缓慢的动物,它的奔跑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40公里,在山林中急速奔跑可能达到50公里的可怕速度。
别说人类,就算骑电动车也跑不掉。
不过这种奔跑非常消耗体力,熊猫平时都是以每小时5到10公里的速度活动。
而且成年大熊猫,体重大多超过100公斤,长1.8米。
老虎很少捕捉这么大的动物,哪怕对方是温顺的食草的牛、马,更别说熊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