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晚上,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UnionforConservationofNatureandNaturalResources,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从2003年开始,长江白鲟再也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20年已有推测称白鲟已灭绝。21日,这个推测被证实并发布。
IUCN发布的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世界现存的26种鲟鱼正全部面临灭绝风险。经过仔细计算的评估结果表明,鲟鱼在过去三代中的下降速度比以往预想的还要快。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鲟鱼极危17种,濒危3种,易危5种。
报告同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据此前报道,白鲟被誉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它和中华鲟一样,距今已存在一亿五千万年,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2020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接受央视专访时表示,最后一次见到活体白鲟是2003年,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专家救助一条白鲟后,给其装上超声波追踪器并放流,但是因为水急滩险,半夜时分,追踪船不慎触礁,导致跟丢白鲟。此后经过多次寻找,几千公里的追寻,始终未找到白鲟下落。
白鲟宣告灭绝令人悲伤,长江中还有很多生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它们再也难觅踪影,不过通过珍贵标本,我们还能见到它们曾经的样子。
2020年,本报记者曾走进位于湖北武汉的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馆,这里不仅是亚洲淡水鱼类多样性研究的中心,而且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集中展示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
由于频繁的人类活动,长江水生生物中很多已经灭绝、功能性灭绝,或者处于极危、濒危的状态。长江里那个奇妙的水生生物世界在鼎盛时期到底有多少“成员”,可能再也无法再完全统计。但通过这座博物馆的珍贵标本,我们至少还能想象出它们曾在长江自由生活的样子。
“古鱼的后裔”白鲟
白鲟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孑遗动物,是古老鱼类的后裔,目前已经灭绝。它的祖先最早出现在上白垩纪,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特别是第四纪冰期产生的剧烈环境变化,使原来较广泛分布的同类在很多地方消失了。
白鲟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陷器。它生长迅速,个体特大。曾记录过体长达7米者。分布于长江、钱塘江。它平时栖息于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健游,性凶猛,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是我国所独有的著名珍稀鱼类,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19世纪70年代时候,长江捕获白鲟总重量高达25吨。不过,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环境受到破坏等影响,白鲟的数量一落千丈。到了2009年的时候,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
“长江中的大熊猫”白鱀豚
我国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仅生活在长江里,目前是我国一级保护物种。其存在可以追溯到中新世和上新世。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其依然保留着2000多万年前的一些古老生物的特征。由于频繁的人类活动,白鱀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2007年,白鱀豚被正式宣布功能性灭绝。
“微笑天使”江豚
俗称江猪、海猪,是一种近岸分布的小型鲸类动物,海洋和淡水环境中均有它的存在。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豚被称为长江江豚,是鼠海豚科的唯一一个淡水亚种。
长江江豚皮肤黝黑柔软、身躯呈流线型、头部钝圆、没有背鳍。近年来,长江江豚面临着人类活动的威胁,数量正在急剧减少。201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长江江豚列为极危物种,目前是我国一级保护物种。
“长江鱼王”中华鲟
为生长迅速的大型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中华鲟。常见个体重量50-300千克,最大个体重量可达600千克,体长平均约0.4米,最长达2.3米,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头背部骨板光滑,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陷器。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长江美人鱼”胭脂鱼
俗称黄排、火烧鳊,主要生长于长江水系,属于我国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种。它的体型侧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头短吻圆钝,口在下方呈马蹄状。在不同年龄段,它们体形差异也非常大。幼体背鳍前端十分高大,让它得到了观赏鱼中“一帆风顺”的美名。成年之后的胭脂鱼通体呈淡红、黄褐或暗褐色,从吻端至尾基有一条胭脂红色的宽纵带,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惊艳无比,因此还享有“亚洲美人鱼”的雅称,由于人为滥捕导致数量下降,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本文内容综合北京科技报此前报道,宜昌发布、宜人宜宾APP、北京晚报、@新京报贝壳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