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猞猁馆可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这座只有四个笼舍的小馆舍,隐藏在老狮虎山附近的半山坡上,只有一条狭窄的山路同往此地,如果不是对动物园非常熟悉的“老红山”,可能很难找到猞猁馆的位置。虽然红山的猞猁馆配置较为简陋,过去只是空空荡荡的铁笼子,直到年初才添加了一些枯木、垫材等聊作丰容,但猞猁馆所处的环境阴凉舒爽,加上少有游客前来,所以这里的猞猁并没有显的非常焦躁刻板。
南京动物园自玄武湖时代开始饲养猞猁,在1988年首次成功繁殖,至2013年已繁殖过12只幼崽(成活数不明)。猞猁馆中饲养有四只猞猁,其中一只长相奶气的小猞猁尤为惹人喜爱。但是红山的几只猞猁性情都有些“高冷”,脾气阴情难测,总是躲在内舍的暗处闭目养神,使我屡屡失望而归。
猞猁属分为欧亚猞猁、西班牙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猫四个物种,其中亚洲只存在分布最广泛的欧亚猞猁,我国动物园饲养的也全部是这一种。关于欧亚猞猁的亚种数量,在过去一直较为混乱,经过研究归纳之后一般认为有六个亚种,其中在我国产的有西部的帕米尔猞猁和东北部的西伯利亚猞猁。
欧亚猞猁是除了猎豹、美洲狮之外最大的猫亚科,体型几乎和云豹相当甚至略大些,而论性情,猞猁要比云豹更加凶悍勇猛,能杀死比自己重几倍的大型鹿。在白俄罗斯,猞猁甚至在与狼群的生态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足可见这位猫科中段杀手的强悍。
在动物园里,比起更小型的猫亚科成员如金猫、豹猫和兔狲,猞猁要显得更为“皮实”和“好养活”,是国内动物园中目前相对比较常见的猫亚科成员,但是大部分动物园的数量都不超过两到三只,且近年已在昆明、广州、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地的动物园消失,不由让人联想起几十年前中国动物园云豹的状况。济南动物园、杭州野生动物园的成功繁殖;以及上海、石家庄动物园从德国新引进欧亚猞猁,为猞猁在中国动物园的延续注入了新的希望。
今年,红山森林动物园因场馆改造,多数猞猁收回后台,目前仅余一只展出。目前红山森林动物园虎、豹馆舍重建改造已经公示,希望未来动物园也能帮助猞猁挣脱出陈旧不堪的铁笼,拥有一方施展天性的空间。
今年1月13日,我来到西湖之滨的杭州动物园,进入动物园后便直奔小兽区而来,只为看一眼我朝思暮想的镇园之宝——全世界动物园最后一只华南金猫。
第一次见到金猫是在广州动物园,那是我绝对忘不了的经历。在阵雨连绵的昏暗清晨,暗灰色的铁笼中,金红发亮的魅影穿过笼舍角落的黑影,一瞬而过,与周遭环境的黯淡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未能等我拍下一张照片,它便又隐匿在一片阴暗之中,纵使我在笼前如何苦等,它都不愿再从内室踏出哪怕半步。这一面之缘,使我从此爱上了金猫这种本来我并不了解的动物。
第二次来到广州动物园是15年,金猫被锁在内室之外,终于使我一饱眼福,然而却未曾料想这是与它相见的最后一面。广州动物园的金猫去世之后,杭州动物园的老年雄性便成为了仅有的一只华南金猫。
1月的杭州,寒冷中伴着些许阴湿,老金猫一如既往,卧在笼舍一角的昏暗处低头沉睡。直到饲养员带着肉块进入笼舍,它才在食物味道的吸引下强打起一些精神,仰头转身,缓缓的走进游客们的视线,在众人的目光下叼起肉块撕咬起来,吃了几口之后便显得食欲不振,叼着肉回到躲藏的暗处,把食料丢在一旁,继续陷入漫长的沉睡。
自杭回宁之后,江浙各地下了一场多年罕见的大雪。雪化过后,西湖美景依旧,空守孤笼的金猫却已长辞。得知它在1月27日去世的消息,我虽感到有些突然,却并不意外,毕竟它已经17岁高龄,原本艳丽的金毛也已经秃颓,裸露出大片干瘪的皮肤。2001年,这只金猫在杭州动物园出生,父母是1998年省林业厅送到杭州动物园救助的个体。终其一生,这只金猫都未能婚配成功,传宗接代。2004年,它曾被送到宁波雅戈尔动物园与一只雌性金猫婚配,然而在合笼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雌性金猫被咬死,惨剧发生之后,它在2008年被接回杭州动物园。被囚禁于狭小兽笼的老金猫不会知道的是,在其孤独的囚徒生涯中,野生的华南金猫也在中国消失殆尽,多年再未有被拍摄或救助到的记录,可能已经灭绝。
传统一般将金猫分为东南亚金猫(指名亚种,正模产地为苏门答腊)、川藏金猫和华南金猫三个亚种,但是这种分法一直受到很大质疑,如《中国动物志》哺乳纲食肉目部分的编撰者认为金猫只存在个体毛色上的差异,并不存在亚种划分。
目前中国动物园剩余的金猫均为川藏金猫,仅余重庆、自贡、遂宁、成都四家动物园各有一只,其中自贡和遂宁的更是难得的花斑色型金猫。重庆动物园曾一度想通过物种交换引入自贡动物园的金猫,但至今未能如愿。
重庆动物园仅有的一只金猫,它是在2008年入园的,当时尚且年幼。一般来说川藏金猫比起华南金猫,具有更大的体型和更长的毛发,毛色也显得较灰黯些。这只成年雄性金猫身材结实健壮,面庭宽大略有些“佛相”,在白天它往往慵懒的依偎于展区的角落,下午或傍晚才偶尔起身活动。
全身上下都是萌点,这种隔绝尘世深居高原荒漠的小型猫科,吸引了不少“围观群众”的目光,其中不乏撸猫狂人养猫养的不够刺激,看到兔狲惊奇搞怪的小表情就心里发痒,也想养一只兔狲自己玩玩。如果哪位朋友有这种想法,那么还是建议您三思而后行,且不说兔狲是CITES附录二中受保护物种,私人饲养违法,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生长在高原的小猫,习惯了高原洁净的环境,如果在低地饲养,很容易患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而死亡。寄生虫也是巨大的威胁,尤其弓形虫病是人工饲养兔狲的头号杀手,在北美的动物园,有接近60%的兔狲幼崽死于这一对于家猫十分惯常的疾病。
相比于欧美,中国对兔狲进行的研究寥寥无几,讨论饲养繁殖的文献几乎为零。过去兔狲在中国动物园中,往往只能活1-3年。兔狲在国内动物园也从未成功繁殖过,北京动物园在1979年5月曾有过繁殖,然而因母子没有与雄性兔狲隔离,致使4个幼崽均被雄兽吃掉。高死亡率和低繁殖率,导致中国动物园的兔狲几乎全军覆没。
目前在西宁野生动物园饲养的三只兔狲,是中国动物园中仅存的个体,它们都是在13-14年期间入园,当时还都是稚弱的小崽。目前几只兔狲年龄尚轻,正是延续后代的黄金年龄,孙小满在今年5月曾产下三胎,为国内第二次繁殖记录,但遗憾因为孙小满无育幼经验,将存活的两个幼崽埋在稻草中,导致幼崽先后死亡而告失败。
传统上将兔狲分三个亚种,我国存在两个亚种,高原亚种分布以青藏高原为中心,而指名亚种分布范围则相对较北,包括四川北部、内蒙古、河北等省区,生存环境较高原兔狲更偏向于荒漠草原。西宁野生动物园的兔狲均救助自青海省内,从地域上应属于高原亚种。相比于指名亚种,高原亚种有着颜色更深更明显的额部黑斑、背部的横纹和尾部的黑色环纹。
与孙小满同住的雄性兔狲是孙小满的“夫君”,呼名“孙思邈”,孙思邈下巴上有一撇黑迹,是其最明显容易辨认的特征,这只大宅猫不如媳妇活跃,似乎最爱蹲坐窗口,故做沉思状。
另一只单笼饲养的是“单身女青年”孙小妹,性情羞涩,以额头上不规则的“碎花”为特征。
在西宁野生动物园的兔狲笼舍旁,过去还饲养过一种国内动物特有的小型猫科——荒漠猫,不幸的是这种与家猫外表类似的小型猫科,人工种群已经完全丧失。我曾在北京动物园见过荒漠猫,遗憾的是未拍过照片。
在中国动物园国产物种一片唱衰之声中,有些国产动物因为对环境的要求较低,所以在野外尚属常见,在动物园里似乎也不难见到,但却几乎从来不见繁殖和形成人工种群的记录,豹猫就是其中的代表。
豹猫是我国分布最广的野生猫科,几乎除了新疆以外,各地均曾发现过豹猫的踪迹,在国外它们亦广泛存在于印度、俄罗斯、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其中分布在东南亚群岛豹猫类型,最近被视为可能构成一个新的物种巽他豹猫。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豹猫也因为分布上的差异,而产生外观上的较大变化。传统上一般认为分布在华北、东北地区的豹猫属北方亚种,其毛色呈灰褐色,斑纹小而不清晰。
而生活在华南、西南、华中等地的豹猫斑点大而色深,毛色呈褐黄色或灰色,被归为在国内分布范围最广的华南亚种。
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南半岛的指名亚种,在国内存在于云南、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其毛色较华南亚种显得更为鲜艳明亮。生活在海南岛的豹猫个体最小,毛色棕褐色,体毛鲜亮,被命名为海南亚种。也有学者认为分布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青海和西藏等高原地区和甘肃、陕西、宁夏等西北一带的豹猫,应单独划分为四川亚种,不过此观点仍然存在的争议。
最近有证据表明过去归为华南亚种的台湾豹猫,在基因上反而与朝鲜、日本的北部豹猫较为接近。而IUCN猫科专家组则将中国境内的豹猫仅分为淮河以北和台湾岛的北方亚种和淮河以南(包括西南、西北、青藏地区的豹猫)的指名亚种两个类型。
随着虎、豹、云豹和金猫在我国东部和南部消失殆尽,豹猫成为了很多省区仅存的野生猫科动物,相比于那些更大型的猫科,豹猫对环境破坏的忍耐能力相对较强,甚至能够生存在像深圳塘朗山这样被挤压在闹市之中的次生林地。而豹猫也因此作为环境优良程度的指示性物种,在国产动物中具有特别的意义。目前过度捕猎是野生豹猫受到的主要威胁,在1985-1988年间,每年的豹猫毛皮收购数量估计超过40万张,而到1992年,这一数字下降至8000张。至1993年,中国正式禁止豹猫皮张出口,并将所有捕猎视作违法行为。然而至今,每一年死于投毒、兽夹、电网或流入地下黑市、成为私人宠物的豹猫仍难以计数。
在中国动物园,豹猫并非十分罕见的动物,尤其在南方饲养的动物园不在少数,但是几乎各动物园的豹猫,都是在近些年从野外救助而来的,很多动物园饲养的豹猫环境较为简陋,甚至与家猫混养,极少能够见到豹猫在中国动物园中繁殖的记录。台北动物园野外救助的豹猫,在2013年诞下一对龙凤胎,雌雄幼崽分别被命名为“集宝”和“集利”,但是台北动物园亦未能延续豹猫种群,集利在被尝试放归野外后收讯中断,再无音讯;而被留在园内配对的集宝,在今年年初也突然发病去世,目前园内只有一只救助的雌性豹猫展出。
感谢您观看本文至此处,如果喜欢本文和我拍摄的图片的话,您的转发点赞是对我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