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辟谣具体内容:
一、关于律师函
2017年4月27日新闻发布会公布大熊猫“倩倩”视频:
2017年12月11日向封面新闻公布大熊猫“倩倩”视频:
2017年5月23日公布大熊猫“萌兰”治疗情况:
2017年7月7日公布大熊猫“萌兰”康复情况:
2017年12月4日,封面新闻的记者在基地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对14号兽舍进行了现场测量,视频见链接:
此外,熊猫基地也一并对于猫粉们所关心的“萌萌”健康问题作出了介绍。
2018年1月12日,“萌萌”回到了改造完毕的太阳产房。
五、关于所谓的“豪华办公楼”
该文将基地游客厕所与办公楼混为一谈,实际情况见照片及说明。
基地真实的办公楼如下:
六、关于大熊猫电影
实际情况是,纪录片Pandas的整个项目,熊猫基地并未出资,仅为支持单位,即为其提供部分拍摄场地。
针对网友所称的熊猫基地大熊猫出现所谓的“螨虫眼”,基地兽医一直在积极跟踪应对。
到目前为止,这些动物除了眼圈周围脱毛以外,并未发现发痒、结痂等症状,精神、食欲正常,也并未影响生长发育,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也未见异常。例如:脱毛较为严重的大熊猫“勇勇”目前精神状态、行为良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每日粪便量11公斤,每日竹子供给量约50公斤-60公斤,属于正常范围。
大熊猫寄生虫病的预防一直作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种群安全和疾病防控的重点之一。针对大熊猫的体内外寄生虫病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已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药物包括伊维菌素、噻吩嘧啶和塞拉菌素等。
螨虫病是大熊猫常见外寄生虫病之一,主要病原有疥螨、痒螨和蠕形螨,其临床症状为瘙痒、结痂、脱毛和皮肤增厚等表现。
针对疥螨和痒螨,伊维菌素和塞拉菌素在临床上已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事实上,网友所称的基地大熊猫出现的“螨虫眼”,基地兽医在一年多以前就开始进行病因病原学跟踪调查,重点集中在蠕形螨检测、真菌检测和维生素、微量元素检测。一直未查出明确病因。
针对蠕形螨的药物治疗,基地也专门筛选出了Isoxazoline(商品名BRAVECTOR、Afoxolaner等)和MilbemycinOxime(美贝霉素),并做了安全性试验。但多次对脱毛个体进行刮取皮屑镜检,未发现蠕形螨虫体和其他外寄生虫。为进一步对这些“螨虫眼”个体进行确诊,基地特邀四川农业大学寄生虫专家进行床旁检查,结果为阴性。
近期对临床症状最严重的三只大熊猫“勇勇”、“奇一”和“小雅”进行麻醉,刮取眼圈部皮肤样本送到四川农业大学寄生虫实验室进行蠕形螨PCR检测(由于眼圈部皮肤因采样被刮取,所以部分网友认为是脱毛加重,实则为取样导致)。蠕形螨PCR检测初步结果仍为阴性,目前正在重复检测。一旦PCR确定为阳性,基地将采用已筛选出的有效药物进行治疗。
事实上,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一直对所有4月龄以上大熊猫定期使用伊维菌素、噻吩嘧啶和塞拉菌素等广谱抗寄生虫药物交替进行体内和体表寄生虫的预防,并定期采集动物粪便、毛发、血液(心丝虫检查)、皮屑等进行寄生虫普查,取得极显著临床效果。
最后,衷心感谢热心网友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积极做好大熊猫的疫病防控工作。
八、关于大熊猫“福来”的治疗情况
大熊猫“福来”2018年1月5日晚出现频繁翘尾,食欲差等情况,排出少量黏液,兽医根据临床症状和血液检查结果进行对症治疗。
1月6日,“福来”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兽医立即将其麻醉,进行检查。触诊腹壁发现有大量硬物于左右腹侧,X光和B超检查发现硬物为未能排出的粪团,确诊“福来”发生肠梗阻。
综合评判“福来”各项检查结果,兽医决定首先采取保守治疗,通过上通下泄,静脉补充电解质并维持营养等方式帮助“福来”将积粪排出。同时将“福来”转移至专门的兽舍,便于治疗、观察和护理。
经过5天保守治疗后,“福来”能自主排出大部分粪团,有一定的食欲,但仍然有部分粪团无法排出,同时出现手术指征,随即于2018年1月10日晚对“福来”进行手术,通过手术将粪团取出。通过24小时不间断的护理,“福来”恢复良好,精神、食欲、排便正常,目前处于调理康复阶段。感谢广大网友对大熊猫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