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数据收集一览】
红山森林动物园2023年度公共科普服务信息数量及发布方式
火成“迪士尼”!这座动物园到底好玩在哪?
①红山森林动物园位于南京城北、近玄武湖,40元一张的门票,已14年未涨价。
②早上9点,记者由北门入园后,迎面而来的是一条又一条长长的队伍,搭游览车要排队、进熊猫馆要排队,甚至和“比耶”杜杜合影也要排队。让人不禁感叹:红山是真的火了!
③狐猴岛,是游客入园的必经之地,饲养员徐老师头戴麦克风,为路过的游客提供“入园培训”:“在红山,动物是主人,大家是客人,他们有不‘接客’的权利,我们也要牢记不投喂动物的约定。”面对场馆外拥挤的人潮,红山的动物们依旧该吃吃,该睡睡,不需要为人类提供任何“情绪价值”,因为它们拥有“不被看见的权利”。
④在红山,动物不是被关在笼子里,它们拥有充足的探索空间,可以随时在假山、洞穴、林木、水池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猫科馆的空中通道,是老虎们每天必经的“上班路”:亚洲灵长馆内,猴子们可以通过软网制作的串笼相互“串门”。
⑤在红山,每一只动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漂亮、健康又自信。三条腿的豹子“越越”,热爱探索、行动敏捷:白脸面猴“杜杜”,撞脸《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一个不经意的回眸就能把大家逗乐:细尾獴“无名氏”虽然偶被欺负,但仍对隔壁邻居的日光浴充满向往……
⑥窗户前,偶尔可见工作人员手绘的提示牌:“请保持一鹈鹕距离”“我是小熊猫,不是小浣熊”“老虎玻璃拍不得”。科普板上,记载着动物的个人证件照、入园年龄,性格差异、成长动态,甚至讣告。
(节选自“央视网综合潮新闻”)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红山森林动物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教育项目,结合展区设计,不断完善丰富科普解说体系,通过视频、多媒体互动设施、实物模型、图文等形式,提升科普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和趣味性,动物保育员和志愿者每天开展百余场科普讲解和展示活动,提升公众的游园体验和认知深度:针对不同年龄段游客和亲子家庭,红山森林动物园的教育团队设计开发了城市科考夏令营、动物园昼夜营、动物园奇妙夜、国宝一日营、动物建造师、动物园幕后之旅等20余项品牌教育项目:结合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爱鸟周等主题保护日和传统文化节日开展丰富的公益活动:发放免费科普游园券,举办主题展览、主题游园会、科学家讲坛、自然观察等线上线下联动的活动,扩大公众参与度和保护影响力。
(节选自科学传播在线《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动物园里的科普课堂》)
中国网民节的活动会徽
2021年12月8日,以“共建网络文明共享文明网络”为主题的2021广东网络文明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由省委网信办、省文明办共同主办。
会议指出,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要推动社会各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网络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要深入实施网络文明促进行动,扎实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积极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要坚持思想引领、文化培育、实践养成、综合治网、齐抓共管,以强大合力推动网络文明建设,让文明之花开遍南粤网络空间。
大会还设置了主题论坛环节,同步举办了广东省网络文明建设成果展。大会期间,2021年广东网络文明宣传大使及文化界代表、互联网企业、网络社会组织和网民代表共同发布了《共建网络文明行动承诺践诺书》。
(选自《南方日报》2021年12月9日)
①2021年11月19日,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届大会以“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携手建设网络文明”为主题,旨在打造一个网络文明理念宣介、经验交流、成果展示和国际网络文明互鉴的平台。
②网络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网络文明建设成果斐然,实施了一批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出台了一批网络法律法规,开展了一批网络专项整治行动,打造了一批网络文明实践品牌,让网络空间正能量更加充沛、法治保障更加有力、生态环境更加清朗、文明风尚更加彰显。
③生活中,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要让“草野”繁花似锦而不是荒草丛生,就必须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观念、文化风尚、道德追求、行为规范、法治环境、创建机制。举办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展示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文明,来激发广大网民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行动共进,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文明环境。
⑤实现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以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为契机,通过理念宣介、经验交流、成果展示、文明互鉴等方式,大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引导广大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引导全社会提升网络文明素养,满足亿万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一定能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选自“人民网”2021年11月19日)
社会需要正能量“网红”
罗群
①提到“网红”,人们并不陌生。600岁的故宫博物院是“网红景点”,高品质文物展览、主题创意活动、特色文创设计,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李子柒是“网红博主”,她拍摄的乡村风景、传统美食的短视频唯美动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之美……人物和实物借助大众传媒力量“走红网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⑦互联网技术日渐纯熟,流行风尚的更替速度加快,能够被千千万万人持久喜爱的网红殊为难得。网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独特的个性、可贵的人格魅力、端正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多一些这样的网红群体,以多种方式传达正能量,对互联网文化乃至健康社会风气营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6月16日,有改动)
冠状病毒那些事
①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在1965年被分离出来,但人们目前对它们的认识相当有限。由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突起,使其形态看上去像中世纪欧洲帝王的皇冠,因此命名为“冠状病毒”。在2002年冬到2003年春肆虐全球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就是冠状病毒的一种。
③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2020年春节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还会那样猖獗呢?实际上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作者:佚名。有删改)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率为1.4^2.5,远超SARS病毒,但在病毒性致死方面要弱一些,在可以人传人的病毒中,我们熟知的SARS病毒的致死率为9.6%,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致死率为34.5%。
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防控主体坚持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精准施策、做好协同配合。比如,救治感染患者,就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又如,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源头控制,对车站、机场、码头等重点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必要措施。无论是个人、社区,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讲究科学方法、注重精准施策,让各项防控举措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摘编自《财经》《人民日报》,有删改)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