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小熊猫(Ailurusfulgens),是小熊猫科小熊猫属下物种。它们那圆嘟嘟的脸、一身棕红色外衣、脸颊上还有白色斑纹......如此天生丽质,怪不得在我们已充分了解的近6500种哺乳动物中,小熊猫曾勇夺“现存最英俊的哺乳动物”[1]的称号~
在四川拍摄到的小熊猫MarcFaucher/iNaturalist
作为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特有珍稀动物之一,小熊猫在中国、尼泊尔、不丹、印度和缅甸都有分布。
在我国,小熊猫的两个亚种均在此安家,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贵州北部、青海南部都曾有小熊猫生活,现仅见于四川、云南和西藏。
从全球来看,小熊猫栖息地面积共计约69,900平方公里,我国约为37,463.5平方公里,占全球栖息地面积的53.56%。其中四川又是我国小熊猫的主要分布区[2]。
在四川拍摄到的小熊猫philbenstead/iNaturalist
人家也曾是“神兽”
中我们有提到,在1896年博物学家Pe`reArmandDavid发现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之前,其实小熊猫才是那个人们认知中的“熊猫”。
在喜马拉雅山脉,小熊猫的生活轨迹在过去早已被当地人所熟知,甚至还有一卷绘有小熊猫狩猎场景的水墨画,可以直接追溯到13世纪[3]。由此,当时人们对于小熊猫的熟悉程度可见一斑。
小熊猫DavidLawson/WWF-UK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小熊猫是一种具有“守护神力”的动物,可以保护佩戴者免受精神的伤害。
不丹救援中心的一只小熊猫RachelKramer/WWF-US
除了将小熊猫视作守护神兽,过去也有人们将小熊猫和其皮毛视作好运的象征。甚至在今天,不丹的一些部落民族中还持续存在这种信仰。
例如,居住在不丹西部的加萨和上帕罗地区的人们坚信,出差时看到小熊猫是一个好兆头,预示了这次出行会好运。无独有偶,不丹中部布姆塘和森戈尔地区的人们则因为小熊猫的皮毛与僧侣的长袍颜色相似,而认为其是僧徒转世[4]。
瞧仔细,我们才不是干脆面呢
由于熊猫的名头过于响亮,人们第一次听说小熊猫的名字,都会下意识的怀疑:小熊猫,是不是熊猫的“幼年形态”——“小”大熊猫呢?在中,我们清楚辨别了熊猫和小熊猫的关系。
但在看过小熊猫的照片后,也有人提出了疑问:“这就是干脆面君吧?”“银河护卫队里的火箭浣熊不就长这样吗?”......连百度的推荐搜索中也有“小熊猫和浣熊的区别”。
其实,猛地一看,小熊猫和浣熊确实有些相像,这是因为小熊猫和浣熊有着相同的祖先——细齿兽类(miacids),也译作小古猫[5]。
在距今大约5500到3400万年前,它们生活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晚古新世和始新世。细齿兽类曾经是肉食目中的一个科,但现在被广泛认定为一个并系群[6]。
由于娇小的身形和黄鼠狼般的外观,小古猫非常适应始新世茂密的森林中的生活,这使得它们的种群得以繁衍扩散,并进一步演化。
化石记录Wikimedia
在始新世晚期,小古猫逐渐衍生出两个独立的族群:一个是hesperocyonines,也就是最早的犬科动物,另一个则是以美洲属Mustelavus为代表的最早的熊科动物[7]。
而Mustelavus也不断演化,逐渐向下衍生出犬形亚目,在犬形亚目中又包含有熊总科、鼬总科、鳍足类等等。这时,将目光聚焦在鼬总科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两个独立的科:小熊猫科和浣熊科。故而我们说,小熊猫和浣熊有着仿佛亲戚一般的关系,很近,却截然不同。
在四川喇叭河自然保护区拍摄到的小熊猫
StaffanWidstrand/WildWondersofChina/WWF
讲到这里,是不是就理解为什么浣熊和小熊猫虽然有些许相似,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呢~
其实从外观来看,二者的差别也是很明显的:且不说浣熊的皮毛是灰色而小熊猫是红棕色,单从眼周入手,别看它们都有黑眼圈,但浣熊的比较大,看起来更像是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眼罩”,这给它本就忧郁的脸庞增添了一丝侠盗的气息;而小熊猫的黑眼圈则是一个有点像“眼线”的小圈,面颊两侧各有一道括号形的雪白“高光”。
相信你可以分辨出谁是小熊猫,谁是浣熊了吧~
MarcFaucher/CatherineBreen/iNaturalist
此外,两小只的尾巴也暗藏玄机:小熊猫的尾巴上环纹镶嵌较紧密,一般有8~9个棕黄相间的环纹;而浣熊的相对间距较大,一般只有5~6环。
需要妈疼,偶是个脆弱的宝宝
因此,选择合适的巢穴对小熊猫妈妈来说至关重要。
两只小熊猫宝宝AxelGebauer
在野外,小熊猫会在树洞、空心原木和树桩以及岩石裂缝中筑巢。筑巢材料的收集在出生前几周进行,分娩前两天左右会变得更加紧锣密鼓,在幼仔出生后这种行为都会继续。当搬到新巢或断奶前后,尤其是在哺乳或嬉戏后,它会更频繁地发生。
即使是临时巢穴也要在内部衬有材料。比如,小熊猫妈妈会收集新鲜的紫杉树枝,将它们放在一个空心树桩中,并盖住幼仔已达到隐蔽的目的。最长可达40厘米、最宽5厘米的嫩枝、树棍、带有或不带叶子的树枝,以及少量树皮、树叶、草和苔藓,都会被用作筑巢材料,来巩固巢穴[8]。
出生66天的小熊猫AxelGebauer
守护“靓仔”,共享地球家园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增大、土地利用转换、过度放牧、气候变化、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全球小熊猫的栖息地都在日益减少,分布区不断向高山峡谷退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
栖息地减少和碎片化不仅导致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丧失,而且也因遗传漂变和近亲繁殖的不断增加而进一步加剧了小熊猫的濒危程度。
据统计,目前野生小熊猫种群数量还不到一万只,已被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在尼泊尔拍摄到的小熊猫粪便skylerqf/iNaturalist
为保护小熊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于1995年将小熊猫调升至附录I,严禁国际商业性贸易。
在我国,小熊猫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颁布有《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为小熊猫及栖息地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蜂桶寨片区的工作人员在回收整理野外红外相机资料时,
发现一台红外相机拍摄到了濒危野生动物小熊猫疑似交配的场景
栖息地保护同样也是保育工作的一大关键,我国已在小熊猫分布区建立保护区30多处,保护面积达15,846.9平方公里。据调查统计,目前保护区内小熊猫密度显著高于非保护地区,这说明建立保护区的作用是明显的[9]。
未来除了小熊猫栖息地保护面积有待进一步扩大,还可以在栖息地片段之间建立生态走廊,以保证个体迁移和基因交流,避免种群近交衰退。并且需持续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特别是周边社区。
资料翻译&整理:马舒啸
校对:小邢、郝思佳、鹅子
排版:捷西
[1]R.Morris,D.Morris,MenandPandas,Hutchinson&Co.,London,UK,1966.
[2]韩宗先、胡锦矗著《小熊猫资源现状与保护》生物学通报,2004年第39卷第9期
[3]M.Roberts,Thefirecat,ZooGoerMarch/April(1992)1318.
[4]AngelaR.GlatstonandAxelGebauer(2011)PeopleandRedPandas:TheRedPanda’sRoleinEconomyandCulture
[5]G.D.Wesley-Hunt,J.J.Flynn,PhylogenyoftheCarnivora:basalrelationshipsamongtheCarnivoramorphans,andassessmentofthepositionof‘Miacoidea’relativetoCarnivora,J.Syst.Palaeontol.3(2005)128.
[6]并系群(paraphyleticgroup):来自一个最近共同祖先的部分后裔类群及其演化分支体系
[7]X.Wang,M.C.McKenna,D.Dashzeveg,AmphicticepsandAmphicynodon(Arctoidea,Carnivora)fromHsandaGolFormation,CentralMongoliaandPhylogenyofBasalArctoidswithCommentsonZoogeography,Am.Mus.Novit.3983(2005)157.
[8]AxelGebauer(2011)TheEarlyDays:MaternalBehaviourandInfantDevelopment
[9]WeiF.W.,Feng,Z.J.Wang,Z.W.etal.Cuttentdistribation,statusandconservationofwildredpanda.AilurusfulgensinChina.Biologicalconservation,1999,89:28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