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谐相处上海著名观貉小区建起一座科普馆

墙饰、绘本、触摸式听音物种小像……松江区御上海小区党群服务站近日建成一座“貉谐相处科普馆”,下月开放。几天后的“开学第一课”,全市中小学生将可一睹科普馆的风采。

模拟展示貉在社区内的生活

走进御上海小区的社区党群服务站,经过旋转楼梯一路向下,便来到科普馆门前。约50平方米的面积,设计方通过丰富的展陈手段,模拟、展示了貉在社区内的生活栖息地。

墙上,一幅由鸡蛋托涂上颜色绘制的貉“标准像”令人忍俊不禁,不由对这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多了一份亲近感。貉与浣熊、狗獾、小熊猫、果子狸等相似动物究竟如何区分?图文并茂的展板清晰而有童趣。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的“四不原则”要怎么做?拉开分页展板,可以找到答案。一则介绍“貉口普查”的视频,更是能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貉的长相和习性。在场馆建设过程中,人民建议也被采纳,比如墙上的如何区分动物的展板,就是根据居民意见而设的。

记者获悉,“貉谐社区”科普馆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多家单位的支持。去年底,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华泰证券上海分公司的党组织会同广富林街道党群服务站、御上海居委会党支部,在御上海小区推动科普馆建设,经半年多精心打磨,终于于本月中旬建成。

“这座场馆是社区民众了解貉及社区生物多样性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的‘15分钟生活圈’重要平台。”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认为。

优美环境吸引了“貉邻居”

首座社区貉科普馆,为何建在御上海小区?这并不是偶然。漫步小区,绿化覆盖率很高,栈桥和景观河道一应俱全,最特别的是三座假山。优美的环境带来了良好的生态,也吸引了一群特殊的“居民”——貉。

两年前本市首次“貉口普查”发现,御上海小区记录到的貉约有45—50只,业内流传着“上海貉看松江,松江貉看御上海”的说法。普查团队找居民访谈,听到的大多是负面意见,希望将貉“赶紧弄走”。“当时我们特别担忧这个小区,因为三座假山简直是为貉而造的最安全区域。假设一座假山能容纳一个貉的‘三口之家’,每个家庭每年生育8—10只貉,那小区的貉就会始终保持在几十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放说。

御上海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许晖记得,两年前刚来任职时,不少居民并不了解这种野生动物“邻居”,觉得害怕。“有居民在快递柜拿快递,发现边上有貉跟着,非常害怕,就来居委会质问‘你们到底有没有办法把貉赶走?’”

从抵触抗拒到见怪不怪

要避免小区里的貉过度繁殖,减少食源是当务之急。垃圾外溢和猫粮投喂,是它们的主要食源。小区有1804户居民约6000人,其中加入爱猫群的就有200多人,大家喜欢在各处放猫粮盆,有人甚至每天早上要投放十几斤猫粮。虽然目的是喂猫,但也间接投喂了貉,导致貉的密度越来越高。

如何正确引导?小区组建了“御猫联盟”,发动爱心人士担任志愿者,引导居民科学投喂。志愿者在小区四个固定点位安放喂猫装置,避免在其他公共区域投放猫粮。“我们并未‘一刀切’禁止投喂,居民们觉得很人性化,也愿意改变投喂模式。”许晖说。

努力结出了硕果。在去年和今年的“貉口普查”中,御上海小区的貉分别下降至24只和25只,居民对它们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抵触到熟悉,有时还会关心它们。“有一次,一只貉在水池里摔伤了,居民都说快去救助。还有一次,貉一家三口在假山边晒太阳,业主群里大家都说‘好惬意’。”许晖说。王放还说了一件趣事,他们团队为给貉抽血检测传染病而在小区放置了捕捉的笼子,结果有居民在上面写道“乱捕野生动物违法”。

居民对貉容忍度提高

不仅是御上海,还有不少曾经受貉困扰的小区,居民对貉的容忍度也有显著提高。王放说,去年曾对松江六七个小区作过一次调查,收集到超过500份访谈问卷。调查发现,居民容忍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对貉越来越了解,大家不再像从前那样误以为貉“可怕,会咬人”。二是明白人貉矛盾“有解”。这主要是基于包括居委、物业、业主群等在内的社区具有集中议事的力量,同时也具备强有力的传播渠道。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冯一迪认为,御上海小区探索出的“人貉和谐相处”之道以及社区貉科普馆的落成,是貉科普“由下到上”触达人群的典型案例。“未来,我们也想设计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课程包,囊括鸟、兽、入侵生物等多个主题,让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可以‘拿来就用’,去社区科普。”她说。

“社区科普馆是由政府、社会组织、高校、企业、基层组织等几方构建的社会治理成果,是一个好的开始。通过科普馆及连续多年的‘貉口普查’,公众更清晰了解了野生动物,并将这一方法用到自己的小区。”李梓榕认为,在今年环球自然日探索自然挑战赛评审中,她第一次看到孩子们制作的貉和狗獾的展板,说明这一探索已在社区有了回响。

如何用好这座科普馆?许晖表示,今后将通过和共建单位组织如红外线监测、观察野生动物等活动,将场馆利用起来。同时,科普馆服务人群可辐射至整个街道甚至全区居民。

THE END
1.动物故事一丘之貉貉的外形有点像狐狸,但是花纹像浣熊,十足的矮胖子,体重一般不会超过十公斤,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一带的山地和平原地区,在茂盛的丛林河谷中也有他们的身影,在我国也有分布。貉并不擅长挖洞,但却会选择在狗獾的洞穴中栖身,有时会采取阴谋手段把狗獾的洞穴占为己有。 https://www.jianshu.com/p/4373634ef31f
2.我愛家鄉大美長白山*第813集*長白山野生動物一一獸類篇捕食者中大型動物有虎、豹,熊等,中型的赤狐,狗獾、青鼬、紫貂小型有黄鼬、伶鼬等。 被捕食中的食草動物大型的有馬鹿,中型的有梅花鹿、狍子、野猪、原麝。享誉全國的“東北三寶”中的鹿茸、紫貂正是長白山系的特有资源 ...https://www.meipian.cn/1zzz8bk1
1.和我到动物迷宫走一走哺乳动物 食肉目 浣熊科 浣熊属 别名:食物小偷、干脆面、皮皮熊 浣熊最大的特征是眼睛周围的黑色区域,与周围的白色的脸颜色形成鲜明对比。体型较小;耳朵略圆;前后脚有五趾;尾长,有黑白环纹,也有少数为黄白相间。夜行性动物。 狗獾 学名:Meles 哺乳动物 食肉目 鼬科 狗獾属 ...https://www.zzzglby.com/kpjt/1599.jhtml
2.是猫,是狗,还是浣熊?带你了解神秘小狗:貉貉和狗獾有长期生态位竞争关系,这个我们稍后再说。今天,先来熟悉一下胖嘟嘟的小可爱。 看着毛发,是不是有点像狮子狗? 幼崽 前段时间,日本“狐狸报恩”的故事火爆网络,热评有人指出这只“狐狸”其实是浣熊,然而,报恩的主角其实是因为“一丘之貉”遭受误解数百年的貉。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3180147/
3.神似小浣熊貉:你并不了解我之后,记者将其照片发给野保专家、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专家判断,这只小动物不是獾,是一丘之貉的貉。 “它长得非常像北美的小浣熊,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貉在全国分布特别广,是北京市级保护野生动物。”专家介绍,貉是杂食动物,粮食、肉、野果都吃,和野猪一样,会偷食粮食祸害庄稼,有时气急了一些农民偶尔...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536529
4.蹭吃又蹭喝?盘点那些年来“嘉”做客的TA们《和狗差不多大,嘉定这个小区住进“小浣熊”?》 《小区偶遇一丘之“貉”,正确的做法是→》 《嘉定的小区里竟有一丘之貉的“貉”出没!?快戳→》 仙八色鸫(dōng) 偶遇指数:★☆☆☆ 仙八色鸫因其身具八色得名,素有鸟中“小仙女”之称。它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全球的数量不超过一万只,是极其珍贵...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1188214
5.狗獾属(属Meles)·iNaturalistGuatemala中美蓬尾浣熊(B. sumichrasti) 南美浣熊属(包括Coati(英语:Coati)) 白鼻浣熊(N. narica) South...貉属 貉(N. procyonoides) 大耳狐属 大耳狐(O. megalotis) Speothos(英语:薮犬属) 薮犬(S.https://guatemala.inaturalist.org/taxa/41840-Meles
6.水獭读音(树懒和树獭的区别)友情文章绿树成荫文章网此刻在心里把“貉”默念成luò、gè、hè的朋友,根据我们的小范围调查,恭喜你并不孤单。不过它的正确读音应该是hé。 那么,貉(hé)到底长什么样呢?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放第一次看到貉时,脑子里闪过了这样的念头:原来貉有点像卸了妆的浣熊;它的大黑鼻头是不是从狗獾那里偷的? https://www.lscywzw.com/post/113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