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滕王阁序》让天下都知道了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沿江路,是南昌市的地标性建筑,如今这里已经是著名的旅游景区了。
一般来说,城市因为有大量的人类活动,是极少有野生动物在这里生存的,但也有例外。一些绿化率高、生态环境建设得比较优越的城市地带,也会吸引一些野生动物前来逗留乃至是定居。比如滕王阁景区绿化环境好,鸟语花香,近日又有市民在景区内有了新发现。
夜晚市民在滕王阁景区的一处景观地里,发现了一只“奇怪”的动物,只见它的外形像狗,有獠牙,但又有三分似狐,略带狡黠,应该是某种犬科动物。但更奇怪地是它的脸颊毛发长而突出,眼睛四周毛发为黑色,看起来像是海盗的面罩,这一特征跟小浣熊相似。
不过一些有经验的市民认为,尽管很像但这肯定不是小浣熊。后来经过南昌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仔细辨认,确认了这只奇怪的小动物的确不是小浣熊,而是一只貉,成语“一丘之貉”里面的貉,民间俗称“貉子”或“毛狗”。
脸像小浣熊,古老的犬科动物
貉除了身形像狗之外,它身上最大的特征就是脸部,跟小浣熊很像,以至于很多时候人们在看到貉的时候,都会误以为是“干脆面”小浣熊。仔细看的话,还是能够发现它们二者之间存在一些差异的。
小浣熊的体型较小,尾巴有黑黄相间的环状斑纹,貉的尾巴跟狗尾巴差不多,无此特征。另外,小浣熊的前爪如手指状,能够灵活抓握各种东西,而貉的爪子则是典型的犬科动物爪子,并不能抓握东西。
貉的外形特征在犬科里面可谓是格格不入,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物种,被国际上一些学者认为是类似犬科祖先的物种。
从体型上看,属于小型犬科动物,成年的雄性个体平均体重为6.5公斤,雌性比雄性小一些,身材矮胖,四肢比例很短。
冬季要冬眠,犬科里独一份
貉不仅外貌在犬科里面比较特别,其生活习性在现代犬科所有动物里面也是独一份。貉是现存犬科动物里唯一需要冬眠的物种,在秋冬季节,它们会跟熊类一样,疯狂寻找食物贴秋膘,以应对接下来的冬眠时光。
关于貉子冬眠这件事,还有一些趣闻。白俄罗斯科学院的动物学家们常年在境内中西部的纳利波基森林里进行生态研究,他们发现同域分布下的貉跟狗獾是一对生死冤家。
如果说只是借个走廊住不给房租,倒不算太恶的话,貉子接下来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不讲武德。
初春来临之际,貉子率先从冬眠中醒来,走出室外,它发现狗獾一家子还在沉睡中,于是心生一计,不断用四肢扒拉泥土和树叶,将狗獾的洞穴堵住。随着洞穴里的空气越来越浑浊,氧气被消耗殆尽,狗獾一家子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在2005-2011年间,白俄罗斯的动物学家们就发现了3例类似的事件,这些事件中的狗獾,全部都是尸体完好躺在洞穴里,死因均为窒息而亡。
貉子适应能力强,敢进城生活
虽然在滕王阁景区里发现“貉影”,让当时不少市民感到新奇,但其实这早已经不是人们在城市里第一次发现貉的身影了,对于一些城市里的人来说,甚至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一般情况下,城市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就是禁地,是无法生存的地方,但在漫长地与人类接触过程中,一些动物逐渐适应了人类的存在,懂得了城市的生存规律,它们率先进入城市生活,扎下根来,成为了城市“新居民”,也成了少数能够在城里生活的动物代表。
貉就是这么一种动物,它们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像狗一样也演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而城市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淀粉类食物残渣,这就使得貉拥有了巨大的生存优势。
其次貉体型小,性格相比其他捕食者来说相对温驯,长得又像一只小狗,所以很多人会将其误认为是流浪狗,不仅不会令人反感和恐惧,甚至还能得到一些爱心人士当成流浪狗投喂。比如在上海,就生活着5000只以上的貉,经常可以看到有市民投喂它们。
因为貉具有领地意识,所以它们会欺负流浪猫,将其驱赶,如果饥饿的话,甚至还会捕食流浪猫,毕竟从本质上来说,貉是一种捕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