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浣熊有着长达五年的故事,充满了爱恨情仇生离死别。本文最初发于2019年8月30日物种日历,有修改。放在这里的是原稿。
从来没有想到,我和浣熊的故事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始。阿布拉契亚山脉的深夜,刚到美国的我和来访师长促膝谈话,却被门口一阵咣当咣当的声响打断。冲到门口的时候,只见到一只大脑袋浣熊扒拉开推拉门,却被夹住了脑袋。等到它把脑袋拔出来的时候,推拉门自动撞上,发出咣当的声响。
可让人崩溃的是,众目睽睽之下这只浣熊再次用小手扒拉开推拉门,再次被夹住脑袋,再次往外拔……它充满耐心地把这个过程重复了五六次,终于成功地把屁股也塞进了屋里。
我永远难以忘记接下来的场景:浣熊抬起头,水汪汪地看着我们——它的眼睛清澈温柔,我的心融化的像夏天掉在柏油路上的果汁软糖。我给它递上了猫粮和水盆,它把猫粮放在水盆里面稀里哗啦一通洗。而我有点恍惚,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开始。
上天下海,食神本神
浣熊的学名是Procyonlotor,是浣熊属的6个物种中分布区域最广阔的物种,以大宽脸、在水里面洗食物(这并不是真的)、和可爱的黑色小偷眼罩而闻名。
自然界之中的浣熊是最著名的杂食动物之一。它的食谱包括了海滩上的贝类、河里的鱼和小龙虾、森林之中的橡子和浆果、灌丛中的蜥蜴和青蛙、甚至是树上的松鼠幼仔和幼鸟……今天浣熊的自然栖息地急剧丧失,一大批浣熊更是把人类聚集点当成新栖息地,迷恋上了城市生活。今天的故事就主要关于浣熊的城市生活,因为这些故事中,藏着我自己和浣熊长达5年的爱恨交织,也藏着这个物种的秘密。
城市为家
城市化让绝大多数的野生兽类都面临困境,而浣熊依靠着广泛的食谱、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快速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成为了世界上仅有的几种因为人类活动而受益的野生兽类。除了深夜拜访的敲门浣熊,我很快发现在研究所的院子里面还生活着路灯浣熊(爬到路灯上面吃被灯光吸引的甲虫)、偷车浣熊(挨个探查汽车查找零食)、食堂浣熊(白天等在食堂后门,抢在垃圾被运走之前偷窃厨余垃圾)、以及飞檐走壁浣熊(沿着输电线钻各个屋子的阁楼)。
也正因如此,尽管浣熊原生的栖息环境在过去几十年间被大量破坏,可是它们在北美的种群数量却增长了十几倍。今天的浣熊成功适应了野地、城区、建筑工地、荒野农场等各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一些浣熊甚至养成了上下班通勤的生活习惯,晚上在人类居民点捡捡垃圾、偷偷东西,凌晨吃饱喝足之后,回到郊外静谧的森林里面大睡度日。
更糟糕的是,之后几天整个研究所的房屋都被骚扰了。这只浣熊爬上电线杆,顺着输电线闯入了办公室,把几个屋子的垃圾桶翻得满地都是,还糟蹋了冰箱里面的食物。然后它引发了输电线短路,整个生态实验室和地理分析实验室停电,浣熊自己也在事故中阵亡。
在美国,几乎每个独门独户的市民都能够讲出自己被浣熊骚扰的故事。它们最经常入侵的地点是房屋的阁楼、车库、台阶和地下室。除了找食物,美国人民的家庭摄像头记录了浣熊的各种神秘行为,包括细心拉开封口袋再封好、尝试在客厅里搭帐篷、推着婴儿车满屋子跑、拧开水龙头放水洗澡等等……
在这些视频和照片在网上引起一片欢笑的同时,实际上身处其中的居民往往感受到的是危险和不安——比如,你真的愿意半夜有浣熊游荡在婴儿床旁边么?
城市让浣熊更聪明?
浣熊迅速适应城市生活的背后,实际上伴随着更深层次的生物学改变。比如被我用扫帚顶在脸上还不生气的浣熊,其实聪明到了极点——它迅速搞清了我的威胁程度,发现我不仅不会真的伤害它,还是一块软柿子可以反复揉捏。
给浣熊做智力测验这件事情,曾经给生物学家出了难题。比如生态学家H.B.Davis发现浣熊可以迅速掌握特定的规则,打开门栓、按钮和各种锁扣,甚至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掌握组合操作。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是在一年以后突然面对这些机关,浣熊也能够记起每个机关的设置。这些分析和记忆能力甚至超过了灵长类的猕猴。
然而怎么解释浣熊高的吓人的智力测验结果,却让Davis发了愁——动物智力测验需要一些激励来让动物配合,而这个激励通常就是食物。像猕猴这样聪明的动物,通常玩玩就走神了——毕竟一点点藏在盒子里面的食物没有那么重要,世界上还有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而浣熊面对食物时,却能够展现出异乎寻常的专注和耐心,让它们的表现好的不合理。
最近的研究证实,城市生活不仅让浣熊个体变大、种群变多,也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了它们的大脑。简单说,城市浣熊更聪明了。多伦多的研究人员给城市浣熊戴上了GPS追踪颈圈,发现城市浣熊的脑子里面藏着一套实时导航系统,可以主动避开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选择更加安全的移动路线。另外一批科学家发现城市浣熊身上出现了3D导航能力,能够同时记忆地面路线和地下的下水管道线路。所有这些改变,都是因为城市浣熊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吸取新的信息,探索不同的生存方式,适应飞速变化、危机重重的城市生活。
在不断探索城市的过程中,浣熊遇到了触电、路杀、传染病等各种危险。尽管数量变多,城市浣熊的平均寿命却只有两年左右,实际上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除了破坏居民房屋,进入城市的浣熊给人类带来了更多货真价实的危险。比如野生的浣熊携带狂犬病毒的比例相当高、粪便里面还经常藏着蛔虫;比如浣熊身上几乎一定携带着吸血蜱虫,是传播莱姆病的主要病原;再比如浣熊会破坏管线、引起火灾、干扰交通、银行、通讯等关键部门。所以在美国随处可见危害动物控制公司,随时准备好把浣熊抓走扔掉。
在我研究所可劲祸祸的几只浣熊,一只被电死了,另外几只被抓走送到了遥远的森林中。往后的5年中,我一次一次地目睹浣熊带来的损失,也一次一次目睹它们的意外死亡和人工清除。它们在我眼中,一直是一种外表极度可爱,内心混合了天使和魔鬼的生物。
因此我也时常对浣熊心存惭愧——如果当时,我的拖把怼的更狠一点,也许那只浣熊可以不那么冒冒失失,最终留下生命......
但实际上,我内心的疑惑从未消失,这个问题不仅有关美国的浣熊、还有关上海的貉、北京的黄鼬、深圳的豹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