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与钱钟书:因猫而“战”?,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苏菲和米姐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贬低、非议林徽因的人,拿出来最重磅的证据就是“鲁迅痛骂林徽因,冰心、钱钟书发文嘲讽林徽因”,搞得好像林徽因遭到整个文学圈唾弃似的。
其实呢,所谓“鲁迅痛骂林徽因”,却是张冠李戴,错把“林微音”当“林徽音”(改名前的林徽因),一句话,林徽因与鲁迅:没啥关系!
而所谓“冰心嘲讽林徽因”,本号已码一篇万字长文《林徽因与冰心:一坛陈醋敬“教婆”》,个中细节可供辨析和品味。
那么,这篇就来辨认辨认所谓“钱钟书嘲讽林徽因”。
01《猫》与“猫战”
林徽因与钱钟书之间瓜葛倒是很简单,网友们不分立场、喜好,各类材料无论正式或戏说,说法也无论真伪,涉及林、钱两人故事的,均不出其二:一为钱钟书小说《猫》;一为发生在林、钱两家宠物猫之间的“战争”,即所谓“猫战”。也就是说,林徽因与钱钟书之间关系,与“猫”有关,也只与“猫”有关。
关于林、钱两人关系,一般的叙述版本大抵是这样:
据说,钱钟书在清华园居住时与林徽因是邻居,两家都养了猫,而两家的猫却常常打架。可是,梁家的猫淘气强悍,钱家的猫弱小力薄,两猫掐架钱家的猫总处于下风,这让爱猫的钱钟书特别心痛和愤懑。于是,每当两猫打架,钱钟书就手持竹竿助阵自家的猫,把林徽因家的猫痛打一番。杨绛先生怕伤了两家的和气,就劝钱钟书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呢,那打猫呢?”这也触发了钱钟书的灵感,写下了讽刺民国半个文坛的《猫》,既给自家的猫出了气,又针砭时弊,嘲讽了那些在国难当头的文人麻木的嘴脸。(摘自网络)
然而,事实却相反,是先有小说《猫》,后才有“猫战”。
这样,《猫》与“猫战”就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这意味着,钱钟书“因猫生怨”而撰文讥讽之动因解说不能成立。
百度一下,可以看到钱钟书大致的生平轨迹,与年长他10岁的梁思成和年长他6岁的林徽因,几无交集: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钱钟书自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被上海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破格聘为英文系讲师。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钱钟书以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平均分最高的成绩获第三届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7月与杨绛结婚。8月赴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自费留学的杨绛同船赴英。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钱钟书被清华大学聘为外文系教授,与杨绛乘邮船从法国启程回国;因清华大学已迁至昆明,钱钟书从香港直接转赴昆明。钱钟书与杨绛在昆明居住在大西门文化巷11号。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夏,钱钟书离开西南联大回上海,转赴湖南省安化县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钱钟书由广西乘船到上海,分别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和震旦女子文理学院。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结束后,钱钟书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钱钟书得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包括《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四部短篇小说)由上海开明书店发行。
1949年8月,经吴晗邀请,钱钟书离开上海,回到清华大学任教。
上述年谱可以确定的两个关键信息:一是《猫》发表于1946年;二是直到1949年“解放后”同在清华任教,之前林徽因与钱钟书两家不仅不“相邻”,甚至不同城,仅仅在抗战时期很短暂地在昆明同城而居,但也是一个住城西北(钱钟书住文化巷),一个住城西南(林徽因曾住巡津路)。
解放后,我们在清华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小猫初次上树,不敢下来,钟书设法把它救下。小猫下来后,用爪子轻轻软软地在钟书腕上一搭,表示感谢。……小猫知感,钟书说它有灵性,特别宝贝。猫儿长大了,半夜和别的猫儿打架。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着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和我们家那猫儿争风打架的情敌之一是紧邻林徽因女士的宝贝猫,她称为她一家人的“爱的焦点”。我常怕钟书为猫而伤了两家和气,引用他自己的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他笑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
钱钟书一家三口和猫
杨绛讲这个故事,用以说明钱钟书的“痴气”,显然是惟妙惟肖、妙趣横生。
由此也证明,钱钟书写《猫》与“猫战”没关系,所谓钱钟书“写下《猫》,既给自家的猫出了气,又针砭时事......”乃无稽之说。
那么,《猫》与林徽因有关系吗?
02《猫》:讽刺了民国半个文坛
钱钟书的杰出成就不在小说,但一部《围城》就奠定了他在作家中的地位。这部刻画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群像图的小说,充满着挖苦和讽刺,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而发表于1946年的短篇小说《猫》就没那么著名了,也算不得什么名作。不过有人认为,《猫》是《围城》的前奏,《猫》比《围城》还犀利,大部分人物和细节都可以对应真人真事,几乎把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北平的文人嘲讽了个遍——北平和上海是抗战前民国的两个文化中心,身处上海的钱钟书嘲讽的对象是北平的文人,是可谓“民国半个文坛”。
《猫》先行出场的当然得有猫,一只淘气的、闯了祸的猫本该挨打,但一句“打猫要看主妇面了!”,引出宠爱这只猫的“主妇”、小说的女主角李太太。
李太太是一位接受了美式教育、热衷在家里办沙龙、享受被往来的文人们奉承讨好的漂亮女人;她的先生李建侯是一位留学归来却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终日无所事事、被旁人戏说“夫以妻贵”生活在妻子光环下的无聊男人。
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豪爽,她客厅的陈设最讲究,她请客的次数最多,请客的菜和茶点最精致丰富,她的交游最广。并且,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
看到小说中有爱办沙龙、漂亮迷人的李太太,读者几乎就会联想其原型自然是林徽因。尽管梁思成学有建树、事业有成,做人一点不窝囊,与“李先生”没有半点相似,梁、林夫妇俩也绝非无聊之徒,而是风尘仆仆地忙碌于中国古建筑的考察和研究。但在30年代,林徽因“沙龙女主人”的标签似乎深入人心,尤其是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写出来,大有坐实林徽因人设的架势。
《猫》中的陆伯麟这个人物,被认为源自周作人。周作人曾经留学日本并娶了日本妻子,日本侵华时,他又投靠了日本人,是汉奸文人的代表人物。小说中对陆伯麟描写是:
就是那个留一小撮日本胡子的老头……除掉向日葵以外,天下怕没有像他那样亲日的人或东西。……中国文物不带盆景、俳句、茶道的气息的,都给他骂得一文不值。他主张作人作文都该有风趣。
钱钟书让人称绝地用了“向日葵”来挖苦亲日文人,还特构词“作人作文”,暗示了——其实说“明示”也不是不可以——这位小说人物的参照对象。
小说中的陆伯麟有言论:“这些话都不必谈。反正中国争不来气,要依赖旁人。跟日本妥协,受英美保护,不过是半斤八两。我就不明白这里面有什么不同。要说是国耻,两者都是国耻。日本人诚然来意不善,英美人何尝存着好心。我倒宁可倾向日本,多少还是同种,文化上也不少相同之点。我知道我说这句话要挨人臭骂的。”这些亲日的言论,自然就更让人把人物原型往周作人身上靠。
小说里又借另一位人物陈侠君之口戏谑陆伯麟:“这地道是‘日本通’的话。平时的日本通,到战事发生,好些该把名称倒过来,变成‘通日本’。”
据说,钱钟书的《猫》发表后,周作人真的没坐住,登报怒怼。不过,据资料,钱钟书与前辈周作人之间的交锋早在抗战前就有几个来回了,主要是出于维护父亲钱基博的论著观点。
鲁迅(周树人)和弟弟周作人
小说里那个举动斯文的曹世昌——小说写道,“讲话细声细气,柔软悦耳,隔壁听来,颇足使人误会心醉。但是当了面听一个男人那样软绵绵地讲话,好多人不耐烦,恨不得把他象无线电收音机似的拨一下,放大他的声音”——被认为是对沈从文的影射。
沈从文(1902、12、28—1988、5、10),湖南凤凰县人。20世纪30年代他创作了《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等小说和散文。1949后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后虽大难不死,但他的文学创作就此中止;之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学术著作等。沈从文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被认为是影射林语堂的人物是袁友春。小说关于袁友春的描写有:
他认为中国旧文明的代表,就是小玩意、小聪明、帮闲凑趣的清客,所以他的宗旨仿佛义和拳的“扶清灭”,高搁起洋教的大道理,而提倡陈眉公,王百谷等的清客作风。
这些人设内容,与提倡“闲适哲学”、1935年在美国出版了《吾国吾民》、平时抽烟斗的林语堂本人形象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福建龙溪(今漳州)人。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66年定居台湾。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主要文学作品有小说和传记《京华烟云》《啼笑皆非》《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吾国与吾民》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围城》出版时,钱钟书也在序言中强调:“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机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
但凡对林徽因多一点了解的人,都能看到钱钟书塑造的“李太太”与林徽因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然而就凭“沙龙女主人”这一项,人们就不由分说地把“原型”送给了林徽因。
不少网文为此还给出解释:因为孤傲的钱钟书“看不上林徽因的沙龙聚会”“看不惯林徽因的作风做派”,故忍不住对其嘲讽、挖苦。
退一步看,如果说,抗战前的林徽因光彩照人、被众星捧月、生活是优渥的,因而传说远播,那么,抗战期间坚持不出国、在贫病中不放弃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林徽因1946年返回北平时,已是接近灯枯油尽的病人,让人不胜唏嘘惋惜,钱钟书1946年写就《猫》,怎么还能忍心嘲讽其风华绝代的往昔?
与其无谓揣测《猫》是否嘲讽了林徽因,或“钱钟书为何讨厌林徽因”类似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不如多了解一点“讽刺了民国半个文坛”的钱钟书。
03“博学、狂傲、毒舌”的钱钟书
家学深厚的钱钟书,本人也是天赋过人的才子。他19岁(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入校不久就名震校园,被誉为“清华第一才子”,他精通多国语言,尤其是他的英文水平高到让同学拜服的地步。
钱锺书对书痴迷,清华图书馆藏书很多,中文洋文都有,据说他一入学就发宏愿“横扫清华图书馆”,其知识渊博也让同学拜服。
曹禺和吴组缃当年也是著名的校园才子,可他们还是很佩服同年级的钱钟书。据说,曹禺怂恿吴组缃去请钱钟书给自己开录三本英文黄书,钱钟书也不推辞,随手拿起一张纸,飞快地写满正反两面。吴组缃接过一看,钱钟书竟一下写出四十几本英文淫书的名字,还包括作者姓名与内容特征,不禁叹服。几十年后,钱钟书和吴组缃都成了著名学者、作家,见面时钱还爱考问一些冷门典故拿吴打趣,比如“马克思第三个外孙女嫁给谁了?”吴组缃只好回答不知道,反击说:“你专会搞这一套!”
清华大学教授、哲学家张申府高度赞赏钱钟书的天分:“乃是现在清华最特出的天才,简直可以说,在全中国人中,天分学力也再没有一个能赶得上他的,因为默存的才力学力实在是绝对地罕有。”
钱钟书的老师、清华外语系主任吴宓则把他与“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放在一起评说:“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
“博学”“狂傲”“毒舌”是钱钟书身上最主要的三个标签。
因为天赋极高、知识渊博,整个民国文化圈,就没有几个人是钱锺书能看得上眼的。
钱钟书是英语满分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的,成为吴宓的得意门生,而吴宓也十分喜爱这位才子。据说,每次上完课,吴宓都会问钱钟书:“钱先生,今天的课上得怎样?有何高见?”钱钟书也不客气就进行点评,往往是先扬后抑。1933年钱钟书大学毕业,清华打算录取钱钟书为外文系硕士,却遭到钱钟书的拒绝,说出来的理由就是:“导师吴宓太笨,没有资格当我的导师!”。之后,钱钟书留学英国。
杨绛自己也说过,“能和钟书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钟书刻薄了。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杨绛在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都去世后,于92岁高龄写下的回忆录《我们仨》,记述了一家三口的生活点滴。从中可以看到他们仨如何自成一体、沉浸在自家丰富的精神世界里,不追求物质、名利,与世无争,也不屑于与任何人争的处世姿态。
人们从《猫》中人物袁友春明显看到了林语堂的影子,钱钟书在小说中挖苦“作家袁友春”:
读他的东西,总有一种吃代用品的感觉,好比涂面包的植物油,冲汤的味精。更象在外国所开中国饭馆里的“杂碎”,只有没吃过地道中国菜的人,会上当认为是中华风味。他哄了本国的外行人,也哄了外国人——那不过是外行人穿上西装。
他的作品不该在书店里卖,应当在药房里作为安眠药品发售,比‘罗明那儿’(Luminal),‘渥太儿’(Ortal)都起作用而没有副作用。
钱钟书对“李太太”这个人物的“恶毒”轻描淡写地埋在最后那句“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暗示李太太(像猫儿一样)“偷腥”而李先生安于“绿帽”;但这还不够,连带李太太的漂亮(显然是她最大的本钱),钱钟书也没想就此放过,而编排了李太太到日本割双眼皮——爱慕虚荣的美人为人是做作的,连外在的美丽也是做(作)出来的。
李太太从小对自己的面貌有两点不满意:皮肤不是上白,眼皮不双。第一点还无关紧要,因为她根本不希罕那种又红又白的洋娃娃脸,她觉得原有的相貌已经够可爱了。单眼皮呢,确是极大的缺陷,内心的丰富没有充分流露的工具,宛如大陆国没有海港,物产不易出口。李先生向她求婚,她提出许多条件,第十八条就是蜜月旅行到日本。一到日本,她进医院去修改眼皮,附带把左颊的酒靥加深。李太太花五百元日金新买来的眼睛,好象美术照相的电光,把她原有的美貌都焕映烘托出来。
图片来自网络
杨绛在《关于小说》中曾表达:“真人真事的价值,全凭作者怎样取用。小说家没有经验,无从创造。”言意之下,小说创作肯定会有原型的,只是看怎么利用原型加工。
然而,网络时代造就了快餐式阅读和大量“标题党”。不少网友简单接收了“钱钟书的《猫》,讽刺半个文坛,林徽因名声尽毁,林语堂体无完肤”类似的信息,就直接把“李太太”的人设等同于林徽因,并以此来看待林徽因。
截图来自网络
朱自清在1946年5月6日日记中写道:“读钱钟书的《猫》一文,就现时而论,此文过于玩世不恭。”
翻译家施蛰存曾这样评价钱钟书:“他学问是好的,嘴巴臭!他狂妄的很呀,他讲人家都是挖苦人的……你看他的《围城》好了,都是刻毒话,他批评人批评的厉害。”
历史学家向达,是钱钟书的好友,他对钱钟书说:“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
钱钟书的博学是让人佩服和仰慕的,就算“恃才自傲”“目中无人”也是有足够的本钱。
要我说,这样一个狂傲又毒舌的钱钟书,在小说《猫》上却是有些失分:倒不是说“毒舌”有什么问题,而是前面明明有冰心的《我们太太的客厅》,《猫》再来一个爱办沙龙的“李太太”,也一样借沙龙客人的高谈阔论把文坛名人都挖苦一遍,怎么说都有拾人牙慧之嫌;小说除了把人挖苦得够惨,作为文学成果并没有很特别的价值——当然,《猫》也不是钱先生的代表作,由它不足以论钱先生的学问——后世提到《猫》,更多还是在八卦它都嘲讽了谁。
好在一年后就有了《围城》出世,不辱钱先生英名。
中新网北京9月20日电(记者上官云)最近网上有个提问很火,“每个人说一部暴露年龄的动画片”,有人说是《海尔兄弟》《黑猫警长》;也有人说是《大闹天宫》等等。
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总能将许多人的记忆拉回到童年时代,就比如这一句“大脸猫大脸猫长胡须,喵咪咪喵咪咪喵咪咪”,很容易让人想起蓝皮鼠和大脸猫这两个经典卡通形象。
这部国产经典动画片改编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葛冰的作品。据葛冰介绍,动画片《蓝皮鼠大脸猫》第一部于1993年播出。而原著中蓝皮鼠、大脸猫的灵感则来自生活中的两个孩子。
写蓝皮鼠和大脸猫的灵感来自何处?
蓝皮鼠和大脸猫是魔奇杂技团的两个明星,也是好朋友。蓝皮鼠聪明伶俐,遇事喜欢动脑筋,大脸猫长得憨态可掬,胆子有点小,但待人十分真诚。
在外演出时,蓝皮鼠和大脸猫会有各种奇遇,捡到过怪眼镜,走进了十二色餐厅……有历险,有故事,无论原著还是动画片,都曾在小朋友中间风靡一时。
“过了这么多年,也许小朋友们忘记了故事情节,但对大脸猫和蓝皮鼠的形象还是记得很清楚。”葛冰说,而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有生活中孩子的影子。
葛冰说,自己原来住过的筒子楼像个大杂院,其中有两个孩子,一个又高又胖,嘴有点儿笨拙;一个个子很小,像小精豆儿,一叫喊,满楼都听得见,偏偏这俩人是好朋友。
那个时候,葛冰正筹划要写一部童话作品。也正是看到这两个孩子,他构思出了蓝皮鼠和大脸猫在书中的形象和性格,后来又创作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
蓝皮鼠也有孙悟空的影子
在动画片中,蓝皮鼠和大脸猫凭借着可爱的外形吸了一波粉,实际上,原著中这两个主角,也和传统文化有点关系。
“比如大脸猫形象的塑造,我是借助了《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葛冰认为,猪八戒贪吃贪睡、好占小便宜,但心地善良,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他透露,小读者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大脸猫很多地方和猪八戒有点像。而蓝皮鼠精明调皮、善搞恶作剧,也有孙悟空的影子。
不仅如此,葛冰写的另一部长篇童话《小糊涂神儿》被改编成动画片,过了这么多年也颇受小朋友青睐,小糊涂神的形象,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历史小说可以怎么写?
童话、小说、剧本……葛冰写过很多作品,最近几年,则比较专注于写中短篇历史小说,比如“中国历史传奇故事”系列,近期已经推出《三献和氏璧》等四部作品。
其中,《三献和氏璧》里有五个民间短篇传奇故事,包括卞和三献和氏璧、勾践卧薪尝胆等;《郑和的宝船》同样包含五个民间短篇传奇故事,包括张骞出使西域等等。
葛冰新作“中国历史传奇故事”系列。出版社供图
《三星堆的秘密》的故事情节更跌宕起伏一些,讲述一个古代青年匠人鲁班徒在三星堆中的曲折历险;《真假兵马俑》讲述了一个关于秦始皇陵墓及兵马俑的传奇故事。
“写这些作品,我给自己定了几个原则,第一要忠于历史,作品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及事件,要真实、经得起推敲,在写故事之前,我先查阅有关历史资料。”他说。
比如《三星堆的秘密》,葛冰查阅了三星堆一些出土文物的资料,做到真实有据,关于三星堆的种种推断和猜测及历史背景,也尽可能了解清楚。
第三则是要注意塑造人物。他认为,好的作品,塑造形象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写这些历史人物,都尽量把人物写得有性格,有特点。”
他总结了写历史小说的一些心得,“怎么把中华传统文化讲得有趣、引人,而又不违背历史真实?我做了一些种尝试,就是“绿叶衬红花”。”
即在每个短篇小说中,设置一个和历史名人生活在同时代的“普通百姓”,透过他的眼睛、经历去看历史名人,从而将历史名人一生主要成就更真实地写出来。
接下来,葛冰打算较为系统地学习阅读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方面的书。既是为了写作,也是享受读书的快乐;此外也会有计划地继续写作,“目前,已写完了《中国书法故事》。”(完)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本文导读:一、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养宠
二、历史名人养动物带来的祸患
三、历史名人与猫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动物的迷恋,那可是登封造极的。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马、牛、驴、鹤、鹰、鱼、蛐蛐.....
1、唐朝在玄宗时代盛行斗鸡,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唐玄宗被戏称为“斗鸡皇帝”,因为唐玄宗属鸡,特设立一个专门养鸡的机构,叫作“鸡坊”。在这个鸡坊之内搜罗了长安城中的名贵斗鸡一千只,都被养在这个鸡坊中;还专门选派500个禁军子弟来饲养这些鸡。
2、清朝流行斗蛐蛐,也是一条庞大产业链,有人因蛐蛐飞黄腾达,有人家破人亡。《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促织》就是这样的悲喜剧: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小民成名因没有促织交差,被“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只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后来得到了神卜的指点,居然捕到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举家庆贺,但是顽皮的儿子一不小心,弄死了促织。这个孩子知道闯了大祸,就投井自尽,幽魂化作一只促织,在斗场百战百胜,成就了他父亲的后半生富贵。
1、春秋时卫懿公因为养鹤,达到疯狂的地步,他每次出行让这些鹤分班侍从,并依其品第分乘不同级别的车子。因为养鹤花费巨大,横征暴敛,卫国百姓开始仇恨、仇视国君,当北方的赤狄发兵来攻,卫国的百姓纷纷躲藏起来,不肯应募,而士兵受民间情绪的影响,也拒绝替卫懿公卖命。
卫懿公悔恨交加,下令驱散宫苑中的仙鹤,身披铠甲亲,召集小部分死忠部队开赴前线,卫军全军覆没,卫懿公战死沙场,随后尸身被敌军吃了。
今天单说历史人物与猫,因为我养猫。
传说,当年武皇帝害死萧淑妃,萧淑妃死前留下毒咒:愿武则天为鼠,我为猫,永世咬住她的喉咙。武害怕,从此,命令宫中不许养猫。
事实是,武皇帝将猫和自己的爱鸟一起带到朝堂,鸟是鹦鹉,谐音“武”,猫是狸猫,谐音“李”,暗示:武、李一家亲,想向大臣们展示,自己的仁爱和控制能力。可惜那只小猫没有理解武皇帝的良苦用心,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儿,把鹦鹉给咬死了。
“李”咬死了“武”,是不是暗合了后来的历史走向?
我们小时候就熟背的: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多么慷慨激荡,感人肺腑!其实,在写这首诗的同一天,还写了如下: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陆游写猫咪的诗,不仅这一首,有数十首!
光是《赠猫》就有三首,还有《赠粉鼻》。他的猫都有名字。
似虎能缘木,如驹不伏辕。
但知空鼠穴,无意为鱼餐。
——《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
陆游新得到了一只猫叫“雪儿”。雪儿这只猫像小老虎,又比老虎棒——会爬树,像骏马一样自由奔跑,但是不会拉车。
皇帝养猫,不能叫“猫奴”吧?乾隆有十只狸花猫,让他的宫廷画师,创作了十幅画,名为《狸奴影》。以西洋画风精心绘制,将猫咪们的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在古代,“狸奴”是猫的别称,也可拆称为“狸”和“奴”。而“奴”又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有捕捉老鼠的用途,二是有亲切又可爱的含义。
乾隆帝的猫,名字那叫一个文雅,人也足可以借用:
飞睇狸、舞苍奴、翻雪奴、清宁狸、采芳狸、涵虚奴、
仁照狸、普福狸、苓香狸、妙静狸——还有修行的。
除了真猫,还有猫造型的摆件。乾隆还为此作了一首御制诗《瓷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