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及他这十几年的创业经历,他最大的感受会是:顺着大势而为,不要给自己设置过多的壁垒。
一、人才工程,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
2005年,复旦大学教学改革,参照西方寄宿制书院模式而产生的复旦学院应运而生。还在本科最后一年的中江校友,满怀着对于教育事业的憧憬,参与到了建设工作中。
当时的理念是吸引人的,看到本科新生按照不同的专业混住在一起,互相之间的交流、沟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一切都令人感受到满满的朝气。
谈及他所带领的志德书院4班,充沛的自豪感洋溢其间。当时在全书院的绩点排名中,他的班级位列第一。
而当时他和学生强调的就是:自由地去学习、去观察、去思考。不要太早给自己过多的标签和壁垒。
二、结合擅长,发现时代的商业契机
在与中江校友聊天的一个多小时里,他一直很耐心的听我讲述,他说,当一直在做一件事情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时,可以把这件事情作为触发性的因素去推动自己改变。当自己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时,最好找到出口,然后跳出去。
那就是:网络提速造就了视频内容井喷式的需求;高清摄录设备廉价化让重要的生产资料不再垄断在电视台或者大型制作机构里。他的公司可以靠创意和制作,用不到大型制作机构一半的费用,完成客户的需求。活儿好,还便宜,客户当然无法拒绝啦。
时代到来了,那么就准备好口袋接收它的红利吧。
三、洞察自我,不要轻易地设定界限
当我问及在校期间印象深刻的瞬间的时候,他说是在经济学院的石磊教授的课上。
石教授说:“当我本科毕业的时候,我觉得我有无限的可能性。硕士毕业的时候,发现可能性少了很多。当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我发现我只能在这里教书了。”虽然是一种自嘲,但是这句话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但他其实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复旦的学生,特点就是“后劲比较足”。即使是现在36岁的年龄,他相信还拥有很多的可能性。这也是他从影视综艺领域继而跳入品牌战略领域的基础逻辑。同样是他对于主控的项目始终保有充沛热情的基础动因。
四、隐形围墙,高校社会的心理隔阂
有些同学害怕进入社会,这很正常。人对于相对陌生的世界总是存在一定的防御心理。
但这道围墙,其实是在心里的隐形围墙。在自己的心里面设置了人为的壁垒,会自发的认为学校和社会不一样,学校可能更适合自己成长,但是自己又会忍不住主动去接触社会,但相对来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围墙没有以前那么高了。或者说,它本就不存在。
对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进行了解、挖掘,任何事情对你来说都是有价值有收获的。年轻就有机会,只要社会变化就有新的机会产生,如果没有变化就去学习前人的经历,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
不要人为的把学校和社会两者割裂来看,对自己有帮助的事情,就可以去学习和深挖这方面的信息,完成学业的情况下会做出更多创造。
那下一波趋势在哪里呢?在日月光华照耀的大地上。你发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