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某个号的推荐,我有幸观看了这部比较小众化,但是具有深刻意义的电影——《野性的呼唤》。这部影片改编于同名经典小说,讲述了一只名叫巴克的狗,从养尊处优到引领狼群的冒险故事。在整个冒险之旅中,巴克一共遇到了3任,准确来讲应该是4任的性格迥异的主人。
这部电影最令我动容的地方是,影片中每一段看似讲人与狗的联系,实际上反映的恰恰是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人与人,具体一点可以说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因此,我想我们有必要来一起探讨下,这4段联系它们的不同之处。为什么最后一段联系最为难能可贵?
巴克与米勒法官:溺爱与温润下长大
不得不说巴克一开始真的很幸运,它生长在一个温暖友善的大家庭中。它的第一任主人米勒,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大法官。这位大法官对待巴克,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除了宠爱还是宠爱,巴克喜欢的东西全部应有尽有,甚至法官家的仆人们都要敬巴克三分。那种日子,简直可以用“人不如狗”来形容,连狗都过得比人好太多了。你说,欺不欺负人?
可是,咋们也不必太过愤愤不平,所谓物极必反,正因为在这样一个无忧无虑的生长环境中,反而致使巴克丧失了狗与生俱来的防备之心。这些看似加注在巴克身上的所谓美好之物,不过是它后面人生路上一层又一层的枷锁和手铐。
在大法官的家庭中,众人皆高捧巴克,甚至在巴克把仆人们辛苦准备的一桌美味佳肴毁于一旦后,大法官都没有打说它,仅仅只是让它在外面睡一夜。这一夜,就是巴克的好日子到头,噩梦开始的地方。
由于被锁在了门外,刚好适逢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大法官家的园丁早就不满巴克唯首是瞻的“恶行”,于是趁此良机,用一块豪横大肉成功引诱巴克上了贼车,从此驶向了一个让巴克难以料想的世界……
巴克与雪橇队:磨难与历练中成长
巴克被园丁卖到了严寒的阿拉斯加,本来是要准备跟着恶魔主人哈尔去挖宝藏的,不料中途侥幸逃出,刚好被雪橇队的队长看见,最后误打误撞成为了一只雪橇犬,跟着队长一起给当地镇上派送邮件和报纸等。
巴克在成为一只真正的雪橇犬之前,没少遭罪。毕竟之前在大法官家里养尊处优惯了,这会真正要干点体力活了,才发现太难了。一开始就遭受来自雪橇队的排挤,接着又带着一行犬瞎跑,没有协同力,默契度,还因此差点让大家一起跌落悬崖。
好在,巴克的情商和共情力还不错。当头狼抢其他雪橇犬的伙食时,巴克慷慨地献出了自己的那一份;当头狼独占水池独自畅饮时,巴克用自己的狗爪另辟蹊池,还招呼其他雪橇犬一起来喝;当雪橇队长的老婆掉进冰窟窿时,巴克奋起急追跳进水中,救出了队长老婆……
经过整一个磨炼之后,巴克最后还战胜了头狼,成为了新的雪橇犬领队。大呼快哉!
本以为这样的日子能够持续得久一些,没想到很快就到了头。不久镇上发布通知说以后不需要雪橇犬派送邮件了,用网络技术就能实现远程收发。于是,雪橇队解散,巴克再次成至无家可归。
巴克与约翰:真爱与野性中自由
当巴克被困于狗场准备任人宰割买卖时,那个恶魔主人哈尔又来了。这回他又看到了巴克,毫不犹豫又把它买下了,不得不说真是冤家路窄。
这回恶魔可没少虐待巴克,只要巴克不听话,恶魔就用他那充满电力的狗棍挥向它。最后巴克也只能屈服于狗棍。恶魔一行人载着远超过巴克团队能拉的重量,还要求巴克它们要拉得快,更快,再快,最终巴克不得不倒下了。这时巴克遇到了影响它生命至深的人——约翰。
约翰救下了巴克,并对它好生照料,还让它睡在自己的床上。巴克没有辜负约翰的这一份善意,后面更是陪着约翰完成环游世界的梦想,还挖到了宝藏。
在那个影片中所谓的世界的尽头,巴克遇到了此生的最爱,一只白色的母狼,最后更是凭借实力和魅力成为了狼群的首领,回归自然,觅得归宿。
以上是影片中三段主要的人狗联系,说是三段,其实第四段也已经夹杂其中,就是淘金者哈尔。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头看看这四段不同的联系。
谁是谁的救赎?谁是谁的归宿?
第一种:以爱之名的圈养
大法官是真的爱巴克,以致于除了满足巴克所有的需求之外,几乎再也没教会它什么,且无论这些需求是否是真的需求。这种爱,像极了很多父母给孩子买了所有他想要的东西,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到最后这个孩子竟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他对世界失去了彻底的好奇心和进取心。
小时候我在乡下见过很多人养猪,从一只小猪到一只大猪,自始至终,这只猪都是被圈养起来的,每天吃啥喝啥都有人一手安排,到点了就投食喂水,周而复始,一直到被宰杀。我常常想,那些猪会不会也有一个疑虑:为什么我都这么听话照做,最后还是落得离去的结局?
真相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这些猪除了吃喝拉撒,也不会做其它事情了。为什么它们只会吃喝拉撒?因为养猪的人每天只给它们吃喝的东西,其它啥也没做。
很多父母养孩子,本质上跟养一只猪没啥区别,而且他们还美其名曰这就是爱。
第二种:以爱之名的胁迫
雪橇队长是喜欢巴克的,不然他不会给巴克一个有一个的机会去成长,去成为一只真正的雪橇犬。但是在这段联系中,队长喜欢巴克可以说是唯利是图。因为后来当不需要雪橇犬派送邮件时,队长便马上忍痛割爱,舍其而去。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何以为家》,改编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在黎巴美的孩子,他们的出生,是父母精心策划好的一场场交易。
这里的父母要是生孩子,如果是男孩,就是家里免费的劳动力,就算进了监狱,在里面白吃白喝白睡,也相当于在赚钱了,而且不久就会被放出来;如果是女孩,除了帮忙家里干活之外,等到十一、二岁月经初潮来临时,就将她们嫁作他人,换取彩礼,以此来贴补家用,维持生计。
十一岁的萨哈就是其中之一,在她被父母逼迫嫁做人妇后,不久便有喜,后因失血过多而伤。我仍然清晰地记得电影中,扎哈控诉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要生下我?
所以,很多父母虽然喜欢孩子,但是这喜欢的缘由,却各有各的言不由衷。而且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讲,雪橇队长与哈尔就是同一类人。不同的是,一个讲究公平,你帮我卖力,我给你报酬(吃的和短暂的自由);一个不讲究公平,你帮我卖力,我不仅不给你报酬,还用狗棍鞭打,要求你要更加卖力。但相同的是,两者都是用完即弃。
第三种:以爱之名的成全
约翰才是真正爱巴克的那个人。从恶魔哈尔之手解救了巴克之后,就对它关爱有加,百般呵护,但是又适可而止。因为在巴克伤势好了之后,约翰并没有担心巴克会逃走而把它关起来,而是敞开了大门,让巴克自由出入,想走就走,想回就回。
当约翰想要巴克陪着他完成环游世界的梦想时,去到所谓的世界尽头时,他把巴克当成真正的朋友,让巴克直接带路(最后居然还真带到了)。在巴克遇到自己的挚爱和狼群之后,约翰一开始舍不得巴克离开自己,最后他终于选择成全自己的朋友,让巴克得到真正的自由。
网易云音乐策划片《萌芽》里有一段话,我觉得讲的就是父母与孩子的这种以爱之名的成全。
它说,孩子是父母弓上射出去的箭,家长的责任就是送孩子更好地离开自己。如果说孩子终将远行,那么作为父母,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他羽翼未丰时,给他更多的力量。因此,从约翰与巴克这段联系中,我们发现:真正的爱其实是成全,而不是以爱之名的圈养和胁迫。
下面我想来聊聊一个点:巴克是一只狗,但是在电影中,为什么它却多次臆想自己是一只狼?
狼代表了什么?我认为这里的狼不是具象的狼,而是内心对野性的一种呼唤,对自由的极致向往。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样一股力量。当你被困于朝九晚五的琐碎工作时,你渴望诗和远方的自由;当你过着一眼看到头的日子时,你渴望做出不一样的改变;当你觉得当下的生活找不到存在感和价值感时,你渴望另辟蹊径,追求异于常人的人生……
这所有的一切,究竟是什么在默默影响着你?就是我们内心的那只狼,就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一股力量。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这只狼沉睡了太久,以至于我们已经忽视了它的存在。但是请你一定要相信,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它会被唤醒,会得到重视,最后会成为我们的生命之光。
我们此生的任务,就是找到内心的这股力量,然后终其一生,去摆脱加注在我们身上外物的桎梏和枷锁,直到自己——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最后我想说,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影片的最后,要让善良的约翰被哈尔开工具致伤。其实,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巴克一直不愿意离开约翰,它也知道约翰很需要自己,是约翰后来拼命赶巴克走,巴克才勉强回到狼群几日。
可是几日过后,巴克还是会时不时回来看看约翰,陪伴约翰。直到约翰被哈尔开工具伤害之后,巴克才最终放下所有,回归真正的野性。
我想这也是影片想要跟我们传递的一个信息:如果你的心中还有所牵挂,那么你一定走不远,或者说还达不到真正的野性。一个人只有能够放下所有,他才会心无旁骛,回归真正的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