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狂犬病日,今年的主题为“知真相,不恐狂”。
除了狗,这些动物也能传播狂犬病
近几年,随着独居、空巢群体的扩大,宠物陪伴逐渐成为新式情感寄托。与此同时,庞大的宠物市场正分化出一个小众“异宠圈”,以满足更为另类、新奇的养宠体验,例如原生活于澳大利亚沙漠带的蜥蜴,奶白色的非洲迷你刺猬,因“合十举手”照而风靡网络的水獭等。
生活中被宠物抓伤、咬伤的事频繁发生,宠物也可成为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可通过发病动物致伤感染,一旦发病,病死率近乎100%。除了犬之外,还有哪些动物会传播狂犬病?那些新兴的网红宠物,会不会传播狂犬病呢?
根据我国目前动物传播狂犬病的风险,我们把致伤动物分成高风险、低风险和无风险。被家养或流浪的犬、猫,蝙蝠,流浪或野生的哺乳动物(尤其食肉哺乳动物)致伤,传播狂犬病风险高,致伤后须按要求进行相应的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
狂犬病传播低风险动物包括牛、羊、马、猪等家畜,兔、鼠等兔形目和啮齿目动物。所有哺乳动物以外的动物如龟、鱼、鸟类等可视为不传播狂犬病的无风险动物。
不传播狂犬病,须警惕其他疾病
被低风险、无风险动物致伤,虽然感染狂犬病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但须防范其他疾病的感染,例如动物致伤均属于破伤风高风险暴露。
破伤风的致病因子——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动物口腔、爪子、皮毛都有可能携带,通过人体的皮肤或黏膜的破口侵入,在局部缺氧环境下细菌繁殖并分泌毒素。破伤风毒素是目前已知的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毒素之一,即使一个小伤口,也有可能会造成破伤风感染,且极微量的毒素就能使人发病。全世界破伤风平均病死率为30%~50%,重症破伤风若不经治疗,病死率几乎100%。然而被动物咬伤后,人们往往容易因为伤口轻微而忽视对破伤风的预防。
文明养宠,减少动物致伤
生活中屡见遛狗不牵绳、宠物随地大小便等现象。历年的新闻报道中也常有宠物伤人事件,轻则破皮小伤,重则撕咬伤等。宠物致伤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风险伤害。
2021年5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正式生效,该法第三十条规定:“单位和个人饲养犬只,应当按照规定定期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凭动物诊疗机构出具的免疫证明向所在地养犬登记机关申请登记。携带犬只出户的,应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
小众宠物,三思而后“养”
出于猎奇心理,加上网络媒体对网红萌宠的炒作,许多人购养了小众冷门宠物,但其中问题不少。许多小众宠物原为野生动物,甚至是国家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其饲养要求可能更高,如果缺乏专门的宠物粮食、宠物用品,相应的宠物医疗条件,个人饲养可能导致弃养、饲养不当而致动物死亡,还可能违法。
动物致伤,如何应急处理
一、预防伤口感染,早期处理是关键。
二、伤口分轻重,处理有原则。
对于重伤口的处理,尤其是活动性出血的伤口,首先应先压迫止血,再赶往医院;轻伤口的处理原则是冲洗、冲洗、再冲洗,消毒或者直接去医院找专业医务人员进行规范处置。如果伤口不大,可以先在家用流动清水辅助肥皂水(或弱碱性清洁剂)清洗伤口15分钟。冲洗后用干净的布或者毛巾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覆盖伤口并尽快就医。
三、消除狂犬病,动物免疫先行。
对于传播或感染狂犬病风险高的动物,致伤后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虽然规范的暴露后处置几乎是100%有效的,但是,人注射狂犬病疫苗其实属于补救措施,是预防狂犬病最后的防线。要消除犬传人狂犬病,就要预防犬不得病,给犬接种狂犬病疫苗最经济、有效、持久的策略。
标题中的问题,以下是正解:
蜥蜴非哺乳类动物,致伤后不会传播狂犬病。
刺猬哺乳类动物,致伤后理论上有传播狂犬病的可能性,但是风险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