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苏汉臣(传)冬日婴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毛益(传)蜀葵戏猫图日本大和文华馆藏
南宋佚名富贵花狸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养猫,也养有狗。当时的农村人不会拿猫狗来当宠物养,那时候也没有“养宠物”的观念,人们养猫是为了捕鼠,养狗是为了守夜。今天的城里人,基本上都是将猫、狗当宠物养了。
养宠物的历史其实也是人类社会的进化史,人类对猫和狗的驯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猫、狗被人类选中饲养,还是因为猫有捕鼠的技能,狗有守夜、狩猎的技能,而将猫、狗当宠物饲养起于何时呢?
宠物犬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饲养宠物狗的呢?根据现有的史料,最晚在唐代,小型观赏犬已经成为贵妇圈的宠物。唐代的周昉在他创作的描绘唐朝贵妇生活的《簪花仕女图》中,就画有两只小巧玲珑的宠物犬。这种小型观赏犬叫“拂菻狗”,又名“猧儿”。唐代初年从西域高昌传入我国。
到了宋代,养宠物狗的时尚不再限于贵妇圈,民间也有许多人将狗当宠物饲养。
《宋史》的《孝义传》里记载有一则趣事:
“江州德安陈昉”之家,“有犬百余,共食一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
你看,这家人养的狗真的很有情意,吃饭的时候,如有一条狗不来,其他的狗都不肯吃饭。这个养了一百多条狗的人家,恐怕不单纯是出于实用目的,应该是对狗有特别的感情。
洪迈在《夷坚志》里记载,宋朝有个叫员琦的人,“养狗黑身而白足,名为“银蹄”,随呼拜跪,甚可爱。忽失之,揭榜募赎”。这条“甚可爱”的小狗,有天丢失了,主人还贴出启事,悬赏寻找。显然,员家是“铲屎官”这事是实锤了,他们已经把“银蹄”当成宠物来饲养了。
宠物市场
宋朝很“潮”。不但养宠物的人家越来越多,城市中还出现了专门的宠物市场。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开封府的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异兽,无所不有。”市场上还有猫粮、狗粮出售:“凡宅舍养马,则每日有人供养料;养犬,则供饧糠;养猫,则供鱼鳅;养鱼,则供虮虾儿。”你看,宋朝市场上出售的动物食料已经分得很细,说明这时候民间的宠物市场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
“聘猫”
相比于宠物狗,宠物猫在宋人的生活里更加常见。在传世的宋人绘画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宠物猫的踪迹。宋人毛益所画《蜀葵戏猫图》中的白黄色猫儿,短脸、长毛,很可能就是“不能捕鼠,以为美观”的狮猫。
而另一幅宋画《富贵花狸图》上的猫儿,脖子上系着一根长绳,还打着蝴蝶结,显然主人担心它走失,并不需要它捕鼠。苏汉臣画的《冬日婴戏图》中的那只小猫,与小姐弟相嬉戏,生活闲适,体态可爱,肯定不是“苦命”的捕鼠之猫。
爱国诗人陆游,也是一位爱猫诗人,不但养了好几只猫,而且写了好几首诗送给他的猫。
我们看这首《赠粉鼻》,陆游写给小猫的诗:“问渠何似朱门里,日饱鱼飧睡锦茵?”“粉鼻”就是陆游给猫取的名字,这只“粉鼻”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陆游取笑它沾染上了朱门公子哥的毛病。陆游喜欢给他养的猫起名字,除了“粉鼻”,还有“雪儿”“小於菟”等。
爱猫诗人陆游还写过另一首《赠猫》诗:“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诗的意思是说,我用一包盐聘回一只小猫咪,看着它成天在座椅上玩耍。诗中的“狸奴”,是宋人对猫的昵称。
请注意这首诗用到的一个动词:聘。“聘”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在宋朝,你到宠物市场买一只小猫,或者向亲戚、朋友、邻居讨要一只小猫,这就叫“聘猫”。聘猫是要用“聘礼”的,陆游聘猫用的“聘礼”是一包盐。
在宋朝人的观念中,猫就如一名新过门的家庭成员,而不是一只畜牲,所以才不能随随便便地要过来或买回来,而是要“礼聘”过门。(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