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盐湖区雷家坡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们笑逐颜开
崇善之水润物无声
——讲述盐湖德孝文化践行者的故事
德孝之地,其乐融融,其风淳厚。行走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的土地上,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人,很多事,如同一滴水,在不经意间会滋润和感染你。这些事虽然谈不上什么惊天动地,却能让人感到温暖舒心;这些人看起来平平常常,但能让人肃然起敬,乐于走近。
雷刚:让创造幸福的人享受幸福
盐湖区解州镇扆家庄村的扆俊华老人,到现在都不太敢相信,那个给她耐心洗脚的人,就是镇上的党委书记雷刚。
村里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来了一群人,村干部介绍说是镇里的干部来给大家志愿服务。大热的天,他们一进院子就开始忙碌,打扫卫生,拆洗被褥,到菜园子里锄草,还有人跑到厨房烧火做饭。
一个个洗脚盆被端到休息室,干部把老人们搀到床边坐下,半蹲着身子,褪去鞋袜,就开始洗脚。
起初老人们有些不好意思,有怕痒的老人闪躲着、扭捏着,时不时引发一阵笑声。看着干部们满头的汗,老人们一个劲劝说“行了行了”,但干部们嘴上应着,手里却一点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扆俊华听说给自己洗脚的是镇上的书记,下意识地要把脚从盆里抽出来,却被雷刚重新按进了热水里。“小陆,咱姨嫌水热哩!你去找个电冰箱,给咱姨盆里加点冰!”一句话把老人逗乐了。
中午的时候,雷刚又在厨房露了一手。切菜、炒菜、端菜,“怕炒的不好吃,每个菜都尝了一口,大家不要嫌弃!”又是一句话逗笑了一屋子的老人。
从建成第一家日间照料中心,到实现16个村全覆盖。解州镇每月都要组织镇村干部开展“德孝日”活动,我为老人做顿饭、我给老人洗洗脚、我陪老人说说话……不同的主题背后,是不变的关怀和敬重。
老人在日间照料中心有吃有喝,说说笑笑。子女外出务工,少了一份牵挂,一门心思发家致富。镇村干部都说,现在到了村里,打招呼的、笑脸相迎的多了,干得更有劲了。雷刚总结说:“我们要让这些创造幸福的人享受幸福,让享受幸福的人传播幸福!”
张四有:有情有义的小村官
西元村在盐湖区解州镇,与闻名全国的关帝庙只有“一墙之隔”。也许是关老爷的泽被,为这个地方镀上了一层传奇色彩,而村支书张四有更被称为传奇人物。
“村里下大雨,第一个赶到铁路桥涵洞前疏导过路群众、安排抽水排洪的肯定是四有书记”;“修剪绿化带,清除粪堆、土堆、柴堆,工地监督施工,雨季危房排查,不用看也知道是四有书记在带头干”;“谁家子女不孝,邻里有了纠纷,村民遭受欺凌,年轻人找不到活干,企业拖欠工钱等,只要关及村民利益,不管是大事小事,四有书记都是费心费力当成自己的事情办”……提起张四有的故事,村民们抢着发言,好像有一肚子的话倒不完。
“四有书记虽然没文化,可干的都是有文化的事。新建教学楼、筹建德孝文化苑、打造社区文化阵地、建设灯光文化广场、举办善行义举排行……一桩桩,一件件,哪件不是让群众暖心窝的好事在他带头下,这些年我们村的好人好事好媳妇好风气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这样的村长我们不选他,该选谁!”76岁的老党员向跟社说到动情处,声若洪钟。
面对群众的赞扬,57岁的张四有憨厚地笑了:“其实,每给群众解决一件困难事,我当天晚上就能睡得特别香。”
张四有说,自己原来就是个打鱼的,从小是吃着村里百家饭长大的,回报村民是他的最大心愿。改革开放一开始,有着多年捕鱼经验的张四有就敏锐捕捉到了商机,他瞅准了邻村的硝池滩,并大胆和水利部门及周边村子签订了水面养鱼的合同。按照约定,水涨到哪,他的鱼就养到哪;水退到哪,村民们的地就种到哪。
2011年秋季的一天,连日大雨,硝池滩水涨船高。张四有正在水面上作业,忽然发现水面下一片片都是雪白的棉花和成熟的玉米秆,他顿时觉得心里像压了块大石一般沉甸甸。硝池滩周边各村地少人多,他清楚地知道每一季庄稼对村民们的重要。学生开学、老人看病,都指着这点收成换钱。现在收成泡了汤,村民们的生活可咋办
一咬牙,张四有有了决定。他和通情达理的妻子一商量,毅然从家里拿出准备追投鱼苗的十万元钱。他对镇中学的校长说:“这些钱捐给硝池滩南八村受灾的学生娃,给他们补贴学费和助学金。”
水涨鱼肥他不喜,庄稼受灾他犯愁。这样的事情,在张四有身上发生不止一起。
在素雅整洁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记者与刚吃完早饭的老人们唠起了他们的四有书记。
“中心每餐都是四个菜,天热了两凉两热,天凉了三热一凉。饭食不好,咱四有娃第一个就不同意。”75岁的郭瑞清说起“自家的”四有娃,满脸自豪。
“娃走在路上,不管见了哪个老人,都要停下车来打招呼。也不嫌我们这些个老年人邋遢,总要捎你一截。”瞎婆婆李香花清楚记得,自己不止一次被四有书记手拉着手送回家,一边嘘寒问暖,一边还给她塞点零花钱。
“就是就是,每年重阳节他还要摆上几十桌,请全村老人来吃席,吃完泡馍看大戏,还带着学生娃娃给我们洗脚梳头发。”
老人们七嘴八舌,把他们的四有书记夸成一朵花。只有77岁的介安心在一旁悄悄抹眼泪。安心老婆婆命苦,四个孩子走了俩,还有一个双腿截肢终生残疾。提起四有书记,她哽咽着说:“四有娃比我自个娃儿还要亲!”
2012年交30元医保钱,全村就她一个拿不出。张四有知道后二话没说给她送去100元,说:“婶子,你赶紧去交钱,剩下的自己留着花。”
帮全村老年人掏钱办老年证,在重阳节送上慰问品和过节费,到深山里给留守老人送慰问,为穷困老党员过世买棺捐钱开追悼会……十几年来,张四有做过多少暖心事,花了多少孝心钱,老人们谁也说不清。
“拉拉”好媳妇,晴和一片天
俗话说“妻贤是非少,家和万事兴”。曹拉拉,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用敬老爱亲的凡人善举诠释着人间真爱。
一见到姚翠娃,这位94岁高龄的婆婆站起来拉住记者的手不放,激动地说:“我家儿媳妇拉拉没说的。”
今年57岁的曹拉拉,是盐湖区席张乡西张村一位农家妇女。前些年,曹拉拉一家日子过得艰难。一到冬天,为节省炭火,自己的屋里再冷也不生火炉,总是先要把婆婆屋里的火炉生得旺旺的;夏天天热时,把仅有的一台电扇给婆婆用;婆婆生病了,曹拉拉更是忙前忙后,端屎端尿,没有丝毫的嫌弃和不耐烦。
在拉拉的精心照顾下,婆婆虽然已是94岁高龄,除了耳朵稍微有点背之外,身体和精神都很好。
拉拉和丈夫对老人好,还教育和影响了自己的儿子、儿媳和俩孙女。曹拉拉的儿媳丁云霞说:“婆婆也是妈,和睦一家亲嘛。婆婆给我们这些晚辈做出了榜样。不好好孝敬老人,是要被别人戳脊梁骨的!”
丁云霞每天从乡信用社下班回家后,总先陪着奶奶聊聊天,嘘寒问暖,两个小孙女也围着老奶奶逗她开心。四代人和睦相处,尽享天伦之乐。
王开成:将德孝文化融入企业发展血脉
2014年的冬天,对王开成来说是噩梦一样的冬天。当年12月,一家银行从公司抽走承诺续贷的数千万元贷款,这对刚刚耗巨资上了食用菌新项目的凯盛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这么多员工要吃饭,项目还要继续开展,怎么办有人说:“银行不讲信用,不履行承诺,咱们干嘛还要守信。”王开成却说,“别人可以不诚信,我不能不诚信,就算是咬碎牙根往肚里咽,也要撑住。”年刚过,他便四处筹款,总算渡过难关。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王总以人格魅力守住了诚信。并且,企业人员不减、工资不减、信誉不减,公司生产和销售不减反增。”公司党支部书记张永贵告诉记者,“我们的诚信行为换来客户的放心,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王开成的诚信不只表现在自己身上,他对企业所有员工都一样要求。公司在招聘和管理员工中明确规定“四不要”:不孝敬父母的不要,挣钱不要家庭的不要,不热爱这个行业的不要,不讲诚信的不要。选择客户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四不做”:不孝敬父母的不做,挣钱不要家庭的不做,不热爱这个行业的不做,不讲诚信的不做。在企业的规章制度上,已经牢牢打上了诚信的烙印。
王淑萍:花甲老人的志愿情
王淑萍今年64岁,退休前是运城建筑工程公司的一名钢筋工,长期的工作让她身上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退休后她在家里坐不住,总想为大家做点什么。
“这样多难受。”王淑萍就琢磨着给老人们送个棉垫子。她搜罗家里的旧棉被、旧衣物,缝缝补补做了十几个方形棉垫,先送给老街坊,又走上街头送给不相识的老年人。“要钱吗”“不要钱,你发这干啥”面对老人们的疑惑,王淑萍解释说,“我退休了没事干,做着玩哩!”
城里老人需要,农村的老人也应该需要。2007年,王淑萍参加盐湖区新成立的敬老服务志愿者协会,每次出去活动她都会带上自己亲手做的棉垫,送给农村、山区的老年人。
送了坐垫,王淑萍又想起老母亲在世时常说的“人老怕风”,于是买来毛线为农村老人们织帽子、织围巾。
十几年来,王淑萍已经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个坐垫,织了多少件帽子、围巾,还有旧衣物改制的手提袋。敬老服务协会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往少说也有上千件。
到了寒暑假,王淑萍全家总动员,儿子开上车,儿媳、女儿、外孙、孙子满满一车人去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家走亲戚,从事志愿服务。
在王淑萍的带动下,现在这个志愿者团队的人越来越多,已经发展到500余人,全区150多个村也普遍建起了自己的志愿服务队,他们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困难户等需要帮助的人,把志愿精神播撒在盐湖大地的每个角落,温暖着别人,也快乐着自己。(本篇参与调研采写人员:黄江张旭张晓辉戈米梁军郑淑平杨明有蒋松林张博)
在激发孝行善念中深化社会建设
——盐湖区委书记王志峰访谈录
德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山西运城盐湖区多年如一日,注重开发本土道德资源,坚持倡建德孝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衍生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精神文明形态,在这片有着深厚传统意蕴的土地上,传诵出许许多多温暖人心感人至深的德政孝行故事。盐湖区的主政者,也从中探索到破解社会难题的新的治理思路,深化了回应民生关切的新的发展理念。
半月谈记者近日就此专题采访了盐湖区委书记王志峰。
半月谈记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方面的内容,你们为何选择将德孝文化作为切入点
王志峰:在基层推动任何一项工作,首先要考虑是否能够回应群众需求和社会关切。近些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一些单位和乡村,党员人数增多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却下降了;经济建设搞上去了,道德素质却下滑了;群众腰包鼓起来了,人的脑袋却空下去了;物质财富增加了,生活的幸福指数却下降了;制度更加严密规范了,落实程度却越来越不如人意了,如此等等。
此外,也是基于当地的文化传统考虑。前些年,盐湖区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举行“舜帝金秋大祭”。2010年7月,我刚到盐湖区没多久,办公室主任来问我:“今年的公祭活动还举行不举行要举行现在就要开始准备。”我考虑到,既然祭拜是一种文化,还是要坚持举办下去。我找来虞舜文化祭拜研究会有关人员,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我们在基层调研的情况,大家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最终策划出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主题的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以此作为切入点,在党员干部中倡导以德政为主,在群众中倡导以孝行为主的内容。整个起源就是这样,既要有所传承,又要回应社会关切,还要结合各级党委的要求。
半月谈记者:德与孝在概念上应该是同心圆的包含关系,你们怎样理解二字,又是如何将其打通互融的
王志峰:2012年,当时就有领导提出“德孝”两字是同义重复,因为德包含孝。我理解这不是重复,因为我们倡扬的这个“德”重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品德,而是德政,是党员干部如何引导团结群众,共产党如何执政的问题。中央提出“以德治党”,这个“德”就是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而后面的“孝”,才指的是品德。今年3月,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通过查找典籍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把这个问题又认真梳理了一下。我认为德政包括三个方面:勤政、廉政、仁政。所谓勤政,就是要敢于担当,老百姓的事情不能拖,不能推;所谓廉政,就是作为一方官员,要引领社会风气,在社会上倡导一种道德导向;所谓仁政,是指官员在执政过程中,要始终去爱百姓,并且是发自内心去爱,去为百姓着想。那么,这个爱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你要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服务群众生活。同时,也要教育、引导、提高群众。但教育和引导群众不是给群众当老师,而是要以群众为老师,一定是把群众中先进的东西提炼出来,用来引导教育其他群众,是把先进的东西变成绝大多数人的共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一个地方发展,就是要激发每个人的内生动力,让人民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而这个财富不仅是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孝行是德政的一个切入点,一个着力点。孝是最能打动人心灵的。任何人,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谈起对父母的情感,都会引起共鸣。我一直强调,每一个干部都要好好想一想,群众凭啥要听你的,你能给群众带来什么现在,农村青壮年人在外打工居多,留下老人没法照顾。他们心里很纠结,不是不孝,而是有孝心做不了。这个时候干部站出来替他们行孝,就等于触动群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这就是德与孝打通的一个关键点。让所有有孝心的人,有善心的人都站出来。
我总结了一个“理论”,做“喊第一嗓子的人”。比如在公共场所,一名女性遇到歹徒,在抢夺之时,周围人互不认识,可能都在看。不是这些人不愿意上,缺什么缺一嗓子。如果有一人喊一声:抓小偷!这时,所有不认识的人就会一拥而上,将歹徒制伏。但是,没有人喊这一嗓子,就形不成声势。
如今,我们这个社会的确有很多负面的东西,但不代表大家没有善念了,而是有人要把这第一嗓子喊出来,把这善念叫出来。那这第一嗓子谁来喊,需要党和政府来喊。我们通过喊这一嗓子,可以把人们的孝行善念激发出来。过去不少人就很孝顺,现在他会做得更好;过去有的人做得不好,现在会努力往好的方面去做,这会形成一个群体氛围。
比如金井乡贵家营村的中年妇女,为了应对时节逼手的农活,自愿结合组成“农忙帮工互助组”。互助组内部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帮工挣下钱,必须拿出一部分给公婆买点营养品或衣服。做不到这一点,互助组就把她晾在一边。这个约定影响了全村,原来有不孝顺行为的媳妇,悄悄地变得孝顺了,如今整个村子婆媳和睦,家庭和谐,村风淳朴。可以看到,群众的德孝实践活动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引导下正在健康发展,而德孝实践活动反过来也在不断提升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进一步搞好活动的信心。
半月谈记者:从2010年开始,盐湖区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德孝文化节,你们是如何去不断拓展德孝文化的路径,丰富其内涵的
半月谈记者:你们在践行德孝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引领之间做好对接
王志峰:传统文化是丰富的资源,但也有一些糟粕,我们不能简单地复制与嫁接。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家庭结构也不一样了,人们的需求当然也不同以往。过去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叫“现代社会文明为体,优秀传统文化为用”。传统文化再好的内容,如果现实生活无法适应,那么硬推是推不开的。
德孝文化在推动时,一定是和现实社会结合的,一定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如果做不到这点,简单地让小学生去背《弟子规》,让公务员去学《论语》,既没有任何意义,也会变成新的形式主义。所以要从群众需要的开始做,而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拿来就用,不管群众需不需要。比如,我们从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切入,就是现实生活有需求,但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孝敬老人,行跪拜之礼。过去对老人的孝敬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现在根据留守老人多的情况,进行集中供养,这就是和现实的结合。
在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时,如果单纯让每个村庄都新建房舍,这是不现实的。我们提出来几种模式:一种是村里原来的学校撤并后有空地方,我给你几万块钱装修下就能用;再一个过去村里没有学校,或者有学校已经卖掉了,可以租用居民的空置宅院。我们就有这样的例子,有的人家在城里工作,把父母都接走了,家里院子盖得很好,常年空着,没用。村委会去商量,看能不能把院子让给村里老人用,户主很痛快地答应了,并且不要钱,说是给村里贡献一份力量。这就是与村庄实际相结合。包括文化活动,群众有自发的需求,我们要善加引导。我父母都是在农村生活的,一次我和妻子回家看望二老,结果他们顾不上陪我们,说是要给别人家唱戏。所以说优秀传统文化在干部和群众心目中是有传承的。你做这件事情,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在影响年轻人时,我们会选择人生中一些重大节点去渗透。过去在一些地方举办婚礼时,有人喜欢恶搞,把音响放得很大,用红纸把新郎新娘父母的脸抹得很花,这成了一种闹,都不知道婚礼主题是什么了。我们考虑如何把优秀的庆典形式引进来,但又不能搞一刀切,让基层自己去创造。比如金井乡一名干部,了解到一村民的孩子要举办婚礼,就去和他家商量,如果愿意改变以前的婚礼形式,可以找几个人帮他策划。这家人同意后,乡干部就把主持婚礼的人叫过来,和他商量并修改了以往的婚礼程序,增加了亲朋好友一起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做一次义工、新婚夫妇现场宣誓、婚礼上播放德孝歌曲,敬茶感恩父母等环节,电视台全程直播后,在全区引起很大共鸣,好多年轻人都来找,问谁策划的,他们也想这么举办婚礼。所以,传统文化一定要结合当地文化,同群众商量,经过充分调研、实践,然后再修改、完善并推介。
半月谈记者:目前,全国有不少地方也在举办以德孝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你们的优势在哪里,能否提供一些规律性启示当前是否还存在短板,未来将如何改进
王志峰:我国古代哲学提出“取势、明道、优术”,这其中就讲,方法和策略很重要,但一定是在当前的形势与社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下去做的。我们践行德孝文化,自己就要想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如果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或者想让某位领导认可,那肯定是做不好的。德孝文化是一种道德自觉,能够改变干部作风,改善干群关系,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所以在推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追求快,要把工作夯实、做细。
我们搞节庆活动,要求找的演艺人员一定不能有任何绯闻,偷税漏税,或者有飙车、吸毒等行为的;找赞助公司,一定不要社会形象不好的企业。我们的德孝文化从一开始就要让它干干净净地走下去。“自己煞有介事,别人才会奉若神明”。我们是把这件事看得很神圣,不能有丝毫的私心杂念,不然自己心里都过不去。
德孝文化,我们并不考虑去创造经验,而是考虑这一方百姓真正需要什么。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探索,一个思考,一个样本。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去寻找和创造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也没有考虑过我们的德孝文化能是灵丹妙药,可以包治百病。比如说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际上有一些问题我们也解决不了。有关部门领导来视察工作的时候问,能活动的老人白天在这里,晚上就可以回去,那不能自理的老人怎么办我说现在还没有想出办法,暂时解决不了。如果父母不能自理的话,首先儿女有责任照顾好,不能把所有难题推给社会。当然,我们也必须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帮助群众解决这些难题。
今年我们还在巩固提升,不追求扩面。比如说我包的那个村有240口人,平时村里常住人口有40人,其中只有7位老人,这怎么建日间照料中心如果追求100%覆盖,一年也给这个村拨几万元吗这对别的村就不公平了。通过调研,我们提出一个办法,能不能让独居老人到自己姑娘所在的村,或者自己兄弟姐妹所在的地方去养老再一个是合村并居,解决空心村问题,和城镇化统一起来考虑,目前这项工作我们还在继续调研中。(半月谈记者张正宪王永霞)(“本期焦点”策划: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