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苦等待了一年之后,马寅畅终于放弃了自己的美国留学梦。
“我每晚都睡不着,每天早上醒来感觉世界都是昏暗的,每天都在祈祷,泪水只能往肚里咽。我先是错过了秋季学期,请求美国学校让我延期,然后又错过了春季学期,那是一种凌迟般的感觉,痛到极致,终于,我放弃了。”23岁的马寅畅描述起那段等待美国留学签证的日子,仍感到无比痛苦。
去年6月5日,怀揣着美国著名高校的博士录取通知书,马寅畅信心十足地走进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进行签证面试,“签证官告诉我,需要三个星期审查我的材料,交完材料后我就兴高采烈地跑去川大看荷花。”
马寅畅怎么也没有想到,所谓的“审查”让他等了整整一年,直到今天,仍没有结果,“其实那个时候,命运已经悄然改变了轨迹。”他说道。
回首这一年,马寅畅伤心不已,而他的遭遇并非个例。从2018年开始,许多像马寅畅一样的中国赴美留学生都在经历着类似的“噩梦”——在费尽千辛万苦,通过了英语考试、学校申请和奖学金申请后,在获得了心仪的美国高校录取通知书后,在以为自己的美好前途即将展开之际,却猝不及防地栽倒在了“签证”这最后一关面前,所有都前功尽弃。
自中美1979年建交以来,留学生始终是两国民间交往的重要使者。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ofinternationaleducation)发布的《2018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8年,在美国学习的109万国际学生中,中国仍然是生源数量排名第一的国家(这一排名自2012年以来没有变过),2017/18学年,中国学生的数量超过36万人,相比上一学年增长了3.6%,占到全部国际生数量的33.2%。中国留学生的到来促进了美国教育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给美国校园注入了更多元的文化。
近一年来,中美关系的降温正在逐渐影响这些学子的求学之路,原本以开放和自由著称的美国正在不断收紧对中国学生的签证,被卷入到两国纷争漩涡中的留学生们,看似无止境的等候,不知道何时才会终结。
“被审查”的一年
签证“审查”迟迟未果,马寅畅将其归因于自己的专业撞上了美国政府新政策的“枪口”。
马寅畅毕业于中国西部一所以电子科技技术专业见长的大学,原本的计划是前往美国名校特拉华大学攻读基础材料学博士,然而他本科的专业是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和芯片有关,尽管他博士研究做的不是芯片,而是非常基础的半导体物理,而且他在国外的导师也还没有确定。
然而他觉得自己的申请还是涉及到了美国政府的“敏感地带”。从2017年开始,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多位高官多次提到,将进一步收紧在美国大学就读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学生签证,这一领域80%为国际学生,其中中国学生更是占大多数。
2018年6月11日起,美国国务院正式开始收紧一些特定专业领域的学生签证,把机器人、人工智能、航空和高端制造等敏感研究领域的中国研究生签证有效期限制为1年。这意味着,更多中国学生每年回国都可能要重新申请签证以及审查。
马寅畅在美留学的师兄今年年初回国探亲,续签的时候被美国方面审查了4个月,才发了一年的签证,“博士生的年假只有3周,这次回美国后,他估计毕业之前再也不敢回来了。”马寅畅说道。
然而毕业后赴美读博的计划在进行到最后一步时,签证的问题却让马寅畅始料未及,在过去一年里,他几乎尝试了一切可能的办法,试图解决签证的阻碍,然而终究只是徒劳。
在等了11个月后,美国领事馆上个月终于通知马寅畅补交材料,“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他们即使发也是发一年的签证,而博士要读5~6年,这期间我要么不回国,要么回国就要受到‘审查’,我都接受不了。”他说。
今年5月,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将向中国加征关税的消息传出后,马寅畅彻底放弃了最后一丝希望。“我意识到,即使特朗普下台,这种对留学生不友好的氛围也不会停止,未来5到10年内可能都不会有改变。”他悲观地说。
“一开始,我是满怀期待的,许多人也都告诉我,要做好准备会被审查,可能至少要三个月,我想不就是一个暑假吗,没关系,但是没想到,情况已经恶化到如此地步了。”王宇飞说道。
等了一个暑假的王宇飞没有等来任何签证的消息,却意外地收到了更好大学的橄榄枝。2018年11月,正在等候“审查”的王宇飞收到了航空系在美国排名前五的普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于是他赶紧中止了之前的申请转而提交新的申请。毫无意外,他又被告知将要“审查”,而这一轮新的审查直到如今也没有任何结果,他戏称自己的申请仿佛掉进了“黑洞”一般。
“据我所知,2018年被普度大学这个专业录取的中国博士生一个都没有去成,都延期了。”王宇飞用这样的说法试图安慰自己。
普度大学一位不愿署名的教授近日也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证实,该校航空航天系多名被录取的中国学生自去年起就都没能来报到,一位教授邀请的3位中国访问学者,最后只有一位成行。“今年秋季的入学情况估计也不会乐观。”这位教授叹道。
如今在北京一所高校打“临时工”维持生计的王宇飞仍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之前有人等了8个月拿到签证,所以我想大概还有希望。”他对澎湃新闻说道。
来自北京的高树去年7月暑假回国续签,却被“审查”至今,他说,签证官并没有给出原因,使馆的回复也都是模板邮件,只是反复在说在进行必要的审查。
高树自己推测应该是由于其本科航空背景、目前研究的机械控制方向专业、还有华人导师的航空航天项目背景共同造成了这一结果。“当然还有当前局势的原因,我前年暑假返签就是当面过的,当时还没有受到这么严重的影响。”他说。
高树说如果再拿不到签证,他的选择只有休学,或去加拿大转其他专业。
中美关系的受害者?
“至少在2018年5月前,美签仍然是很祥和的一片气象,大部分学生学者并不担心签证,然而如今的情形是,由于拒签和审查激增,很多在美国的中国学生都不敢回国了。”现居美国,长期担任国内一知名留学论坛美签板块负责人的王助告诉澎湃新闻。
发布会上,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徐永吉透露,2018年中国计划公派赴美留学10313人,其中,331人因签证问题无法赴美,占计划派出人数的3.2%;而今年第一季度中国计划公派赴美留学的1353人中,就有182人因签证问题未能成行,占计划派出人数的13.5%。
对于中国民间与官方不约而同的呼声,5日,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一名发言人在回复澎湃新闻的邮件中解释称,在裁定签证申请时,国家安全是美方的首要考量,每个签证决定都是国家安全决定,因此每个到美国的旅行者都要经过广泛的安全检查。
此前,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新闻文化参赞白诗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回应称:“我可以明确告诉你,美国的签证政策没有变化。我们欢迎中国学生前往美国学习,美国很乐意作为东道国,欢迎35万中国留学生继续在美国校园学习和生活,欢迎中国留学生成为美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然而签证数据的变化却显示出另一个“事实”。澎湃新闻记者查询美国国务院网站公开数据后发现:2018年美方向中国申请者签发的F1类签证(赴美学习的学生签证)总数为110091个,相较于2017年全年的124860个,下降了11.8%。而在特朗普上任前的2015年,美方向中国申请者发放的F1类签证数量达到287595个,是2018年的两倍多。
从2014年11月开始,大多数中国申请者获得的多次入境F-1签证最长有效期可达五年,无需每年更新;尽管这一变化的确减少了每年学生签证的申请人数,但是各界专家和美国媒体都指出,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的政策变化,仍产生了一个重要影响,五年签证的给予相应减少,一年签证增多,尤其是敏感专业,要求更严格,更难获得。
国内一家知名留学咨询机构的资深顾问陈诚总结认为,目前签证受影响最大的群体是:STEM专业,名校录取,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而人文社科和商科基本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
“STEM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申请到名校的学生是有可能被拒签和审核的。这类学生往年也是有这样的风险,但是今年尤其严峻。因为特朗普政府担心很多尖端的科技被这些留学生学会了拿走去报效自己的祖国。”她说道。
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2017-2018年的最新数据显示,在目前中国赴美的36万留学生当中,硕博士生为人数最多的人群,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
“在目前中美科技领域竞争激烈的状况下,美国人恨不得对所有人都审查。”王助说。
形势会进一步恶化吗?
在6月3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徐永吉还表示,2018年以来,美方以反间谍为由吊销或重新审查中国赴美人员签证,正在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扩散,近期美方还取消一批中国从事中美关系研究学者的赴美十年签证。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被问及此事时也指出,近一时期以来,美方对中美之间正常的人文交流,包括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设置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已遭到中美两国教育界以及留学生的普遍反对。
越来越多的案例通过各种途径被披露出来,今年2月14日,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潘建伟带领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团队授予克利夫兰奖。但是潘建伟却因为没有获得签证,无法出席颁奖典礼。
潘建伟也不是第一个被拒签的中国学者。此前,北京大学著名华人科学家饶毅数次遭到拒签,无法赴美国参加科学研讨会。
然而签证收紧的情况目前仍未有好转的迹象,反而在向更多的领域蔓延。目前,签证审查的范围正在逐渐从学术领域伸到工作签证领域。
“大家都希望熬过目前的冰点,没有特殊理由尽量不回国。”王助说。
而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近日更是发布安全提示,提醒中国游客谨慎赴美。2018年,中国赴美旅客人数为290万人次,同比下滑5.7%,这也是该数据在2003年以来出现的首次负增长。
而马寅畅的态度则坚决很多,“不去美国,我照样可以学习,照样可以学到高新技术回国。”他说道。
(实习生胡谦瑞对本文亦有贡献,文中吴宇飞、高树、王助应要求为化名)(澎湃新闻记者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