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介绍,征信是信息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及其他组织)的“经济身份证”,客观地记录了信息主体过往的历史信息,用来判断信息主体未来的信用状况。
仅10.73%受访者非常了解个人征信
超三成受访者遭遇被动查询个人征信
《调查》显示,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信贷领域。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受访者表示,在办理贷款、申请信用卡情况下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超两成受访者表示,在出境签证、工作入职情况下查询过;还有5.68%的受访者表示,在相亲或结婚情况下,查询过对方的个人信用报告。
《调查》显示,有25.2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实际上,央行征信中心每年提供两次个人信用报告免费查询服务,定期查询有助于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同时避免一些意外事件导致自身信用受损而不自知。
超三成受访者完全支持水、电等费用纳入征信
此外,38.8%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支持个人违反抗疫政策纳入征信黑名单;48.26%的受访者表示有条件支持;仅有5.6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反对。
《调查》指出,从年龄层面来看,年龄越低对完全支持丰富个人信用报告的意愿越低,00后完全支持比例最低为40.74%,70后最高为61.76%。
从学历层面来看,学历越高的群体,对丰富个人信用报告的认同比例越高。初中以下学历的受访者中,完全支持比例最低为42.86%;硕士学历以上的受访者中,比例最高为68.75%。
从居住地情况来看,在进一步丰富个人信用报告内容方面,城镇地区受访者完全支持的意愿高于乡村地区。
80后和90后是互联网“信用分”主力
从年龄层面来看,80后和90后是互联网“信用分”的主力,在各个场景中的使用比例大多高于其他群体。
从具体使用效果来看,比起央行个人信用报告,互联网“信用分”的表现仍存在差距。调查数据显示,19.24%的受访者表示“信用分”内容详尽,这一比例远低于央行个人信用报告;高达57.41%的受访者表示,“信用分”内容有所不足,准确性有待提高。(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