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吉林人于德水被母亲告知是日本人,那一刻,这个39岁的东北汉子感到天旋地转。当了几十年中国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自己是日本人。他想不通为什么当时10亿人民是炎黄后裔,都是龙的传人,自己却像根小草一样不是中国人的后代。一切都要从日本战败说起。
自以为是中国人的日本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留在东北的日本人开始集结吉林长春准备回国,于德水的亲生父母也在其中。10月,他的亲生母亲患病去世,于德水当时才八个月大。
日本生父考虑路途颠簸,回国一切重新开始,回国也没法养活他,就准备把他送人。随后联系翻译寻找收养孩子的家庭,恰好当地一对夫妇没有孩子,当天夫妇和翻译一起,带上被子和毯子到达日本人的住所。也许是天生有缘,于德水的中国养母伸手抱他的时候,他好像找到了归属,有意进入母亲的怀里。
图文无关
于德水的日本父亲满面愁人,中国夫妇询问翻译是不是他后悔了。于德水的日本父亲通过翻译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他怕有一天这对夫妻有自己的孩子,就对他的孩子不好。
善良的夫妇说就算有自己的孩子也会把这个小孩当做自己亲生的去照顾。这时这个日本父亲才放心,送走之前,两个日本女人把这个日本小孩洗澡交给中国夫妇。
中国夫妇接到还在襁褓里的孩子,又用毯子和被子裹起来。随后就往家里赶,那天还下着小雪。他的日本父亲跟了很远,中间还掀起被子一角看了他一眼。之后他就站在原地目送他们,像一个电线杆子一样伫立雪中。
父母领养于德水之后开始全力供养他读书,他们一直也没有其他孩子,父母就把他当做亲生的孩子抚养。但邻居还是有闲言闲语,于德水小时候就有邻居的小孩喊他小日本,但他没在意,他认为自己的面相跟母亲很像,不可能是领养的孩子。
成年之后于德水进入工厂工作,父母一直跟在身边,之后他到山区工作,父母也跟随他一起搬到山区。随着自己娶妻生子,童年时邻居的玩笑已经淡忘。
1984年的一天,厂长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不去日本寻亲,于德水说他又不是日本人,寻什么亲。厂长确认的告诉他已经问过他的父亲了,他确实是领养的日本遗孤。
可于德水还是不相信,因为他认为自己和母亲长得很像。一天等家人都出去了,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他欲言又止。想着父母一生为自己操劳,母亲不认识字却给他提供了最好的教育,他怎么也说不出口。
反而是母亲察觉到儿子忧伤的表情,问儿子是不是有什么心事。他就问母亲自己的身世,他心里希望母亲说他是亲生的,那这件事也就过去了。反而是母亲很平静地告诉他,是那么回事,不过不是跟亲生的一样吗?
听到这些话,从小接受爱国教育的他一时难以接受。反而是家人在身边劝导,妻子说不论你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我们的家人。
而母亲也劝他到日本寻亲,让他找自己的亲生父亲,说要是他的日本父亲在日本要是过得不好的话,可以接来中国,大家一起生活。
临行前,母亲为他包了饺子,把自己攒下的零钱也给了儿子。邻居都在议论于德水到日本会不会回国,妻子肯定地说,肯定会回来的,他的父母就在这。
1986年9月,于德水凭着较高的文化水平,成为日本遗孤寻亲团的团长,带队50人去日本寻亲。后来12位找到了亲人,而于德水不在其列,随后他就回国了。
1988年和1989年,于德水的中国父母相继去世,他为父母守孝三年后,带着家人去经济发达的日本打拼。在日本期间他感觉很不适应,仅仅过了两年,他就回国了。之后一直在老家生活,而子女选择留在日本。
日本遗孤
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获取南满铁路,之后日本开始向东北移民。在侵占东北后,日本为了达到长期占领的打算,开始向东北派遣开拓团,大量日本移民进入东北,截止到日本投降前,整个东北约有155万日本人。
苏联红军进入东北之后,有相当一部分日本人负隅顽抗,战败的日本军人不少先射杀妇女儿童再自杀。少数儿童幸存了下来,日本投降之后,大量妇女儿童被抛弃。当时东北天气寒冷,大量儿童被冻死,东北约有4000多名妇女儿童幸存了下来,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收养遗孤
中国人摒弃前嫌,收留了这些无家可归的日本孩子,并把他们抚养长大。收养日本遗孤的中国人不少家人被日本人迫害,因为收养日本遗孤,家族甚至和他们断绝关系。
有的收养遗孤为了孩子成长,不得不搬家。有的人有自己的孩子,收养日本遗孤之后,对待这些孤儿比对待亲生的都好。
返回日本
1972年,日本邦交正常化。1981年,日本政府开始寻找在华遗孤。大量遗孤返回日本寻亲,不过因为战争的影响,很多人的父母在中国就已经死亡。大部分遗孤在日本未找到家人。
目前4000名左右的遗孤,约3800名已经返回日本,还有他们的配偶及子女一万多人返回日本。
这些日本遗孤返回日本日子过得也没那么顺心,找到日本家庭的遗孤,有人的父亲或母亲在日本重新组成家庭,又有了孩子,对待远道而来投奔的子女冷漠对待。
有的日本父母和子女认亲之后再也不联系了。
跟日本人的冷漠不同,收养日本遗孤的中国父母普遍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来养。在遗孤返回日本之后,经常接济留在中国的养父母。等中国养父母生病之后,他们又返回中国照顾养父母。当然也有极少数的遗孤返回日本不再和养父母联系。
到达日本之后这些遗孤已经普遍中年,很多人还不认识字,学习日语苦难,面对新的环境,只能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因为沟通不顺畅受到雇主歧视。
留在中国
日本遗孤约4000人,3800名已经返回日本。少量人留恋故土留在了中国,除了前文中的于德水。留在中国的日本遗孤还有《哲学研究》前执行主编刘奔。
刘奔1942年出生在日本,后跟随父母到达中国。战后他和生父走散,1945年,他被中国养父刘文富收养。因为年龄小,他已经不记得自己是日本人了,一直以为自己是中国人。
养父省吃俭用供养他上了大学。1966年入党时才知道自己是日本人,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他哭了,不能接受自己是日本人的事实。
毕业后为了照顾父母,他放弃了去北京的机会,留在老家当教师。35岁的时候,在养父的支持下报考了研究生。
1985年,经养父的再三敦促,刘奔去了日本寻亲,很快他就找到了日本的亲生父亲,为了感激生父,他在日本停留了半年。随后返回中国照顾养父母。乌鸦反哺,后来养父生病,他欠下一大笔债务给父亲治病。一直照顾到养父去世为止,刘奔余生都在中国度过。
日本反应
日本在各时期对待遗孤的态度不一,返回日本也有条件限制,如果子女已经成年,遗孤是男性的话可以把全部成年子女带回国,女性的话,只能带回一名子女。
日本不少家庭对这些远道而来的投奔者比较冷漠,因为不少人遗孤重新组成了家庭,到达日本给他们的家庭关系造成了不少困扰。日本也缺乏相应的援助措施,只给少量救济金。2006年,65名遗孤要求政府赔偿,因为日本没有履行使他们独立在日本生活的诺言。
遗孤后代
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遗孤陆续返回日本。日本遗孤的子女大部分到达日本时已经成年,遗孤二代虽然掌握了日语,但毕竟不是母语,很难融入到日本的主流社会。
而他们出生在日本的孩子,遗孤三代,失去了汉语环境,很多人不会汉语。第三代和自己祖父那一辈人很难沟通。但也有不少的遗孤三代遗孤受家庭影响到中国留学,了解养育他们爷爷和奶奶的国度。
日本遗孤在日本给养父母立的墓碑
结语
中国长期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摧残,但是中国人却摒弃前嫌,收养日本遗孤,给了这些人一个温暖的家。这些日本遗孤在返日本之后虽然过上了相对宽裕的生活,但他们没有忘记中国父母的养育之恩,时常接济养父母。对外则架起了中日沟通的桥梁。
不少遗孤已经去世,这段历史终将逝去,可是我们不能忘记,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