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打开一部日漫,就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在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的冬天,卡哇伊的日本妹子们,穿着短裙光着腿活蹦乱跳。
这种上身裹棉袄,下身露腿穿刚过臀部短裙的穿搭,在冬天日本街头随处可见。
从几岁穿短裤的小孩子,到十几岁的女学生,即便膝盖冻得通红,也绝不屈服于寒风肆雪。
下着大雪,头戴帽子打伞,脖子裹紧围巾,上身全副武装,也非得露出冻僵的腿。
而且日本妹子冬天光腿是真露,绝不会穿破坏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光腿神器。
顶着大雪,光腿穿10cm以上的厚底鞋逛街,是日本妹子独有的“战斗模式”。
但那可是冬天啊!
日本女生光腿穿短裙真的不冷吗?
这两位日本妹子的回答很有代表性:
“如果习惯了就不会觉得冷,为了时尚感,身边的人都不穿紧身裤,所以自己也不能穿。”
“我是想让自己的腿显长显漂亮。天气越来越冷的话,我会想‘我是因为穿着迷你裙,所以才觉得冷。如果越来越冷,我会深刻地感觉到我是女孩子呢。”
一句话总结:冷是真的冷,但为了美和时尚,樱花妹也是真的能忍。
顺便能看出,在青春外表的伪装下,日本妹子连穿衣服都承受着内卷似的无形压力。
身边的人都穿所以自己也得穿,因为是女孩子,所以就要光腿穿短裙。
在高度注重集体主义的日本,冬天光腿穿短裙,已经是心照不宣的社会潜规则,谁要是裹着棉裤去上学,一路你都得承受冷嘲热讽的无声打量。
最匪夷所思的是,成年人捂得严严实实,却让孩子穿短裤短裙。
这就是日本的“耐寒教育”。
以前看《蜡笔小新》我不懂,作者咋想的,让一个5岁小孩冬天穿短裤在雪地里蹦跶?
后来才知道,日本人把耐冻当作一种修行,从小就让孩子穿的少,提升他们的耐寒能力、锻炼意志、提升注意力。
从小冻惯了,长大也就不足为惧。
即便是数九寒冬,学生冻得发抖也要光腿,因为校规就是那样写的,强制让女孩们冬天穿上短裙。
虽然我们总嘲讽中国学校规矩多,但与日本学校的严格校规相比,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比如日本学校规定,发色不够黑的,需要出示《毛发证明书》,来证明你没有染过发。
再比如,超出一半的日本学校规定,女生只能穿白色内衣。
如果你穿了其他的内衣颜色,就会被迫当众脱掉,以示惩戒。
调查显示,日本学校六分之一的女学生被检查过内衣,且男性教师都参与其中。
一些学校会以抽查的方式检查女生内衣颜色,老师有权随时从学生领子上拉起胸罩带子,如果发现内衣不是纯白色或者带了花边,就会立即受到惩罚。
日本学校不合逻辑的规则有很多,冬天光腿穿短裙只是其中之一。
虽然是个小岛国,但日本南北气温差异不小,北海道的冬季已经和咱东北辽宁十分接近了,但南北学校的女生冬季校服样式几乎一模一样,都少不了短裙。
你能想象哪个东北的学校,敢让学生冬天冒雪穿裙子上学吗?
不管春夏秋冬、冷暖寒暑,日本女学生万年不变的,是从年初穿到年尾的裙子。
白色内衣、光腿裙子,很难不让人怀疑,这种针对女性的荒诞穿衣规定,更像是将日本社会变态的癖好,强加给女学生。
华丽的枷锁
那裙子为何会成为女学生的标配,还要追溯历史。
江户时代,武士常穿袴或者直接穿个兜裆布,有时候连胖次都不穿,方便劳动。
女性则穿和服,很不方便活动。
一战后,日本经济空前繁荣,中产阶级形成,纺织业发展让受追捧的洋服制作成本大幅下降,普通市民也能负担得起。
有钱了,平民就开始注重果腹外的享受了,由此还诞生了“儿童”的概念。
日本流传至今的水手服开始在杂志上,作为儿童服出现。
不断的宣传下,水手服作为洋服代表,渐渐和少女形象产生联系,当时的学校以水手服上衣+裙子作为常服,以水手服上衣+灯笼裤作为体操服。
因为带了个“洋”,能穿上水手服的女孩,就是时髦开化的,地位高的象征。
都这么文明时尚的裙子了,冷不冷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上衣+裙子的日式校服制式就定下来,成为女高中生的标配。
但随着时代变化,水手服式的校服,被日本风俗业贴上了“色情”的标签。
上衣+短裙的校服搭配,被物化成未成年女学生无知纯洁的形象,进行臆想。
日本制作人秋元康,还在1985年创作了“不要脱人家水手服”的歌曲。
因为穿裙子不方便活动,只能做些非劳动性的活动,所以女生被默认为“不必穿裤子”,需要国家和男性保护、定义的柔弱客体。
女生穿着裙子,会因为羞耻感,不自觉地限制自己的活动。
这样一来,就强化了社会给予的“柔弱”形象,满足了他们对“女学生”的期待。
白色内裤和短裙的荒诞规定,暴露出了日本对女性的要求:温顺、纯真、裸露。
至于女孩子冬天穿裙子冷不冷,就没那么重要了。
观者的欣赏,才是首要的。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穿上中国学校的校服,啥烦恼都没了。
虽然廉价且不好看,但胜在便宜,大多家庭能够承受,掩盖了性别差距,避免了发育上的尴尬,活动自由方便还保暖。
日本一套幼儿园学生制服,都要两三千。
初高中算下来,都得30万日元了。
这个时候,华丽的正装成为社会规则的一种枷锁。
如果是出于爱美自由,在冬天穿裙子,当然没问题。
但如果怕冷添衣而被学校拒绝,毫无选择权,就是一种集体式的残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