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之前的内容中讲过,出海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不可避免的路径之一,这也是未来国运能否昌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梳理各国出海案例的报告和观点,不过就像我们在之前内容中强调的那样,历史只能拿来学习,不能拿来照搬。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日本出海和中国出海有哪些显著不同的关键因素。
第一,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存在着量级上的差距,这导致中国“出海”难度远远高于日本。日本总人口1.26亿,人均GDP3.4万美元。中国人口14亿,人均GDP1.2万美元。假设现状不变,在这个人口量级下,如果想要在人均水平上赶上日本,中国的GDP总量需要翻31倍。
当然,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总人口的下行,未来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并没有上述计算的那么高。但即使这样,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人民想要实现收入的增长,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就不能像日本那样占据全球化分工中的一部分高端行业,成为旧有产业链的一部分,而是需要实现全面的产业升级,和全球绝大多数占据了产业链中高端位置的国家展开全面的竞争。
现在中文互联网上流行一种观点:中国正在被世界“孤立”,需要通过制度改革以及立场上的改变才能获得全世界的支持,迎来经济发展的契机。这个观点恰恰忽略了一个致命的事实:中国面对美国等国家的“封锁”,本质上是“饭碗”之争,是产业链所处位置之争。
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和产业丰富度而言,一旦中国产业升级成功,很多发达国家将会失去原先产业链上的优势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无法照搬日本的出海之路,与现有产业链上占据了中高端位置的发达国家的竞争只会更加剧烈。
由此可见,上个世纪美日之间长达30年的贸易战只能算是一段小的“序曲”,日本最后以政治上的屈服和“自主限制出口、自主扩大进口”与美国达成了妥协。日本在妥协之后,出海仍然成功的核心原因是彼时的产业链中高端的位置上容得下1.26亿的日本人。但是以中国的经济体量和人口来说,当下中高端产业链上的位置已经完全不够了。
在下一次技术革命出现,做大全球经济的蛋糕之前,存量蛋糕的争夺只会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