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是一座古城,仿大唐长安而建,至今保持着古都的风貌。有人说京都的一草一木所流露出来的文化的韵味确是如今的西安所没有的。京都有很多古迹。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京都的寺庙太多了,当你在东京看到一所寺庙,你会觉得那是一所被包围在城市里的浸染上了现代气息的文化孤岛。而在京都,你会觉得整座城市就好像是从现代穿越到过去,被文化环绕。在别处,我们用古迹来装点城市,而在这里,城市只是古迹的陪衬。而这种陪衬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是装饰的古香古色的街边的店铺,还有普通人家的住宅也都散发着京都的味道。至于您要问到底是一种什么味道,对不起,我真的说不明白。京都的一草一木都透着一股禅意。或许是这里的现代化气息太过于淡泊吧,淡泊到让人感受不到太多大都市里的嘈杂与欲望。
初到京都,正是赏樱花的好时机,但一直没多大兴致。等想去的时候,樱花已经快要凋落。学校外的公园里,几颗樱花树上挂着几片孤零零的花瓣,看上去让人觉得心里满满的落寞。而樱花之美或许就是这样。不是那漫天如雪飘洒的樱花折服了日本人的心,而是散落一地的粉红,让人惋惜,但却也让人期待来年的再会。或许生命也是如此吧。于是乎,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的京都就是这样一份惋惜中又带有期待的樱花之美。
日本社会
融入日本社会并非容易的事情,对留学生而言,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那就是生活在日本的社会中,又不能融入日本社会。这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虽出自于中国而有它的特殊性,或日本人的国民性里有它的“岛国根性”的缘故。有外国人用“害羞的文化人”来描述日本人,可能他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以美国人的眼光来描述的。以中国人的眼光看来,日本人有较强的集团主义的大和意识,他们喜欢结团结社,同党、同乡、同窗、同系列公司,只要能找到一个“同”字,他们不需要更多的语言自然就很默契,也很快就协调起来,似乎相互关照是一种应尽的义务,互相之间义不容辞。加入他们的这种默契,对外国人来说几乎是望尘莫及的事情。然而,他们在对非“同”的他人之间,却是那样地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相互间非常地客气,也相当地礼貌,几乎从他们双方的客气程度和礼貌的分量上就可以辨出哪一方是关照者,那一方是被关照者。尽管他们双方都在一边鞠躬一边说同一句话“从来都在承蒙您的关照”。
日本人在对语言的使用上是极其下功夫的,尤其是在商业及社交方面,不会讲敬语几乎是行不通的。
日本人不喜欢表现自己,言语不多,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即“以心传心”,“沉默为金”。他们不善于辩论,更讨厌辩解,也就是说对上司不能讲理,更不能辩理,这也可谓是他们的美德。听起来好像中国的旧社会时代的那种感觉似的,其实,日本人是非常重视孔子和老子的,书店里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方面的书,也有好多人在读《论语》。日本人不喜欢显山露水,更不善于口头表现,喜欢默默无闻地干实事,因此,他们也缺乏一种豪爽大方的性格,在商业社交方面他们只能靠他们的社交至宝“信赖关系”。不光是商业,在一般人之间也是一样,日本人最怕破坏的就是“信赖关系”。
作为一个外国留学生,要想融入日本社会,首先要了解日本社会的特点,还要理解他们的国民性,再去让自己接受他们的特点,亲自按照他们的礼节去做,用中日两国共同的成语来说那就是“入乡随俗”,最重要的就是与他们保持那块社交至宝“信赖关系”。要达到真正地融入日本社会,就是要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文化和国民性介绍给日本人,让他们理解我们的国家,理解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以达到互相理解,起到一个国际桥梁的作用。
垃圾分类
学习
一般来说,应该先学习好了再步入社会,在日本情况不同,大多数学生经济生活需要自立,第一个面临的难题便是老生常谈的“打短工”。
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给教授留下一个好印象也是提高成绩的不可忽视的侧面。作为留学生,在课堂上,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要找一个离教授远一点的座位,生怕教授指自己的头来回答提问。刚进大学的时候,也自然地和大家一样。可是有一次,在几百个座位的教室里,后边的位置几乎被占满,而前边空了许多,无奈地一狠心坐在第一排教授的眼皮底下,没想到教授误解了我,以为是特别积极地想学习,便以我为榜样,来刺激日本人学生,“没想到坐在最前边的竟然是留学生,而不是你们各位”。当时我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就像骑虎难下,总之从此再也不能坐在后边了。果然在前边要经常接受教授的提问,为此要多看书,多查资料,甚至提前看好录像讲义再去听课。尽管如此,还是要出笑话的。
日本的教授也比较重视学习态度,不管你会多少,不管你回答得怎样,只要你拿出积极认真的态度,基本上就给教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许多考察科目,不光是凭考试分数,还参考出席等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不用说这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因素。日本的任何一个公司,在招收新职员的时候,大学成绩几乎都是前提条件。升学的话就更不用说了。
2、日语笔译14研崔奇强
这一年
当需要写什么东西的时候,总是会想起一句话:“时光飞逝,日月如梭。”
“日本に来てから365日”看着手机中的倒计时软件显示出这样的数字,感叹一句:“整整一年了。”
就像是大多数的日剧中出现的画面一样“蓝天、白云、干净、礼貌”,这些元素无不每天都充斥在我的眼里。这种感觉就好比才来的第一个月可能会觉得空气新鲜,可是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感到这种万里无云的天气之下,太阳国语毒辣、紫外线过于强烈。
似乎每一个赴日旅游的人都会涌出“再来日本玩一次”、“下次我需要去更多地方”等等,每个游客似乎都是充分的享受这个国家所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新鲜感。
可是对于我一个在这里要生活学习的人来说,日本真的是这样吗?在日本的这一年我想我的生活围绕着四个字词语在转:“学习、兼职、游玩、就职。”
一、学习篇
同志社大学日文中心、留学生科每年都会有500名左右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此学习。肤色、宗教、信仰、习惯等等的不一样造就了这所位于千年古都大学的独特校风——“保守与开放、现代与传统、潮流和古朴”。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形容在同志社大学身上,却显得格外恰当。
我所在的日文中心从入学开始就根据每个人的入学考试成绩将大家分为在了不同等级的不同班级,从基础到高级,从最基础的汉子教学到每天必有的综合日语课程,就好好似填鸭式的教育。有很多等级相对较高的同学似乎厌倦了这种教学方式,大家认为自己好不容易走出国门、不希望体验着在国内还有的这种教学方式,如果从教学方式来看、日文中心的课程不得不说保守。
可是同志社大学创始者在创校之际,就是希望自由之风可以吹进每位学生的心窝,所以在日语教学的基础上,日文中心又衍生出一个新的制度——自由选课。同志社大学开设的任何课程都可以自由选择,政治、经济、文化、商科、宗教、哲学、物理、美术等等看似和自己完全不搭边的课程,只要是你自己喜欢的课程都可以选择。有底线、有自由,这也许是这所大学绽放自己魅力的表现了吧。
其次,要说说校园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国内大学社团不一样,日本大学生都相当重视社团活动。加入一个社团,已经成为每位新生入学之始的重中之重的选择。留学生也不例外。可能觉得自己年纪已不小,可能觉得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我像是一个局外人并没有参加任何社团,反而因为没有加入社团,所以才促使自己步入了池坊花道的世界。
作为关西地区私立大学之首,同志社大学给予的应该是每位学生一个学习的平台,关于学习方面,它像是哆啦A梦的神奇口袋,只要自己能想到的,就一定能帮你实现。
二、兼职篇
高昂的生活费促使着每个来日学习的学子都会去兼职赚取一点点生活补贴。日本学生也是如此。我所了解到的日本朋友里,每个人都有兼职。高度发达的商业和人口劳动力短缺,在日本找一份兼职似乎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
在来到日本适应了一个月之后,自己就开始兼职打工了。必须要说的是因为地域的消费水平差异,使得日本不同地区的时给稍微有所差异。大致关东地区在1000-1200日币每小时,关西在800-1000日币每小时。京都地区因在关西,所以大致时给是800日币以上。
涉及到打工就不像是自己在游玩或者是作为消费者入店了,角色转变从被服务者变成服务者。日本素以优秀的服务闻名世界,可是当自己转变为提供服务的一方之后,个中酸甜苦辣也许只有自己能体会了。
就算是兼职,在日本还是要树立起前辈后辈的意识。不仅对待客人要使用敬语,初始入职时对待前辈使用敬语也算是必修课之一。
开始兼职之后就怎样处理打工、学业之间的平衡关系及如何处理与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了。自己在京都某连锁药妆店打工,除了学习相应的接客礼仪,一开始更多的是怎样熟悉自己的打工环境和如何能够听懂领导和前辈交给自己的任务。感触最深的可能就是店铺的很多外国员工(包括自己)在新到一个环境之后,对待上级布置的任务,因为自己的语言能力,没有办法听懂上级下达的任务。听不懂,这是致命问题。兼职地方的时给因为不按照能力和经历来划分,可能是每个人的时给都是一样的原因,上级给自己下达任务之后,因为自己的语言能力没有听懂之后,其实还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对方“不耐烦”。
对待这种不耐烦,对于才进入一个新环境的自己来说,一开始确实是一种打击。可是正式这种打击才激励着自己需要更加把语言学好。
学会处理学习、私人生活和兼职的关系,算的上是自己在日这一年中最大的意外收获了。
三、游玩篇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步”。旅行的途中总能发现意外的风景。
在日一年大致分为三种方式游玩了日本列岛。自驾、旅游团、自由行。日本的风景优美,人文景观丰富等等想必不用说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但是如果提到游玩的方式,每个人的选择应该也是多种多样。但是自己幸运的是多种多样都有体验。
其次是旅行团。日本各大旅行公司包括HIS、JTB等网站上有各种海内外旅行计划,和一起在同志社交换的工商同学,大家一起去北海道时选择了四天三夜的旅行团。从自己去机场办理登记、到入住酒店都没有看到自己一个团的团员,多少有点像是国内的团购,大家在网上购好套餐后直接去消费。
美景赏不完,但是自己如果有一个赏美景的心,一定可以发现意外的美景。如何平衡外出游玩和学习之间的平衡关系显得至关重要。
四、就职篇
还记得第一次萌发就职理念的还是在2月初,住在我隔壁的同学邀请我一起去大阪听乐天株式会社的企业说明会。自己当时的想法是:“交换生也可以在日本就职吗?”
经过漫长的就职期之后,我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回答这个问题本身的自己是否真的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日本新年过后,自己也是在日本同学的带动下早早地加入了就职大军,每天穿着西装来回于京都和大阪之间,来回每个企业之间。回答着不同企业所抛出的各种问题。
差不多在6月底自己也幸运的拿到一家企业发出的内定书。可是真真拿到内订书的那一刻自己却反而在认真的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在日本就职”、“这份工作到底是不是自己喜欢的”、“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在为了就职而就职,奔跑于各个会场,不管对方企业是属于什么业界,立马递出自己的简历,开始面试等等。其实可能自己都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和企业的匹配度到底有多高,自己将来能否在这家企业发挥自己的作用。
就好像在就职的过程中,被每家企业都问过的“你为什么要应聘我们公司?”“为什么对这个业界感兴趣?”“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这些问题一样,只有在深刻的分析自己之后才能给面试官一个不一样的答案吧。
真正到了就职的后期,对于内定的期待已经不是那么的强烈,反而是在参加各种说明会及和各个公司的面试官的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还未发现的东西让自己感觉到更加有收获。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要去面对不同的东西,当我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时,希望每个人勿忘初心。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过完了这一年,但是自己怎样在这短短的一年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在这一年怎样认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日本?自己亲身体验了一年的日本是不是还是自己脑海中的那个样子?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也只有内心的自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