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今南通市,地处淮河和长江之间的苏北地区。南通这个地方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唐朝时期开始设置地方行政机构。958年(周显德5年),后周世宗在此地置通州,因周边江河水运发达、经水路可以通往江南和北方各地,故而得名。由于北方还有一个通州,故苏北这个通州常被人们称为“南通州”。如今,这里有南通市和通州区两级建制。北京东边也有一个通州,早时为了有别于南通州,人们称这里为“北通州”。早在新石器时代,北通州就有人类活动。西汉时,这里首置路县,东汉时改称潞县。1151年(金天德3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后,取“漕运通济”之意在此始设通州,潞县为通州治所。此后,通州行政隶属不断变化,今为北京市通州区。传说乾隆皇帝出巡江南时曾与大臣纪晓岚对联,乾隆出的上联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得就是两个通州的关系,人们自苏北通州登船,经通扬运河、转入京杭大运河后一路北上,即可在京东通州下船,固有“南北通州通南北”之说。简单地说一说南北通州,是要引出北通州的张家湾。
张家湾现在是北京通州区一个区属镇级行政单位,位于通州区中部。北齐时期,这里曾经建立长城戍所。金朝时,为了保障金中都的粮食供应,朝廷在通州设立漕运管理机构,总体负责南方粮食漕运进京事宜。漕运的船只需要经过张家湾后转运中都,故这一带逐渐形成村落并出现店铺。
忽必烈后期,郭守敬主持修建通惠河。此后,南来的粮食物资从张家湾经通惠河可以直抵京城积水潭。明朝时期在昌平修建皇陵,为保护风水切断通惠河上游的供水,通惠河因为缺水开始淤塞,此后,南来的粮食物资全部要在张家湾中转陆路运往北京,故有“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的谚语。不仅仅是漕运,过去官员、学子、商贾、游人等人员往来也多经运河北上南下,张家湾就是登船上岸的码头。明代官员程敏政曾作诗《张家湾》,“张家湾口望都城,犹是行人半日程。羸马似龙谙旧主,临河相顾一长鸣。”诗意很是一般,是张家湾成就了这首诗。清朝中期,张家湾一带河道淤积,漕运船只无法进入而被迫改道,张家湾遂逐渐衰落。
明朝时,张家湾已经成为京城和北方的交通要道,关系到京城的安全。一方面元朝残余势力并未彻底消除,他们对京城时有袭扰,构成一定的威胁。另一方面明初南方沿海倭寇十分活跃,不排除倭寇北上的可能。为了保卫张家湾这个大明的漕运命脉,嘉靖43年(1564年),朝廷在张家湾筑城,3个月后城池建筑完成。张家湾城沿河而建,因码头和地形原因,城池为不规则形状,共设5座城门。张家湾古城一直保存到民国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拆毁张家湾城垣。上世纪90年代初,通县人民政府恢复古城部分城墙和南门。复建的南门只有门洞,上面没有城楼等建筑。
张家湾古城南门外有一座石桥,名通运桥。因这座桥横跨萧太后河,故俗称“萧太后桥”。萧太后桥初建时是一座木桥,先于张家湾古城建成。由于往来货物、人流众多,木桥不堪重负。明万历30年(1602年),朝廷决定改木桥为石桥。3年后石桥建成,万历皇帝赐名“通运桥”。石桥呈南北方向,长13丈(43.5米),宽3丈(10米),三孔石拱券结构。中间拱券两面券眉处各雕有一尊避水兽,石桥栏板两面刻有浮雕,栏板两头各有一对戗栏兽,每根望柱上坐着一个石狮,有些石狮已经残缺,从比较完整的石狮可以看出它们形态各异。桥面上的石板历经数百年,被车轮轧出一道道车辙,深达数寸。通运桥北端原来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敕建通运桥碑记》,至今得以保存,另一块是《敕建通州桥福德庙碑记》,现已遗失。
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位于北京东南,主流源于东南护城河,自西向东,在通州张家湾附近汇入凉水河,由曾经驻扎北京的辽国萧太后下令开挖而成。宋雍熙3年(986年,辽统和4年),宋太宗赵光义下令兵分三路对辽发动“雍熙北伐”。辽国统帅萧太后坐镇北京指挥辽军。是役宋军大败,宋将杨业(杨建业原型)受伤被俘、绝食殉国。雍熙5年(988年),宋军和辽军再战涿州,宋军又败。连年的战争让萧太后意识到北京驻军粮食运输不便,遂下令开挖运河,用以运送军粮。后人称这条运河为“萧太后河”,或“萧太后运粮河”。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漕运河,比元朝漕运的通惠河早300多年。萧太后河如今依然流淌,登上张家湾古城城墙,萧太后河及萧太后桥一览无余。萧太后河如今仍是北京东南重要河流之一,沿河建有马家湾湿地公园等多处景观。
张家湾古城外有北运河、萧太后河、玉带河、凉水河等4条河流,故在古城四周建有多座跨河桥,如虹桥、东门桥等。可惜,这些跨河桥早已不存。
张家湾镇这座建于明朝的古城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1995年,“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被列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张家湾城墙及通运桥”被并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北京段”内。
张家湾镇有一个张家湾村,村子的主街就是张梁路。街道不宽,两边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商铺门面,与城里商业街道截然不同,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大多都是平房和少量的二层小楼,但这里商业气息十分浓郁,尤其是城里十分罕见的“烟火气”。走在这条街上,有种几十年前老“关厢”的感觉。张家湾村有各种各样的小吃,这里是穆斯林聚居区,清真小吃多一些,如炸咯吱盒、糖卷果、松肉、油香、牛羊杂碎等,另外还有糖火烧、糖麻花等各种小吃,卖牛羊肉的商户更是不少。张家湾村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清真寺。明朝建都北京后,越来越多的南方粮食物资经张家湾转运大都,这一地区增加了大量的漕丁商贾,其中很多穆斯林落户此地。为了尊重穆斯林的宗教习惯,当地建了这座清真寺。寺内曾有四棵古槐,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在联军经过张家湾时,当地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为抗击联军的大清将士烧火做饭,其中一棵古槐被烧死。现有一棵古槐胸径1米有余,需要三人才可合抱。清真寺平时大门紧闭,只有在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时才会开放。
里二泗村是运河上的一个重要闸口和码头,漕船、商人云集于此,非常热闹。元朝时,在村里运河边建有一座天妃宫。天妃宫前舟楫往来,各方客人到此上香,祈求一路平安。见无法接待如此众多的香客,明朝时天妃宫整修扩建,完工后该宫道长奏请嘉靖皇帝赐名“佑民观”,取“保佑民众”之义,此时起佑民观为北京白云观下院。明清两朝时佑民观被誉为京东道家第一福地、最大观场,是北京地区唯一道教全真派女众道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曾在留都南京任职,期间多次乘船经运河往来南京北京,经常光顾此地。有一次他游佑民观,一时兴起,赋诗《登张湾里二泗道院高阁》。佑民观山门前有一座四柱三间式牌坊,上书“古蹟里二泗”。这里的“蹟”音、意同“迹”,一般是指前人留下的建筑、文物等,可以理解为里二泗村是前人留下的一座古村。佑民观可以参观,走进观里,深深的大院只有我一个游客,十分的静谧。2009年,佑民观以“北京佑民观坤道院”名义登记,成为北京市第八处道教活动场所,也是北京市登记开放的第二处坤道宫观。
另外,张家湾有一座博物馆,这是全国第一家镇级博物馆,主要展示运河文化和红楼文化,镇馆之宝就是“曹公讳霑墓壬午”碑。可惜博物馆每周仅对外开放一天,没能入馆参观。张家湾镇有个集市,农历逢三、逢八开集。张家湾大集是在通州名列前茅的大集,有人将它称为通州最早、最大、最有人气的大集,这话或许有些考张,但张家湾大集在通州乃至北京确实很有名气。
张家湾处于深化改革的浪潮之中,同时又在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傍边,面临不断开发的问题,很多村庄被征用改做其他用途,村民集体“上楼”。而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村庄受到重点保护,《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中明确提出,将张家湾镇打造成千年运河第一镇。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由一个个村庄、一道道河流、一座座古代建筑、一棵棵古树、甚至一个个村民共同组成。开发与保护共举才是最好出路。张家湾正在这条道路上前行。
张家湾镇、张家湾村、张家湾古城、通运桥、萧太后河、凉水河、清真寺、皇木厂、里二泗村、佑民观等等,这些全都有赖于大运河的恩赐,或可说,这是一个因大运河而兴旺的小镇。在汲取了大运河丰腴的养分后,他又倾其所有反哺曾经养育过他的大运河。大运河、小古镇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张家湾的繁荣。仅凭这一点,张家湾值得一来、有得一看。
除了张家湾外,通州及周边还有很多文物古迹。
“三庙一塔”景区,即文庙、佑胜教寺、紫清宫及燃灯佛舍利塔。通州文庙,比北京城内的国子监还早建4年,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孔庙。文庙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文庙内有三根硕大的皇木,于明初顺着运河“漂”来。一次当地发生洪灾,皇木厂很多临时存放的皇木被冲进运河,有些被冲入渤海。多年后,沉在运河中的皇木再见天日,其中三根放在文庙中用作展示。燃灯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约45米,最早为镇河之用。塔身正南券洞内供奉燃灯佛(三世佛之一,为过去佛),故名燃灯塔。清代诗人王维珍乘船经过此地时作《古塔凌云》诗,“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说得就是燃灯塔。塔顶部原有榆树一株,高数米,号称“塔榆”,为保护古塔,今已移至塔下。燃灯塔灯光开放后在附近水中形成漂亮的倒影,塔、影交相辉映,煞是好看。燃灯塔和佑胜教寺大概始建于北齐年间,2012年,佑胜教寺恢复宗教活动。紫清宫规模较小,如今也没有宗教活动,只是用作展览场所。
通州向西八里地有一座永通桥,俗称八里桥。该桥位于通州区与朝阳区交界处,属于朝阳区地界。八里桥是三孔石拱桥,桥下可以通行漕船。1860年,清朝将领僧格林沁率领3万清军在此大战英法联军,清军惨败,但历史记录下了“八里桥之战”。
“三庙一塔”景区是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张家湾、大运河森林公园、通惠河以及八里桥等地共同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北京大运河文化。如果方便,可以顺路参观游览这几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