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腿子领导

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6月3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102名受到表彰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并语重心长地给广大县委书记提了4点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县委书记、县长,他们以自己的严实风范,团结和带领干部群众在经济社会建设中阔步前进,赢得了广泛赞誉。本报特开辟“县委书记、县长的好榜样”专栏,报道5名老干部典型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踏实为民服务的精神。

湖南日报记者刘文韬杨柳青

通讯员王梦琳罗定坤

头戴草帽,脚蹬草鞋,脖上挂条毛巾,和农民一起犁田、播种、育秧、挑粪……

30多年前一位县委书记的形象,至今仍深深印在老一辈浏阳人的记忆中。

陈再仁,1976年至1983年时任浏阳县委书记。他曾当选为党的十二大代表,获评过省劳动模范,被群众称为“焦裕禄式干部”。

今年“七一”前夕,记者慕名来到浏阳市葛家乡玉潭村陈老家中,感受这名优秀县委书记的风采。已85岁高龄的陈老因伤病腿虽然有点瘸,但精神仍很矍铄,穿着依然是一身粗布衣和老布鞋,皮肤很黑,那是以前在田里常年劳作所晒。

坐在破旧的布沙发上忆起从前,他说:“干部如果不转变作风,下去和群众同劳动,又怎能了解他们的生活,怎么指导工作”

“生产要上去,干部要下去”

陈再仁出身农民,13岁就给别人做长工,对农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

任县委书记之初,浏阳农村,物资匮乏,粮食紧张,许多家庭吃不饱肚子。

陈再仁感到痛心。他知道,生产上不去,这样的生活就不会结束。

“当时每年有大批干部抽调到农村帮助社队工作,但办点有点流于表面。”曾与陈再仁共过事的原浏阳县政协主席罗克崇老人回忆,有的干部点上不见人,成了“办家”干部。

“生产要上去,干部要下去。”陈再仁说,农业要搞上去,首先从改进干部作风开始。

1978年,在陈再仁的推动下,“四定一评”的办队岗位责任制出台:要求干部定点办社队,并给干部定任务指标,定劳动天数,定工作要求。然后公社逐月评比,县委逐季检查,年终验收总评。

陈再仁带头选择了困难最大的花树生产队蹲点。来到花树,他跟群众一起,犁田、播种、育秧、割稻、打谷……清早还会起来捡狗粪,农民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连送公粮、卖余粮,他也挑着谷箩,把亲手收获来的稻谷,送到收购站。

“那时候,只有在田里才能找到陈再仁。”罗克崇说,当时群众都说,陈书记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劳动;哪里有困难,陈书记就到哪里蹲点;陈书记到哪里蹲点,哪里就增产、增收。

由于经常在田里劳动,陈再仁的皮肤晒得黝黑。不熟悉的人遇见,根本不会想到他是县委书记,还以为是个普通农民。

陈再仁在花树蹲点的第一年,稻谷产量由上年的7万公斤,增长到11万公斤,人均收入由38元增长到67元。第二年,稻谷产量高达14万公斤,人均收入96元。

县委书记带了头,对县、区、社三级办队干部影响很大,大家都说,“形势逼人,领导带了头,再不认真干就不行了。”

在定点社队的帮助下,浏阳县全县农业获得大丰收。

“工作要实事求是,这样不切实际的荣誉不要也罢”

在生产队蹲点,陈再仁不仅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积极推广杂交稻。

但群众反映:“杂交稻好是好,但我们没那么多肥料,怎么搞”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购买化肥需要上级给指标,而且“僧多粥少”。

“如果不自力更生解决肥料问题,杂交稻难以推广。”陈再仁决定亲自带头挑大粪。

时任浏阳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周青云老人回忆,陈再仁当年亲手从县委大院的厕所里,把大粪舀出装到桶里。由于没有车,他又自己将粪桶挑到生产队。从县委到花树近13公里路,陈再仁每次挑2担,一担60公斤。他每次是挑一担走一段,再放下转身回去挑另一担,这样交替前进。

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的干部们都积极参与挑大粪,肥料问题很快解决,杂交稻也随之大面积推广开来。

如今,一进入浏阳境内,满目青山叠翠。老同志说,浏阳今天之所以有如此优美的生态环境,“陈再仁有功劳”。

当时,浏阳每年有8万立方米的木材砍伐任务,每年都超额完成,是全国完成木材砍伐任务先进县。但“先进县”的背后,是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头,变得光秃见顶。

“奖状实际上掩盖的是罪状,遭殃的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工作要实事求是,这样不切实际的荣誉不要也罢!”陈再仁难忘“大跃进”时期的教训,对砍伐木材的做法很是反感。他亲自带队到汉高岭栽树,连续栽了5个林场。经过10年育林,基本消灭了黄泥巴山。

“群众眼睛是雪亮的,不能搞特权”

陈再仁在位的时候,对干部严,对自己更严。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群众的眼镜是雪亮的,不能搞特权。”

他的妻子是农村户口,一直住在老家,还有5个小孩要抚养,家里负担很重。时任省委书记毛致用很关心陈老的家庭情况,在省委召开的一次大会上还现场提出要给他妻子解决户口问题,陈再仁不同意。县有关部门已下发了指标通知,也被他压了下去:“把指标让给更符合条件、更困难的人。”

“我爱人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又没什么特长,大家给她解决户口是看了我是县委书记。”陈老说,他是本地人当干部,更不能以权谋私。直到现在,他爱人依然是农村户口。

工作上,陈老也坚持朴素的作风。当时浏阳属湘潭管理,给县里分了台“伏尔加”汽车,主要给陈再仁去湘潭开会用。但他坚决不要:“县里老红军去长沙看病都没车坐,我年纪轻轻用什么车”

他把车给了老干所,每次开会时则是自己搭班车从浏阳到长沙,再从长沙转车到湘潭。

虽然对自己苛刻,但陈老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却很关照。每年大年三十,陈书记都会陪留在县委食堂的厨师吃完团圆饭再回家。晚上,还会自掏腰包买吃的去看望加班的工作人员。

“时代前进了,环境变化了,但陈老身上体现的兢兢业业、艰苦朴素、谦虚谨慎、大公无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永远不会过时,值得我们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陈再仁当年的同事、原浏阳县委办主任熊正炎感慨道。

跑得最快

——汝城原县委书记曾春桃的几个故事

2015-07-06湖南日报

1973年,汝城县委副书记曾春桃(前)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既当指挥员,又当普通劳动者。这是他在龙虎洞水库配套工程工地和民工共同奋战。(资料图片)唐大柏摄

湖南日报记者何淼玲通讯员曹航

昔时人已没,风范存人间。

汝城原县委书记曾春桃1930年3月生于安仁县龙市乡,1972年7月任汝城县委副书记,1975年12月任县委书记,1982年9月病逝。

7月2日至4日,记者赴汝城,采访了曾春桃当年秘书、现年72岁的何宝林,时任司机、现年74岁的朱谷松,以及曾春桃儿子、现年57岁的曾辉。他们深情追忆了曾春桃在汝城任职10年很多感人的故事。

跑在最前面的民工是谁

汝城县龙虎洞水库的粼粼波光,曾经见证了曾书记的汗水。

湖南日报著名摄影家唐大柏先生在博客中,把曾春桃称为“跑得最快的县委副书记”。

1973年,唐大柏去汝城县龙虎洞水库工地采访,他从车窗里看到一个很热烈的劳动场面,当即停车直奔工地,正好一队队担土民工朝他前方跑来,他一打听,原来大家正在搞劳动竞赛,看谁担得重,跑得快。唐大柏本能地拍下这一难得的瞬间,当他打听跑在最前面的民工是谁时,大家都咯咯地笑了起来,有位小伙子对他说:“那就是我们的县委副书记,怎么样,帅不帅”唐大柏连声说:“帅极了!帅极了!有县委副书记带头,难怪工地这样活跃。”

记者在汝城采访,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得到印证。朱谷松说,曾书记个子不高,1.62米的样子,但块头壮实,体重有一百五六十斤,他挑土跑得最快完全是真的。

外面有个捡粪老头找你

在汝城,至今流传着“捡粪老头”的故事。说的就是曾春桃。

当时由于国情国力所限,全县化肥供应紧张。曾春桃总是一个粪筐不离手。村里村外,田间地头,一看到猪粪、牛粪、狗粪等野粪就捡到筐里。

大坪公社是曾书记的点。1976年夏天的一天清晨,曾书记从堆上村去毛家村找驻村的朱队长研究工作。他提着粪筐,边走边捡粪,走了2公里来到毛家村,问一个老人:“朱队长在吗,麻烦你帮我通报一声。”老人去敲朱队长的门:“朱队长,外面有个捡粪老头找你。”此时朱队长还在床上睡觉,不耐烦地说:“你告诉那个老头,有事以后再来,我还要睡觉!”曾书记只好亲自去敲朱队长的门,朱队长一看“捡粪老头”原来是县委书记,忙一个劲地作检讨。

从此,“捡粪老头”的“雅号”就此传遍全县。

被当成是“偷稻草的贼”

农忙时节,村民为灌溉争水闹矛盾是常事。为解决这个问题,曾书记亲自“巡渠”。所谓“巡渠”,就是沿着水渠走,确保把水赶到最需要的地方。

这天,吃过晚饭,曾书记带着秘书朱谷松“巡渠”。晚上大约9点多钟,他们发现水渠被挖开一个缺口,这是村民在“偷水”。这水本来是要赶往旱情最重的土桥公社的。他们忙从稻田背来大捆大捆的稻草堵塞缺口。正干得起劲时,突然传来“抓贼啊,抓贼啊”的呐喊声。原来村民以为他们在偷稻草。很快,二三十个村民围上来,朱谷松赶忙解释:“这是县委曾书记。”黑暗中,看不真切的村民不相信:“什么真书记假书记,我看你们就是偷稻草的!”正吵得不可开交时,有个大队干部认出了曾书记,才解了围。

对搞特权的干部不留情面

对搞特权的干部,曾书记眼里揉不得沙子。

汝城县城关公社党委书记谭某调到县建委当主任,用特权弄了一些石灰把自己在县城的房子刷白了,还用水泥板砌了一个洗衣台。曾书记知道后没动声色。

一天,他召集全县公社党委书记和县直部门负责人开会,开会之前,他说:“我们这里来了个新领导,我带你们参观一下他的住处。”大家不明就里,只好跟着曾书记走。当来到谭某住处时,大家才弄明白曾书记对谭某利用特权刷墙非常生气。

谭某脸红一阵青一阵,非常尴尬。

一年下乡蹲点200多天

1976年夏,县委组织公社书记进行全县生产大检查,午餐安排在井坡吃食堂。当地公社书记客气,到外面餐馆叫了红烧猪肉、炒鸡蛋、肉炒辣椒等几个菜,放在曾书记那桌。曾书记来火了:“食堂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不搞特殊化!”大家说,菜都叫来了,是不是吃掉算了他坚决拒绝:“你们不把菜退掉,我就不在这里吃饭!”大家只得把菜退回餐馆。

曾书记这才津津有味地和大家一起吃萝卜、白菜、豆腐汤。吃罢,付了3毛钱、4两粮票。

汝城县委书记方南玲说,曾春桃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和农民一样的质朴无华;他没有郑重承诺,只有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一些人看来,他是有点“土”,但在践行“三严三实”的今天,他的精神和风范却常说常新,时代需要这样的好书记。

■短评

“跑”出鱼水深情

何淼玲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2年前的9月14日,由于过度操劳,年仅52岁的曾春桃死于急性心肌梗塞。出殡那天,老百姓把灵柩围得水泄不通,送别他们爱戴的好书记。

32年后的今天,当地干群谈起曾书记,依然深情动容,肃然起敬。

32年了,他为什么一直活在当地老百姓心中

在汝城采访的这几天,记者找到了答案:因为他做到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了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曾春桃是县委书记的一把尺子,常量量,可以知差距,可以明得失。

曾春桃是县委书记的一面镜子,常照照,可以正衣冠,可以增正气。

蹲点最多

——追忆安乡县原县长罗贻斌

2015-07-08湖南日报

罗贻斌(右一)与农技人员、农民一起,在田间研究水稻生产。(资料照片)安乡县委宣传部供图

湖南日报记者蒙志军周小雷

从安乡大桥桥头往西,一条不知名的小河边,有一块简朴的墓碑,上面刻着“罗贻斌”的名字。

每年清明,有很多百姓,自发来到这里怀念安乡县原县长罗贻斌,30多年从未间断。

一位作家在诗中感怀:“我没有亲见当年相送的场面,没有感染万人挥泪的情感,我只知道在您辞世三十年之后,还有那么多的人把您深深思念。他们用良心和世风的衡器,把您称了一遍又一遍。”

罗贻斌53岁的人生虽然短暂,却无私奉献了一切。1983年因病去世时,仅留下300元的积蓄,全家仍挤在上世纪60年代搭建的两间茅屋里。

7月初,记者走近罗贻斌的亲人、生前同事和朋友,追忆一位县长的高洁和一个时代的尊敬。

“一生功绩怎忘怀,三十三年任苦差”

罗贻斌做人做事,一如他的外表,坚毅果决。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负责!”

安乡县委原书记、常德市委原常委、常务副市长钦时中评价罗贻斌:他是一个善决策、敢担当的人;有问题找到他,他就有答案、有结果。

安乡是出名的“水窝子”,千百年饱受洪患之苦。

1980年7月,安保大垸豆港河段洪水陡涨,近半临洪大堤出现漫溢,20多万亩良田和17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作为县防指总指挥,罗贻斌冷静应对,决策果断:火速调集民工!抢修子堤!挖导浸沟!垸内受渍、无土可取,挖大堤内肩就近取土!确保“水涨一寸,堤高一尺”!

恶浪拍岸。罗贻斌执意把指挥船停靠在沙眼最多、河浸最重、孱弱颤抖的黄家台堤段。“人在堤在!”他不顾危险,跨上子堤,鼓舞士气。

7天7夜后,豆港守住了!罗贻斌熬红了双眼,熬瘦了两颊。

罗贻斌曾八任指挥长,率领干部群众出征各种艰难、险急重大工程。治湖、堵口,他带头冲锋;整治荆江南堤、修筑枝柳铁路,他不辞辛苦;到海南制杂交稻种,他挑水挑粪,赤脚下田。

罗贻斌下乡蹲点最多。他蹲点的地方很多,最有名的是“罗8队”,即当时的安猷公社孟家洲第8生产队。这里土地不平,水系差乱,粮棉产量不高,群众生活困难。在这里,罗贻斌一蹲多年,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像钉子一样钉在8队。谁要找他,“去‘罗8队’!”

“一生功绩怎忘怀,三十三年任苦差”。罗贻斌去世后,一位曾与他共事的老领导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他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在安乡县安裕公社新安大队,有两间简陋农舍,茅草盖顶、芦苇糊泥作壁。这是罗贻斌的家。

大队干部看不过去,要给罗贻斌家盖栋砖瓦房,他坚决不同意:“等以后百姓都住上砖瓦房了,我家再修也不迟。”

同事、领导几次提议要为他妻子办理农转非,他总说:“狂风吹不倒犁尾巴,当农民好。”好几次,农转非的指标都让给了别人,直到罗贻斌去世,妻子仍是农村户口。

“他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安乡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于必歇说。

罗贻斌从不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福利。但面对百姓,他就是“及时雨”。他常说:用钱要节约,但该花的钱必须花,而且必须花在百姓身上。

农民王友强患骨髓炎,命在旦夕,罗贻斌与妻子筹款送到医院;他亲自试验稻稻油三熟制,大力发展油菜生产,结束了安乡百姓“吃棉油”的历史;他顶着“放任资本主义歪风蔓延”的帽子,鼓励农民在秋冬或早晚做砖做瓦、改建住房。

罗贻斌对干部们常说,心里要时刻装着一个“句号”。“这个‘句号’,是老百姓为我们打的,句号打得圆不圆,就看我们做得好不好。”他经常给大家敲警钟: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一个公社书记的会议,给每个人发了5个橘子。罗贻斌知道后,坚决要大家把橘子退回去。他说:“贪是从馋开始的,吃不够就会拿,拿了小的就会拿大的,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

“我死后,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1983年6月,罗贻斌被医院确诊患上了肺癌。

“他的病,是累出来的。”曾在安乡县政府办工作的毕人玉回忆,1983年4月底,罗贻斌已经自我感觉不太好,但仍参加全县农业生产检查,每天和大家一道骑自行车,行程近50公里。5月中旬,他到汉寿参加全省湖区防汛工作座谈会后,家都没落就到了大堤上。

“父亲格外高兴地和他们交谈着那一切。几个同志离开后,父亲久久地站着,情绪激动不能自已,他的脸在抽搐。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父亲痛哭。我知道,父亲在为农民对他的纯朴情感而流泪,在为自己因病再不能和他们同聚田边而伤心。”罗安英说。

死神的逼近,却让罗贻斌越来越冷静。他硬撑着病躯给县委写信:“无论如何要加强力量,筹集器材,防守危险堤段,搞好防汛抢险……”

时任县委书记李才鉴来探望时,罗贻斌反复说:“请不要为我再花钱了……”弥留之际,他多次嘱咐家人:“我死后,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

“这些年来,我和妻儿常在清明、春节的时候回安乡祭奠您。每次总见到络绎不绝的人群,也在您的坟前放鞭炮、献花篮、烧冥纸。这些人,我们大都不认识,而他们却都说是您的亲人。”

甘于吃苦是大爱

蒙志军

“一生功绩怎忘怀,三十三年任苦差”,这是罗贻斌的写照。

各种急难险重的工作,他肯吃苦、冲在前;穿的是粗布衣,骑的是自行车;他从不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福利,直到他去世,妻子仍是农村户口;他一生清廉清苦,身后只留下300元积蓄,和两间上世纪60年代搭建的茅草房。

有人说罗贻斌,过得这么苦,一点福没享上,这个县官白当了。然而,政声人去后,口碑永相传。30多年过去,他依然像棵常青树,让我们含泪思念。

但愿斯民衣食足,吾庐独破又何凄。罗贻斌甘于吃苦的精神,其实是一种大爱。这种爱,源于他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源于他为人民幸福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源于他先忧后乐的宽广胸怀。无论斗转星移,罗贻斌留下的精神财富,都是我们前进的永恒动力。

双脚最勤

——记祁东县、常宁县(现常宁市)原县委书记唐盛世

2015-07-17湖南日报

唐盛世(左)在常宁县依湖公社翻地。(资料图片)常宁市党史研究室提供

湖南日报记者陈勇

盛夏烈日,记者来到祁东县,看到洪太林带、洪河林带宛如两条绿色腰带,系在衡邵干旱走廊腹地,库容4000多万立方米的红旗水库、杨家台水库,就像两块碧玉,镶嵌在县域东西两端。当地干部说,创造美景的领头人,是我们祁东的老县委书记唐盛世。

唐盛世1928年出生在祁阳,1955年至1965年先后担任祁东县县长、县委书记,1972年至1977年在常宁县(现常宁市)任县委书记,后来分别在衡阳行署、零陵行署任专员,1990年退休于零陵地委书记任上。

每在一个地方,他都把改变当地贫穷面貌、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当成施政根本,心窝贴在百姓身上,深得群众拥护爱戴。

县委书记当得好不好,要看百姓家坛坛罐罐里的东西是多了还是少了

“祁东是衡邵干旱走廊中心区,唐盛世把能不能改变祁东干旱面貌,作为当好县委书记的衡量标准。”今年79岁、原祁东县农委主任刘尚勇说,唐书记在祁东的贡献,最大在农业方面。

从1958年开始,唐盛世带领祁东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到1960年底,全县竣工运行水库89座,其中包括红旗水库、杨家台水库在内的中型水库5座,小一型、小二型水库84座,有效库容9150万立方米,灌溉稻田28万多亩,造林几十万亩,形成洪太、洪河两大林带,过去难以看到双季稻的祁东,从此双季稻普及率达80%至90%,成为当时湘南地区最出粮的两个县之一。

7月5日,在永州市老干部活动室,已87岁高龄的唐盛世,正精神矍铄地练习书法。与记者聊起当年当县委书记时一桩桩往事,唐老说,县委书记当得好不好,看老百姓家坛坛罐罐里的东西多了还是少了,增多了就当好了;少了,没有了就当得不好。

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就要敢于担责,大胆去干

最让刘尚勇刻骨铭心的,是一次陪唐书记的经历,从中他感到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唐盛世就敢于担责,大胆去干。

1960年冬天,刘尚勇有一次陪唐书记到祁东县洪桥公社白云大队检查工作,召开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会,研究如何度过第二年夏荒。开始,群众有顾虑不敢讲话,唐书记鼓励他们想到哪里讲到那里,不做笔记,讲错了也没关系。大家就讲以大队为核算单位,吃大锅饭,做多做少一个样,没积极性。种植春收作物,希望划小核算单位,以生产队为基础,种多少、收多少都是自己的,大家积极性肯定高得多。

座谈会开到晚上11时才结束,唐书记认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想法切合实际,是渡过难关的管用之举。他对公社干部表态:你们就这么干,有什么问题我负责。

回到县委,他立即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讨论春收作物生产工作,统一思想。县委最后决定在全县推开白云大队做法,春收作物生产队种,生产队得,大队、公社、区、县都不要。结果,第二年开春,蚕豆、豌豆、小麦、蔬菜种得漫山遍野,没有空地。

不久,一位省委主要领导到祁东检查工作,走在洪桥、白云桥等地山冈田垄,看到到处绿油油的,一派生机盎然,越看越高兴,不禁脱口赞道“登高一望,心情舒畅”。

刘尚勇说:“改变大队核算,在当时还是挺冒政治风险的,但唐书记并未‘爱惜羽毛’,他的政治品质多么难能可贵啊!”

要离实际最近,莫过于用脚丈量,每年200多天与百姓面对面

因为家庭贫苦,唐盛世只读了3年书,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从本地干部中培养成长起来的县委书记。

他告诉记者,在实际工作中他体悟到,县委书记不好当,难就难在不但要会“开处方”还要会“打针”,既要是优秀的医生还要是出色的护士。光坐在办公室批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只会浮在半空中,离实际远得很,要离实际最近,莫过于用脚丈量、用眼审视、调查研究。

祁东、常宁的干部每每提到唐书记,无不讲到他两只脚最勤快,除了开会研究工作,很少呆在办公室,而是下乡了解实情,面对面解决问题,平均每年200多天在乡下,公社、大队就是他的指挥所,田间地头成了他的办公桌。

原常宁市政协主席郭晃春对唐盛世下乡“三不”规矩至今印象深刻:不坐车沿马路检查,不先听干部汇报,不先在会上作指示。越偏僻的地方越去,山边走山路,水边蹚水路,就是不走大路。一个人在大队、生产队走完、看完、问完,再到区、公社进行交流指导,区、公社干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下来,也不知道他从哪里下来,没法投机取巧,只能埋头把工作做实、做好。

当年在祁东县委办当机要干事的李元昇讲到,1961年秋天,有一次,他陪唐书记下乡,到祁东县蒋家桥公社检查双抢工作,在一处二岸田边,唐盛世发现有扯出扔在岸上的红薯苗,便问正在劳作的社员怎么回事,社员告诉他,这里缺水,种晚稻没收成,收完早稻以后便种上了红薯,但公社干部搞强迫命令,非要种晚稻不可,还将红薯苗拔出扔掉。

唐书记听完,代表县委向社员表示歉意,批评公社干部的做法错了。当天晚上,他在蒋家桥公社召开干部会议,纠正拔苗改种错误做法,不准向下搞强迫命令,工作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还要求公社党委向农民作检讨,将会议精神写成材料报县委,通报全县,引以为戒。

为官有为重在担责

陈勇

唐盛世在两个县当了十几年县委书记,平均每年200多天在乡下,样子像个农民,如此辛苦,图个啥图的是干事创业,改变当地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在他任上,干旱缺水的祁东变成了当时湘南地区最出粮的两个县之一,原来位于全省13个后进县之一的常宁成为了全国第一批农业学大寨先进县。

时空跨越几十年以后,记者在他工作的地方采访,当地干部群众竞相赞美唐书记“是个干了事的人”。记者以为,一个退位这么多年的干部,还在当地留下好的口碑,这是对为官有为的最高褒奖!

为官有为,必须具有担当精神,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对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要主动担责、竭尽所能帮助解决。

唐盛世就是为官有为的标杆,他尚实干、抑空谈,重决策,更重落实,扑下身子勤接地气,一心为党工作,为民解难。

老百姓欢迎这种敢担当、有作为的好干部。

穿得最土

——邵东县原县委书记刘中心纪事

2020-07-14湖南日报

1973年,原邵东县委书记刘中心(左二)在火厂坪公社龙兴大队听石山造田情况介绍。(资料照片)唐大柏摄

湖南日报记者冒蕞朱文硕

一件补了又补的中山装,一条常年沾着泥水的土布裤子,一双旧胶鞋,这是他最常穿着在身的“行头”。

虽然已逝去17年,但他的事迹和精神,依旧被邵阳很多干部群众所传颂。

他叫刘中心,1965年至1975年先后担任邵东县委副书记、书记。

7月7日至8日,记者在邵东走访刘中心的同事和亲属,与他们一同追忆这位备受人民爱戴的老书记。

穿得比普通农民还土气

在唐贤甫的记忆中,刘中心没有穿过新衣服,所穿的一直是那身旧衣物,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要向高标准看齐”。

时任县委办干部的唐贤甫,当年经常跟刘中心一同下基层、走公社。他告诉记者,在公社食堂吃饭时,刘中心从不找人招待。“基本上也没人会主动招呼他,因为他穿得差,下去工作经常被当成普通农民。”

曾赴邵东采访的著名摄影家、湖南日报记者唐大柏称他为“穿得最土的县委书记”。1973年,唐大柏前往邵东火厂坪公社采访“农业学大寨”时,在田野里遇到了在公社现场指挥改造乱石山的刘中心。面对眼前这位留着很深的头发和胡子,穿着一身破旧衣服,肩上挂着一个黄色旧挎包,衣服和鞋子上还有很多黄泥浆,看得出刚从工地下来的县委书记,唐大柏赶紧用相机定格了他当时的身影。

“在我的镜头中,他打扮得比当地普通农民还土气。”唐大柏在回忆当年采访的博文中这样写道。

熟悉刘中心的同事都知道,他是个典型的邵阳汉子,喜欢喝酒,也能喝酒。但他工作中却滴酒不沾,也不接受任何吃请。这个原则,他直到1978年升任邵阳地委书记以后,也未曾改变。

一次,刘中心连续在几个县区调研了一个星期,各地都在吃工作餐时把酒准备好了,但他硬是不许上酒,更没喝一滴酒。回到家后,酒瘾难耐的刘中心拿出自己“珍藏”的家乡米酒,邀来秘书和司机一起过过瘾。

原邵阳地委机关司机王许华至今仍记得那顿酒,喝的是廉价米酒,吃的是嚼不烂的卤豆干,让他不禁为这位地委书记感到心酸。

不少人曾问刘中心:当个书记这么辛苦,下级请喝点酒又有什么问题刘中心的回答是:“爱好是爱好,原则是原则,分不清就不要当干部。”

被群众错当成“田把式”

上世纪70年代,邵东主要经济工作以农业为主。

当时,刘中心一个星期有四五天都往田间地头跑。邵东县文史办副主任申喜平告诉记者,当时的县委大院里流传着一句话:“办公室里找不到刘书记的人,哪里有中心工作他就在哪里。”

一次,在九龙岭公社的稻田边,看到社员们浸种育秧的方法不对,刘中心挽起裤腿就下到田里,手把手地教了起来。

有社员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农民“扮相”的人问:“你哪个公社的,何噶古噶(为什么这么)里手咯”

得知这位“田把式”居然是县委书记,社员们又是惊讶又是欣喜,纷纷围上来请教农业技术,“专家书记”的外号不胫而走。

当时,我国南方正在推广双季稻,然而由于种双季稻比种单季稻需要多付出近一倍的劳动,邵东不少群众不愿意改种,还发生了偷偷将双季稻种子换成单季稻种子的情况。

为了说服群众种双季稻,刘中心几乎跑遍了所有乡镇。一次,他带领工作人员一路步行一路查访,走到黑田铺公社,正巧碰上一起偷换种子的事件,公社主任要把种子换回去,群众不肯,双方僵持不下。刘中心见状,赶紧从人群中挤了进去,大声说:“大家听我讲一句!”

接着,刘中心笑眯眯地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种双季稻付出劳动多,但收获更多,一亩能增产几百斤……直白朴实的一番话,把大家都说服了。

“他是‘专家书记’刘中心,肯定不得哄人的。”人群中有眼尖的,认出了人是县委书记,大家就更信服了。

在刘中心和各级干部苦口婆心的宣传、劝说下,越来越多的群众改种了双季稻,全县粮食连年增产。像这般带头实干、攻坚克难,是刘中心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他在地委书记任上,提出“把荒山变为银行,把大地变为粮仓,从地下挖出宝藏,叫江河发出电光,加快步伐建设邵阳”,带领干部群众披肝沥胆艰苦奋斗,使随后几年成为邵阳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

一辈子存款付不起丧葬费

穿得最土,也是因为刘中心很“小气”。

“在邵东县工作时,我家经常入不敷出,需要借钱来维持,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是刘中心的妻子汤国英追忆丈夫时,写下的文字。

汤国英的描述中,丈夫“小气”到剩菜剩饭都舍不得倒掉,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

这让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拮据,但刘中心仍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不能利用职权谋私利,不能收受任何人的钱物。”

令人唏嘘的是,1998年9月,刘中心去世后,殡仪馆各种费用加起来需要付7000多元,而妻子汤国英取出全部存款才不到6000元钱。这件事让许多邵阳市委的干部和老同志感动不已,大家自发凑钱补上了刘中心的丧葬费。

“真正的典型经得起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检验。”邵东县委书记黎仁寅说,刘中心书记是“三严三实”的好教材、好范本,他一心为民、带头实干、严于律己的精神,是一笔值得永世传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穿得最土”

是一种价值掂量

冒蕞

刘中心常挂在嘴上的那句“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要向高标准看齐”,被他用实际行动坚守了一生。

生活上,一身最土的装束,一杯廉价的米酒,他不觉得苦,反而分外满足。工作上,他总是冲到一线实干,总是站在老百姓身边,孜孜不倦地追着中心工作跑。甘守清贫,他也不以权谋私,始终是廉洁自律的楷模。再苦再难,他也心系人民,让一方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份坚守,源自刘中心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在他内心的天平上,个人的得失轻若无物,群众的忧乐重如泰山。

经济在发展,生活条件在改善,那一份“穿得最土”的清贫已然远去,然而“穿得最土”背后那种艰苦奋斗、实干为民的精神,那种把群众的福祉、把工作的成效、把党员干部应该恪守的原则看得比个人得失重上百倍的价值掂量,却应被永久地坚守和传承下去。党在任何时期都需要这种与群众心连心的质朴型干部!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重大新消息!养狗或将面临高额税费,每年高达1.5万!养狗人征收...2、有专家提出征收养狗税和污染费,这可太有必要了。先说说这养狗税每年 10000 元、污染费每年5000 元的标准,虽然看起来高,但作用巨大。可能有人会反对,说这是 “抢钱”,但其实不然。高额税费就像一把高悬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能让养狗人时刻警醒。你想啊,要是因为没管好狗,一年 1.5 万就没了,谁...https://m.163.com/dy/article/JG826TDQ0556AB0Q.html
2.6d8e9fe93ee5534a892c1549f02e34e4(1)6.1 恐惧是实现梦想最大敌人 ... 64 6.2 家产只剩 2个登山包 ... 65 6.3 越玩越有钱 几乎免费的欧洲行 ... 67 6.4 精打细算 快 乐去旅行 ...https://www.360doc.cn/article/16303363_1068433531.html
3.金毛犬价格多少钱养一条金毛犬大概的费用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买金毛犬费用: 想要知道金毛犬一个月养下来要花多少钱,那么你首先要有一只金毛犬,一般来说一只金毛犬的价格在1000~2000左右,这是普通金毛犬的价格。 其它费用: ①疫苗 三联疫苗一般都是60元左右一针,幼犬首次免疫得打3针,3×60=180元 狂犬疫苗,大概60、70元一针 所以一年下来,给金毛...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145130753?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4.学习资料58.对核袭击的最好防护措施是(A) A.进入人防工程 B.躲避在房间里 C.跑到户外隐蔽起来 59.核电站使用的燃料是(B) A.天然气 B.铀(或钚) C.优质煤 D.氢 60.人员中毒后,对鼻孔和眼睛消毒,可用大量清水或用下列哪种20%的水冲洗15分钟左右。(B) ...http://zsjs.123js.cn/Computer2_Redis/StudyData.aspx?DSID=10772
5.赴日工作之外柔内刚地去面试接着清楚响亮地报出学校和姓名,并加上一句“よろ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す(请多关照)”,略微一鞠躬,得到允许后,回答“失礼いたします(有礼了)”,方可坐下。注意保持挺胸抬头,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一即可,手提包放在地上或旁边的空椅子上,小心别把椅子拨得咕噜噜转。向面试官分发自己的资料时务必双手奉上。http://www.japan-job.com/news.php?module=Details&id=10083
6.登泰山而小天下目测一个大筐子里得有几千只打火机~ 刚过了检票口 算是踏进了山门 小伙伴说 要补充一下能量~~ 你是来搞笑的嘛~ 我们还一个台阶没爬呢 看看时间10:20 好吧 补充一下能量 垫个底 顺便减轻包包的重量?♂? 自带的蜜枣粽子和鸡蛋 每人一个俄~ ...https://www.meipian.cn/24easdmv
1.如何养好一只狗狗?要花多少钱?狗狗都是很忠诚的存在,作为人类的精神支柱在广泛饲养着,那今天就来说一下如何养一只狗狗,如何养好! 一、狗狗需要用上的东西(选择性购买) 1.狗窝(价格0-300) 狗狗居住的环境要保持干爽,狗窝狗笼可以选择性购买,需要有安置狗狗的地方。 2.狗碗(价格10-60) ...https://m.yanggouren.com/baike/GegOxVkylx.html
2.养60只肉狗一年多少利润养肉狗的利润与成本养300只土狗利润多少...养50只土狗的成本和利润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首先,需要计算养狗的日常开支,包括、狗窝、疫苗、医疗费用等。 养殖50只土狗一年可以赚40000元以上,而需要的成本在10000元左右。土狗的生长周期在160-180天之间,根据饲料和防疫的成本一只需要的成本要230元,50只的成本需要11500元。去掉成本一年养50只土狗净利润也是...https://www.seohspm.com/ke-pu-dong-tai/314380.html
3.关于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通用8篇)这些人员本身因为下岗、分流而存有不满情绪,对定时的查环查孕等计生工作就更加不理睬、不配合,加上企业改组改制后,原来的计生机构撤的撤、并的并,计生工作人员有的下岗,有的担任它职。企业只讲经济效益,忽视本单位的计生工作,使得不少单位的计生工作根本无人过问,不少单位的宿舍区成了计生死角。https://www.360wenmi.com/f/filecrkbyj44.html
4.养一只金毛犬,一个月要花多少钱?金毛犬是一只特别温顺,乖巧的狗狗,所以深受不少人的喜爱,但是养一只金毛犬 一个月要花多少钱呢?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买金毛犬费用: 想要知道金毛犬一个月养下来要花多少钱,那么你首先要有一只金毛犬,一般来说一只金毛犬的价格在800~2000左右,这是普通金毛犬的价格。 https://www.douban.com/note/807590486/
5.邮寄一只狗狗要多少钱狗狗托运多少钱一、宠物托运费用 宠物狗目前托运有火车和飞机两种途径,具体价格可以向航空公司或火车站专门负责动物托运的部门咨询。可以通过114或站前咨询台转线查到托运的相关信息。也有一些城市的宠物医院会提供相关的帮助。如收取一定的中介费,他们会帮你***好托运前的检疫及托运手续。 http://m.boqii.com/article/110355.html
6.元宵节经典灯谜(必备15篇)56、远看像只猫,近看是只鸟。晚上捉田鼠,天亮睡大觉。(打一动物名)猫头鹰 57、明又明,亮又亮,一团火球挂天上,冬天呆的时间短,夏天呆的时间长。(打一自然现象)【谜底】太阳 58、元宵(字谜)。歹 59、开创爬山最高纪录(打一成语)谜底:登峰造极 https://www.yjbys.com/xuexi/dengmi/4345347.html
7.关于土狗的饲养费用是多少?,我给出的答案如下1. 狗粮费用:土狗的食量相对较大,每天平均吃400-500克的狗粮,根据不同品牌和质量的狗粮定价区间在5-20元不等,每月的狗粮费用大约在150-600元之间。2. 疫苗和体检费用:狗的预防疾病很重要,因此每年需要定期接种疫苗和进行体检。大约每年需要花费200-300元的费用。https://www.chongwugo.cn/answer/5859.html
8.宠物店的创业计划书(通用11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中国城乡居民养的猫、狗等宠物数量剧增。 宠物医院、宠物商店和宠物美容院等与宠物相关的各个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宠物经济产业链中的三大行业,即宠物服装、宠物玩具、宠物窝也成为了中国消费品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https://www.ruiwen.com/chuangyejihuashu/3067982.html
9.拍案惊奇!山东一男子白天救狗,晚上卖狗根据《聊城市养犬管理条例》, 被收容的犬只, 可在规定时间内开放领养, 超过一定期限无人领养的, 由犬只收容救助场所依法处理, 处理细则并未在条例中说明。 11月19日, 有网友发文称, 该阳性人员到访的流浪动物救助站 “实际上是一个繁殖场, 与流浪狗救助并无关系。” ...https://m.jfdaily.com/wx/detail.do?id=552295
10.劳动知识竞赛题优秀(5篇)确因特殊原因,经贷款公示制度管理机 构研究同意后,公示期限可以适当缩短,但最短公示期限不得少于()天。答案:b a.5 天、3 天 b.3 天、2 天 c.5 天、2 天 d.4 天、1 天 e.3 天、1 天 15、某法人客户信用等级评分为 74 分,按规定其信用等级应评定为那一等级。答案:c 级 级 c.a 级 d.a+...https://fanwen.chazidian.com/fanwen221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