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手术,多次转院,患者和家属来回折腾,就医负担增加。专业人士认为,需要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缓解医院床位紧张,还应探索按疾病种类付费与按治疗项目付费相结合的医保支付模式,让患者在接受长期康复治疗期间获得医保的有效支持。
“终于回家了,这一个月真是历经波折。”近日,重庆的廖女士在经历了住院与转院的曲折过程后,不禁如此感叹。年过七旬的廖女士不久前在当地某三甲医院完成了膝关节置换手术。然而,术后第3天,医院便以“达到出院条件”“排队入院的人还有很多”等理由通知其办理出院手续。
记者采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到,类似廖女士的遭遇并不少见。一些医院限制患者住院天数,导致患者在不同医院间来回折腾。医院为何不想让患者多住院,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一个月辗转3家医院住院
今年9月初,张天的父亲因股骨头坏死,急需进行置换手术。在将近一周的等待后,其父亲在重庆一家知名三甲医院住上了院,并顺利完成手术。
考虑到父亲已是耄耋之年,而且有其他慢性病,张天希望父亲能在医院安心康复治疗。然而,术后一周,医院通知他们尽快出院,原因是“经过综合研判,手术很成功,病人恢复得也不错,达到了出院条件,还有许多患者在排队等待床位”。
张天认为,此时出院无疑会增加许多未知风险,但无奈只能按院方要求出院,并四处寻找能接收父亲康复治疗的医院。
“每次更换医院,都要重新适应新的医疗环境、医护人员,这对刚刚经历手术,急需稳定环境恢复身体的病人来说,无疑是一项额外负担。”陈先生直言,在转院过程中,母亲多次陷入恐慌,以为身体状况出现了大问题,情绪极为低落。
记者采访了解到,类似情况并不少见。多名患者及其家属表示,多次转院、家人奔波劳累、病人身心俱疲,转院后可能还要重新做检查,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负担。
医院存在控制成本的考量
“之所以这样做,首先,经过综合研判,确认患者已安全度过急性期,适合转入康复阶段;其次,当前医疗资源紧张,尤其是知名三甲医院床位供不应求,为确保急危重症患者能及时获得救治,只能选择让病人出院。”该负责人还提到,也有很多医院存在控制成本的考量。
还有业界人士透露,管理部门要求医院“平均住院日”逐步降低的考核导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长期住院患者多,医院可能达不到考核要求。
需医院、医保等多方共同应对
单次住院天数受限,患者转院过程折腾,医疗负担也会加重。采访中,多名受访医疗工作者、医保部门负责人表示,单次住院天数限制问题复杂,需要医院、医保等多方共同应对。
针对医院床位紧张问题,多位医院管理人员认为,需要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具体而言,三甲医院专注于急危重症救治,二级及以下医院则强化康复和长期护理功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科学城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李明臣看来,可以构建“专科联盟”,二级及以下医院能与三甲医院及专科医院形成紧密合作,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重庆某区人民医院医保科负责人建议,医保部门应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措施,探索按疾病种类付费与按治疗项目付费相结合的医保支付模式,确保患者在接受长期康复治疗期间获得医保的有效支持。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以准确且全面地落实,避免将医院创收或成本控制目标直接转嫁给医生。
受访医务工作者还建议,上级部门在考核医院时,不应过度强调“平均住院日”单一指标,应建立包含医疗质量、患者安全、服务效率、患者满意度等多个维度的考核体系。同时,考核标准应根据医疗技术发展、患者需求变化,以及医院管理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