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进行再培训。v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v【A】符合“B”,并v持续改进服务流程有成效。支撑材料参考目录v医院多部门质量安全管理协调制度v门诊与临床科室之间的协调制度v急诊科便民服务措施v患者入院出院转科转院管理制度v空床或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理制度与流程v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v急诊科病人交接记录单患者入院出院制度v1.医院有各种各类疾病收入住院治疗的标准、制度或程序。由本院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通过病情诊断来决定住院。v2.医师在实践中还要依据医院现有医疗资源(人力、技术、设备等)能够承受的程度来决定,是否可收入住院,还是应及时转往上级医院诊疗。v3.每一个病人
3、从门诊、急诊收入院时均有完整的记录,都应包含有明确的住院日、入院时的病人身体状态,精神状况的评价,向病人进行说明,取得理解与同意。患者入院出院制度v4.医院有急危重症及预约手术的患者优先收住的具体规定及办法,各病区可保持张急诊床位。v5.对于需收住重症监护病房等特殊治疗的,应明确地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收住的理由、预期效果及费用,取得理解与同意,运送途中要保障患者安全。v6.危重症患者转院前应明确地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转院的理由、可能的后果、途中可能的意外,取得理解与同意,有转院记录,并与上级医院取得联系,必要时可派医务人员护送。患者入院出院制度v7.患者出院应由本科的主治医师或上级医师查房决定,需
4、获得科室负责人的同意,并提前一天通知办理出院手续。病房护理人员应依结帐单发出院证明、出院小结等文件,并清点收回病员住院期间所用医院的物品。v8.医师、护士有责任根据病情为出院病人给予必要的服药指导、营养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生活或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等信息服务。v9.每一位出院病人都有出院小结的副本,主要内容有入院时情况、诊断名称、治疗方法、效果、出院带药、出院的注意事项以及康复指导等。患者入院出院制度v10.逐步做到由负责治疗病人的医师或上级医师进行首次出院随访,通过病历记录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介绍诊疗情况,以保持服务连贯性。v11.病情不宜出院而病员或家属要求自动出院者,医师应加以劝阻,充分说明可
9、监控。根据病人病情、治疗需求及科室特点,在强调专科专病专治及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医疗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及时为危急和急需住院患者解决入院、诊疗问题。临床各科室遵照执行并严格执行以下制度。空床或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理制空床或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理制度与流程度与流程v一、提前告知,妥善沟通,减少医患冲突v门急诊医生收入住院患者,专科科室无空床时,科室立即启动加床方案,对加床患者,及时与患者及家属妥善沟通,告知加床条件,采取自愿原则,取得患者及家属的谅解,严禁强制入院或不告知就收入院的情况发生。空床或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理制空床或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理制度与流程度与流程v二、合理加床v根据临床各加床科室医务人员
11、或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理制空床或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理制度与流程度与流程v四、保证好加床医护人员配备v各科室负责人应安排所加床位的主管医师及护士,及时安排接诊,处置。v五、加快周转v做好患者周转工作,及时进行床位调整。空床或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理制空床或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理制度与流程度与流程v六、严格规范诊疗行为v科室应严格执行医院核心制度,遵守三级医生负责制,执行好查对制度,有特殊情况应立即进行医疗安全预警上报,杜绝医疗差错及事故的发生。v七、医疗设施有限的处理v患者行辅助检查时,由于我院医疗施设有限无法满足诊疗需要的,应及时告知患者和家属,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情况下遵循自愿原则,在可能的情况下积
12、极帮助联系外院检查或提供转院服务。空床或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置流空床或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置流程程v1、科室没有空床的处置流程v危急或急需住院患者门急诊v以下由门急诊医师协调v联系科室科室无空床等待入院或联系加床v以下由医院协调(遵循自愿原则)v等待入院联系加床邻近专业科室收住提供转院服务空床或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置流空床或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置流程程v2、医疗设施有限的处置流程v门急诊患者门急诊住院患者临床科室v以下由当事科室医师协调v履行告知义务建议外院检查或转诊v以下由医院协调(遵循自愿原则)v联系外院检查或提供转院服务。医院多部门质量安全管理协调制医院多部门质量安全管理协调制度度v为了保障医疗
13、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医院设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由院长负责,成员医务科、护理部及主要临床、医技科室主任组成。本着加强各部门间在部署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时的统筹运作和协调联动,医院制定了此协调制度,具体内容如下:v1.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在院长领导下、由医务科统一协调负责全院医疗质量的监督控制和管理工作。医院多部门质量安全管理协调制医院多部门质量安全管理协调制度度v2.医务科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对全院医疗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尤其是对病历书写规范性及时性、合理检查、合理诊断、合理用药以及临床用血、知情告知、处方规范等重点环节加大质量管理,对质量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认真研究及时反馈,提出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