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能躺就行。”车子将老父亲载到楼下后,柯先生按要求付了500块钱。可他请求随车人员帮忙将老父亲抬到三楼,对方却蛮横拒绝。柯先生算了一下,从医院送到父亲的住处,路程不到10公里,要了500块钱。
“平均一公里近50块钱,还态度糟糕,太宰人了!”柯先生怀疑自己遇上了“地下120”。他建议,还是要建立一个正规的渠道,方便“出院回家难”的市民。
“地下120”在医院发名片
与护工形成“灰色链条”
柯先生遭遇的“地下120”,不仅存在于上述医院。昨日,记者在我市另一家三甲医院也找到一张“地下120”联系名片。
名片上,记者看到正面印有一部车子,和正规120急救车几乎一样。名片自称,负责省内外病人的接送,24小时服务。名片背面还称,车内配有担架、输液架、氧气瓶、吸痰器,内外科急救药品。此外,还可根据患者需要,派护士随车出诊。
记者还了解到,这些“地下120”经常到医院出院大楼发名片,跟医院护工大多熟络。护工向出院病人推荐这些“地下120”,从“地下120”取回扣,形成一个“灰色链条”。
出院需专业车辆护送
“市场化”或可解决难题
一方面,是120急救车辆资源的不足,一方面,又是重症病人“出院回家难”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在这种尴尬局面下,催生出了畸形“地下120”。针对破解重症病人“出院回家难”,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陈育斌向记者表达了自己观点。
陈育斌说,解决重症病人“出院回家难”,有两渠道。一是由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增加120急救车辆,在满足把危急病人送进医院的前提下,还有充足的车辆服务于市民的“出院难”。
另一渠道,陈育斌说,即“市场化”,由民间力量成立类似120的企业,专门服务于病人“出院”。不过,市场化也不能乱了,需要卫生部门、物价等部门的监管。换句话说,车上需要什么设备,护工人员需要什么资格,卫生等部门要负责审核和监管;出车怎么收费,需要担架或者护工帮忙抬,又是多少钱,这些明细,都要物价部门定价。
“有需求,相信市场化并不是一件难事。”陈育斌还表示,在2014年的全市“两会”上,他将把本报报道的这个市民“出院难”问题,当成一个议题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