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一次性鞋套,输入密码解锁进门,拿出其中一个卧室门前门垫下的钥匙,开门进入卧室……做好这一系列工作之后,小七终于看到房间里从床底试探性伸出头的小猫——那正是他要服务的对象。
紧接着,小七开始准备猫粮、铲猫砂、拿出逗猫棒陪小猫玩,整套流程大概20分钟。最后和猫主人反馈情况,他结束了这一次上门喂猫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宠物经济的快速发展,上门喂猫等新兴服务应运而生。一大批像小七一样的年轻人,以兼职的形式提供上门喂养、清理粪便、陪伴玩耍的整套服务。
宠物经济蓬勃发展上门喂猫服务兴起
事实上,上门喂猫服务正在成为众多猫咪主人的选择。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刘原(化名)提起上门喂猫服务赞不绝口。领养到宠物猫后的第一个国庆假期,他原本打算送猫去寄养,结果发现猫咪接种疫苗的三联单子找不到了,而寄养需要提供这些证明。无奈之下,他了解到上门喂猫服务手续相对简单,只需要提供家庭住址,网上签约下单就可以,于是果断选择了上门喂猫服务。
第一次接受上门喂猫服务的体验就让他非常满意,他选择的这位上门喂猫服务者是朋友介绍的,本身就很喜欢宠物,在喂养过后,还会多陪宠物玩耍一会儿。
在上门喂猫服务越来越受欢迎后,很多养猫人士也开始为他人提供上门喂猫服务。
服务流程大同小异门槛较低缺乏标准
曾在北京工作的月月,已经兼职提供上门喂猫服务两年多——她自己养了4只猫,是朋友圈里公认的养猫“小百科”。“据我了解,目前提供上门喂猫服务的人员,基本全是兼职。”月月坦言,上门喂猫这个行业还有许多需要规范的地方,而服务者素质参差不齐正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她说,曾遇到过一位很不专业的上门喂猫人员,当时她刚好要出门,和那位上门喂猫的人打了个照面,发现对方是位50多岁的男士,抱猫的手法很不专业,一看就没怎么养过猫。进门后仅10分钟,就敷衍地完成了喂猫工作,完全没有陪猫玩和照顾猫的情绪,“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李沐(化名)是北京市昌平区一家宠物医院的医生,在工作之余也会为一些顾客提供上门喂猫服务。他告诉记者,他的一些宠物医生朋友,私下都会提供上门喂猫服务。
“现在有不少人打着宠物医院或者机构的名义提供上门喂猫服务,但其实都跟我们一样,就是接‘私活’。据我所知,正规宠物医院并不会单独为顾客提供上门喂猫服务。”李沐说,因为上门喂猫不需要特殊资质,也没有什么入行门槛,所以目前处于鱼龙混杂的状态,“有真心爱猫、懂猫的,也有只是为了挣点钱的”,甚至是抱有不良目的的。
法律风险不容忽视服务规范有待完善
那么,上门喂猫人员进入私人领域是否安全?
“上门喂猫服务涉及宠物安全、私人财产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在谢鸿飞看来,上门喂猫服务是一方根据自身需求委托他人提供上门喂养等专业服务,双方形成服务合同法律关系。这一合同的性质应界定为承揽合同,适用民法典有关承揽合同的规定。
朱晓娟同样认为,委托陌生人进入家门提供喂猫服务,对委托人的财产有毁损的风险,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财物或人身损失。从保护各自权益的角度出发,应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违反义务应承担的责任。如发生财物损毁、宠物伤人、货款争议,应依合同的约定承担责任,但在财物毁损、宠物伤人的情况下,存在侵权与违约的竞合,由当事人选择一种有利于自身权益得到最大化保障的方式。
朱晓娟建议,首先,从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开始,强化行业自律,完善信用监管机制,让本行业的服务有据可依;其次,制定喂猫服务合同的示范文本,事先明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责任承担与救济机制等内容;最后,在委托喂猫服务人提供服务时,委托人也应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认真考察对方的品行。(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