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高补贴和烧钱大战之后,外卖平台逐渐从规模快速扩张期转入资源掌控期,平台间开始争抢地盘,不规范竞争行为也集中出现。近期,一些中小餐饮企业负责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反映,部分外卖平台利用强行下架、提高佣金费率、缩小配送范围等手段要求商户签订“独家协议”,导致不少中小餐饮企业外卖订单锐减,经营状况堪忧。
媒体报道的案例显示,浙江绍兴的一家餐饮店,由于加盟了另一家外卖平台,早先加盟的平台上店铺被强制下线,通过交涉后虽然重新上线,但配送范围缩小到几十米,起送价格从之前的20元改成了500元。
类似这种惩罚性的操作,几乎彻底封堵了店家外卖的销售渠道,而且这也只是外卖平台激烈竞争下抢地盘的一个缩影。对很多主打外卖而非堂食的餐饮店来说,一旦拒绝妥协,打击是致命的。而签订“独家协议”的代价,是销售渠道的减少,以及随之而来的订单量、利润的下降。
但现实问题在于,餐饮企业“二选一”往往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如报道所述,和外卖平台签订“独家协议”,多是源于外卖平台的强制施压,且协议被附加了一些极不对等的权利和义务条款,比如餐饮店若不遵守协议,店铺就会被强制下线,或者得不到任何流量推荐。
单个餐饮企业和外卖平台之间,博弈力量本身就相对悬殊,后者掌握着流量和曝光度的资源分配权利,而且往往还手握商家的保证金,商家不听话就可以扣下。在强弱关系明显的竞争格局下,所谓“独家协议”自然难言公平对等,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颇为讽刺的是,在外卖平台起步的时期,为了争取更多的商家入驻,建立竞争优势,其线下地推的过程,可以说是对餐饮企业百般讨好,推出各种优惠补贴政策。现在外卖平台从资源扩张期转入资源掌控期,随着优势地位的确立,突然翻脸不认人,动用各种惩罚性措施来规制入驻的餐饮企业,如此变脸充分暴露了平台逐利的难看吃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