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建设,如何打造零碳园区?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1.01广东

一、背景

我国低碳化园区转型起步是于2007年,为零碳园区发展奠定基础。园区低碳化转型经历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园区、UNIDO绿色工业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绿色园区、碳排放评价试点产业园区等类型。截至2020年11月,国内已通过验收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48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44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71家。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打造100个城市园区试点。

二、供给与需求

为实现园区“碳中和”目标,在打造零碳园区中,应根本上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方面入手,叠加智慧能源管理与能源交易,构建零碳园区的指标体系。从供给侧看,零碳园区的零碳能源供给系统如同人体血液,通过零碳能源供应贯穿整个园区的开发运营;从需求侧看,绿色建筑是零碳园区的细胞,通过绿色建设实现在建设、运营过程中最低的能源消耗;零碳环境是零碳园区的骨骼,通过绿地的布局实现碳汇,同时通过电动化交通工具,将整个园区低碳化联通;零碳园区的大脑是智慧能源管理系统,通过智慧能源大脑的系统化、网络化、数据化管理,实现园区整体运营中的高效节能。从而形成能源供给、零碳建筑、零碳环境、智慧管理系统、能源交易体系的零碳园区指标体系。

三、政策梳理

四、实践案例

【案例1】华东某中外合资工业园区

该工业园区是全国开放程度高、发展质效好、创新活力强、营商环境优的区域之一,并且正在以低碳建设和绿色创新推动园区融合发展:

1.在能源利用方面: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使用,基本形成了“光伏-储能-充电桩-天然气分布式”区域能源互联网络;同时,对成员企业推进开展能源审计、重点用能单位节能考核、提升企业节能绿色意识,加强能源管理;“十三五”时期,园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呈稳步下降态势。

2.在绿色工业方面: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理念,设立了节能循环低碳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提高了企业开展节能技改、能源管理等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重复利用热能、污泥等副产品及厨余垃圾和废弃物,并生产沼气和生物质燃料,形成循环产业链。

3.在社区管理方面:倡导绿色生活,全域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

4.在绿色建筑方面:积极推广以节能环保、自然采光、雨水收集为特色的绿色建筑,获评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区。

5.在绿色交通方面:通过“以桩促车、以车引桩”,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在全域内使用清洁能源公交车、推广普及电动汽车、鼓励使用自行车。

6.在数字化管理方面:与数字化服务供应商开展合作,搭建开放的能源互联网共享服务中心,以设立基准、优化能源需求、减少排放和提高能效。

【案例2】华北某中外合资生态园

该园区是由中、德两国政府共同建设的首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合作项目。在学习借鉴国外低碳建设经验和创新绿色技术的同时,园区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

1.在顶层设计方面:建立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40项生态指标体系,并结合实践升级为全国首个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纳入了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国际合作生态园工作指南》。

2.在能源供给方面: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实施泛能网技术;打造“智能绿塔”模式,采用新型太阳能光伏板获取和储存能量以提供用电支持。

3.在绿色建筑方面:引进德国DGNB可持续评价标准体系,大力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和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50%以上。

4.在数字化管理方面:结合大数据、AI、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包含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智慧双碳算法模型库及大数据分析的双碳数据体系,实现数据管理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

【案例3】华南某信息产业园

1.在能源转型方面:园区加强建设能源管理平台及系统,确保用能单位及用能设备的能源消耗实现全部监测并有效识别节能空间,并搭建控制系统及时解决日常能源消耗的“跑冒滴漏”;同时,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作为先进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动蓬勃发展的产业活动主要载体,各类产业园区将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践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以上案例信息及全国信标委发布的“零碳智慧园区标准体系框架”,可以将案例中产业园区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具体实践做以下归纳和比较:

五、产业园区双碳转型发展的框架思路

六、标准采用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从1998年开始合作开发并制定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Protocol),成为世界范围广泛采用的基础标准。之后北美的气候登记处、ISO14064-1标准和英国政府颁布的自愿性报告指南都引用了这套体系。在2010年一次针对全球市值最大的2487家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调查中,有85%的企业直接或间接的采纳了该体系标准。

在核算园区或者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减碳量指标时候,我们经常使用到一个专业术语,碳足迹(CarbonFootprint),维基百科关于这个词的解释是:AcarbonfootprintisthetotalamountofCO2andothergreenhousegasesemittedoverthefulllifecycleofaproductorservice。它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在其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生产、交通、使用、报废)所引起的(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这个碳足迹的计算需要考虑三种类型的碳排,用三种范围来表示,具体来说就是:

【范围一】

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生产电力、热力或蒸汽;物理或化学工艺;运输原料、产品、废弃物和员工的交通工具;泄露、矿井通风排放甲烷、空调制冷剂排放等。

【范围二】

电力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各种设备或者运营消耗的外购电力所产生的排放。

【范围三】

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价值链中上下游各环节活动产生的排放。

七、碳认证

工业园区或者企业经营尽早考虑碳认证将带来以下5方面收益:

1、降低风险

2、奠定碳规划基础

碳认证将作为评估减量目标与重新设定减量目标的基础,协助公司降低能耗和碳税,节约成本。

3、对接碳金融

获得统一、客观、透明的碳认证,这是进行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的必要过程,未来可对接碳金融,获得经济收益,加速双碳转型。

4、接轨国际标准

满足ISO14064/14067、PAS2060/2050、GHGProtocol、IPCC等国际标准、规范,可顺应国际形势与环保要求,满足欧美客户的要求。

5、提升园区形象

顺应国际可持续发展,通过获得国际碳认证彰显零碳智慧园区形象,为行业提供楷模,极大提升产业园区公众形象。

八、碳认证案例

【案例1】某碳中和智慧园区

该园区是涉及制造、办公、居住的综合性园区,于2021年认证为可再生能源“碳中和”园区,其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了碳中和:

第一,能源转型。

第二,能效提升。

能源效率的提升来自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的使用——园区采用了地源热泵和水蓄冷联动的制冷制热系统。以水蓄冷空调系统为例,它能够在夜晚利用低谷电价蓄冷,在白天用电高峰时进行制冷,有效削减了电网高峰负荷,降低能源费用支出和空调设备投入。

第三,购买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证书。

园区对于当前措施和技术下无法避免及控制的碳排放,以购买CCER的方式进行抵消。

【案例2】某零碳产业园区

近日,该零碳产业园区正式建成投产,并制定发布了“国际零碳产业园标准”,对打造零碳产业园区提出了零碳能源、智能管理、产业循环与社会减碳四方面的要求。

园区内的首家工厂——动力电池制造基地,提供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以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并降低电力成本。同时,园区已规划实现包括绿色电力和绿色蒸汽在内的100%可再生能源供给,其中80%的能源直接来自于风电、光伏和储能;另外20%的能源将会通过“当电力生产过多时出售给电网,需要时再从电网把存储的绿色能源取回”的合作模式,这实际上也是利用电网进行储能。

同时,该园区搭建“能碳双控”管理平台,能够对园区内供能、生产、交通、建筑各个方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预警和总体优化,助力园区零碳建设。

未来,该园区计划布局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三大绿色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零碳新工业体系。

【案例3】某智能产业园

现代物流园区近年来逐渐成为产业园区的主流类型之一,2022年3月,该园区获得碳中和认证证书。该园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推动碳中和进程:

1)能源端

充分利用该地区充沛的日照资源,在园区仓储设施的屋顶上部署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及储能系统,覆盖了包括仓内照明、自动分拣、自动打包、自动拣货等各个场景下的用电需求,提升了绿色、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2)排放端

园区利用分布式空调精准满足局部供暖和制冷需求,以减少能源浪费及相应的碳排放量;投入大量新能源汽车及充电终端,提升运输设备的能效及电气化水平;推出智能化包装推荐系统及自动化包装技术,通过“量体裁衣”将平均每个包裹使用的材料减少20%以上;推广以热塑性树脂材料制作而成的、可循环使用数十次的快递箱,以减少资源浪费和废弃物产量。

3)金融端

九、负碳园区

第一,增强园区碳汇能力。园区在设计规划、建设发展时应注重提高绿化面积,利用草坪、林地等自然植物群落及湖泊、湿地等生态交错带的吸收、固定碳排放的能力,并借助严格的计量方法学将其量化,使园区在零碳排放的基础上实现负碳发展。

第二,积极推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捕集起来并加以利用或储存起来的技术无疑是园区实现零碳甚至负碳放的有效解决方案,这一部分将在下期进行详细介绍。

第三,鼓励研发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技术。它将生物质能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相结合,运用在生物能源、生物燃料、生物加工行业,产生的生物质能既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转化为液体燃料。英国德拉克斯电厂(DraxPower)从2018年开始了这一创新技术的试运行,成为世界首个负碳发电站。

第四,鼓励研发直接空气碳捕集(DAC)技术。它是通过吸附剂直接从空气中捕集CO2的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大气中的碳浓度。2022年,加拿大公司CarbonEngineering将开始在德克萨斯州建造世界上最大的DAC设施,每年能够捕获100万吨CO2。

第二,煤炭是导致碳排放居高不下的最大元凶。在直接排放的具体燃料品类中,煤及煤制品占据了86%的直接碳排放;其次是原油及油制品和天然气,分别占直接排放的8.3%和5.1%;由此可见逐渐以清洁、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是园区脱碳的重要路径之一。而在间接排放方面,煤及煤制品的上游生产运输过程占间接排放总量的51.7%;其次外购电力的上游生产传输过程排放占间接排放总量的49.3%。

第三,东部沿海、西北及东北地区碳排贡献显著。除了从能源品类的角度测算之外,报告还从空间地域的角度进行了梳理。不同地区的园区之间排放量差距明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西北(新疆)及东北地区,这与经济发展水平,园区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有关。其中,相当部分(48%)园区的间接排放占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这说明了外部能源输入在园区总体能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因此购买绿电(PPAs)等举措也是这些园区脱碳的手段之一。

十一、园区减碳

十二、绿色能源

(一)能源综合管理

园区应综合统筹规划,投资集中化能源系统,通过规模化提升效率,并充分调动能源回收的潜力,例如能源-水-污水集成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够串联起热电联产厂、污水处理厂和污泥处置厂三大园区内重要基础设施,不但能有效利用热电联产厂的余热,降低污泥处置厂的成本;还能利用从污水处理厂回收再利用中水,降低水资源消耗。对重点用能单位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考核及能效诊断,同时进行行业对标分析并识别节能空间,提升企业能源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进行“能碳双控”,以控制能源消耗并减少碳排放,这部分将会在后期推文中进行详细讨论。

(二)能源替代

园区应加快提高风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在能源使用中的比例,现阶段可以将其与常规能源融合发展,发挥多能互补和协同供应,实现能源间优化配置。未来在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利用潜力的基础之上,实现真正的能源替代和绿色供给。

(三)能源储备

(四)能源使用效率/节能

园区应加快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技术、节能设备的创新、改造和应用,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例如推动工业企业将燃煤锅炉改造为燃气锅炉、以垃圾焚烧炉替代燃煤锅炉、将抽凝/纯凝汽轮机升级为背压汽轮机等。通过加快技术设备的改造更新及一体化系统的建立,推动工业余热余压高效回收利用,例如加强工业企业烟气系统余热回收利用、矿热炉高温烟气净化回收利用、冶金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应用等。

十三、能源供给

通过能源供给转型实现源头零碳化发展

园区通过整合能源投资和能源技术,构建以光伏、风电、水电、地热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零碳能源系统,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布局,降低以火电为主的市电的使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园区能源供应的清洁度。结合园区用能特点,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气”,在物流交通环节推进“以电代油”,能够从源头显著减少碳排放。

通过储能体系实现多能融合互补

构建钒液流、锂电池、超级电容、铅碳蓄电池、氢储能等多种储能形式系统,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实现大规模深度脱碳。通过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区域电网调峰调频及建筑深度脱碳减排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氢能系统的热能浪费并进一步提高氢能系统的效率,实现“冷-热-电-气”多能融合互补,提升园区能源效率和低碳化水平。

十四、能源利用

通过交通工具电动化发展实现运气交通零碳化发展

园区内交通鼓励使用电动汽车、生物燃料和氢能汽车等零碳交通工具,包括无人驾驶汽车满足园区内企业员工的交通需求,投放电动观光车满足参观人群需求,园区清洁打扫也是通过电动打扫车来完成。鼓励企业使用电动车辆或氢能车辆,以及共享纯电力班车。通过合理规划、有序建设充电站、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做好充电设施预留接口与停车场区域总体布局,以电能代替化石燃料实现交通过程的零碳排放。

通过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提升园区基础实施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

零碳智慧园区更重视“新基建”等软环境,打造智慧消防、环境监测等数字设施,推动园区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布局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推进5G基站、物联网规模覆盖,提升园区基础实施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

十五、能源管理

数字技术应用赋能零碳园区管理构建园区智慧能源大脑,实现对园区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通过数字化实现碳生命周期全程智慧管理:在智慧园区系统中,将“双碳”作为一个关键模块纳入园区操作系统,构建智慧能源大脑,汇聚重点企业、楼宇、园区的监测、污染、交通等多方数据,实现对园区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

通过微店网系统实现能源综合管控

园区的电力使用负荷大、强度高,对电能的质量要求高,通过整合太阳能、风能等分布式能源,建立楼宇级的综合能源微电网是园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园区构建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使园区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既可以与外部电网运行,也可以独立运行。

通过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实现能源的协同利用

实现用户端冷、热、电三种能源形式综合高效供给。园区夜晚利用低谷电价,将冷量以低温冷水或热水的形式蓄存起来,而白天员工上班时正值用电高峰,水蓄能空调此时将所蓄冷量或热量释放,实现了“移峰填谷”,有效削减了电价高峰负荷并降低能源费用支出。

十六、能源交易

商业模式创新助力零碳园区推广

在碳交易体系下,企业园区由政府分配相应的碳排放权配额,园区通过能源转型升级而减少的碳排放量,或是因为零碳排或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信用额,可在市场上进行流转交易,即可视作园区的碳资产。对碳资产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管理,以及在碳市场上的交易与投资,可以为园区的零碳运营提供更多灵活便捷的选项。

构建碳检测与碳核算系统有效助力碳交易机制的建立

通过建立碳监测与碳核算系统,在园区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进行统计分析和监测预测,优化低碳资产组合,辅以购买碳信用、植树造林等碳抵消措施,助力园区零碳智慧转型。

打造碳交易平台降低企业用户用能成本

打造能源交易云平台,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电力批发、零售交易、绿证交易、碳排放交易等多种能源交易解决方案,以及用电咨询、移动运维、综合节能等专业化增值服务。帮助企业用户降低用能成本,提升绿色度,提高用能效率。

十七、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涉及到产品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设计、材料、工艺、包装和回收等),目前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循环利用是工业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因此园区应对企业做出相应指导或要求:

(一)材料

要求在选择原材料时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及能耗低、污染少的绿色低碳材料,且所用原材料应易于回收、再利用或降解,例如在建材行业推广低碳胶凝、节能门窗、环保涂料、全铝家具等绿色建材;同时大力发展生物基材料在石化、纺织、汽车生产等行业的应用5。

(二)工艺

鼓励企业对清洁工艺的研发、创新及应用,通过改变工艺流程、制造技术、或生产设备实现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兼顾降低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例如推广钢铁行业铁水一罐到底、近终形连铸直接轧制;石化化工行业原油直接生产化学品、先进煤气化;有色金属行业高电流效率低能耗铝电解等先进节能降碳工艺流程(《“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

(三)回收

资源回收利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力手段,具体举措包括建设大型一体化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等绿色分拣加工配送中心,建立废电池回收利用系统,以及推动工业固废在建筑材料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等(《“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

十八、绿色建筑

(一)建筑材料

正如前文所述,绿色建筑在材料端的具体举措也应包含两个方面:

1)使用新型、高性能低碳环保材料,例如高强度钢材、低碳混凝土等;

2)废弃物及建材循环利用,主要包括:

利用高炉矿渣作为水泥的混合材料,以节约天然砂石资源;

采用农作物秸秆、废弃木材等作为装饰材料;

将建筑垃圾回收并进行再加工,作为再生混凝土等循环利用。

(二)施工建造

园区应大力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建造方式及被动式、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大大减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在建造过程中,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能够减少80%的用水,70%的能源消耗及20%的建材使用;而在运营过程中更是比常规建筑节省50%的能源消耗(《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中建科技集团,2021)。

(三)节能设计

园区应利用热泵、冷蓄水、光储直柔等技术,建立以光伏、热泵、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依托的电、热、冷、气综合供能系统,以满足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用能需求,特别是居民建筑中采暖、生后热水及烹饪需求。

十九、产业交叉融合助力零碳园区建设

打造被动技术,通过特殊的采光、保温等设计,营造适宜的微气候,使建筑能够充分利用光照、人体、电器散热以及自然风等实现或接近实现恒温、恒湿、恒氧、隔离雾霾的舒适条件。

二十、绿色交通

园区应大力推广交通行业电气化,依托氢能、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技术的创新发展,实现园区内交通运输行业的无碳化,目前主要举措包括:

1)实现电动公交车对燃油公交车的全面替代,以电能替代化石燃料实现交通过程零碳排放;

2)通过合理规划、有序建设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推广电动汽车租赁服务;

3)投放共享自行车,鼓励居民使用自行车、公共交通工具等零碳排放出行方式;

4)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快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以提升通行效率。

二十一、绿色生活

园区应倡导居民绿色生活,特别是针对产城融合型园区。绿色生活的减碳举措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引导居民节约生活用电,包括空调、冰箱、电灯、电视、电脑、洗衣机、微波炉等设备的使用;

2)引导居民节约生活用水,包括洗衣、做饭、洗车、洒扫、沐浴等方面;

3)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引导减少一次性产品、塑料袋的使用,针对厨余垃圾可作为生物质燃料循环利用(《零碳智慧园区2022白皮书》,全国信标委)。

二十二、绿色碳汇

(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CCUS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从生产过程中捕集起来应用于工业制造或在可行的地点进行封存。对于园区来所,由于新能源的不稳定、不连续性和生产工艺的局限性,很难实现完全零碳排放,而CCUS技术是一项理想的碳移除手段,捕集到的二氧化碳还能用于提高采油率、制造燃料及饮料和水泥行业的原材料等用途。CCUS技术目前仍处于研发或试点阶段,园区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对CCUS技术的推广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

CCUS技术原理示意图

(二)植物碳汇

园区自身的地貌形态和原生植被不同,植物碳汇能力表现也不同:

一般园区可以通过加强屋顶、墙体、道路等公共空间的绿化,建设小型公园、小微绿地及林荫停车场等;

大型园区可以植树造林、建设绿色廊道、植物园等生态景观;

部分园区可以依托河流、湖泊、湿地等结合植物群落共同增强碳汇能力。

二十三、碳金融引入

中国在2016年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对绿色金融的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提供的金融服务”,由此对绿色金融的目的、项目类别、活动范围等做了明确的界定。

二十四、碳金融有哪些

2022年04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表《碳金融产品》行业准则,详细界定了碳金融产品的类型及其定义,主要包括:

二十五、碳金融市场融资工具

碳债券:

发行人为筹集低碳项目资金向投资者发行并承诺按时还本付息,同时将低碳项目产生的碳信用收入与债券利率水平挂钩的有价证券,是一种重要的碳融资工具。

碳资产抵质押融资:

碳资产的持有者(即借方)将其拥有的碳资产作为质物/抵押物,向资金提供方(即贷方)进行抵质押以获得贷款,到期再通过还本付息解押的融资合约。

碳资产回购:

碳资产的持有者(即借方)向资金提供机构(即贷方)出售碳资产,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照约定价格购回所售碳资产以获得短期资金融通的合约。

碳资产托管:

碳资产管理机构(托管人)与碳资产持有主体(委托人)约定相应碳资产委托管理、收益分成等权利义务的合约。

二十六、碳金融市场交易工具

碳远期:

交易双方约定未来某一时刻以确定的价格买入或者卖出相应的以碳配额或碳信用为标的的远期合约。碳远期的意义在于保值,帮助碳排放权买卖双方提前锁定碳收益或碳成本。

碳期货:

碳期权:

碳掉期:

交易双方以碳资产为标的,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交换现金流或现金流与碳资产的合约。

碳借贷:

交易双方达成一致协议,其中一方(贷方)同意向另一方(借方)借出碳资产,借方可以担保品附加借贷费作为交换。

二十七、碳金融市场支持工具

碳指数:

反映整体碳市场或某类碳资产的价格变动及走势而编制的统计数据。碳指数既是碳市场重要的观察指标,也是开发指数型碳排放权交易产品的基础。

碳保险:

为降低碳资产开发或交易过程中的违约风险而开发的保险产品。目前主要包括碳交付保险、碳信用价格保险、碳资产融资担保等。

碳基金:

依法可投资碳资产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既可以投资于CCER项目开发,也可以参与碳配额与项目减排量的二级市场。

二十八、如何应用碳金融

建议产业园区尽早制定碳目标和碳金融的协同机制,聚势谋远,布局以下四个方面的战略举措:

1.研究制定碳金融产业链招商政策。

园区管委会可考虑下设碳交易管理中心,聚集碳金融产业链,构建碳金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议研究制定碳金融产业链产业规划,研究主体包括碳质押贷款、碳债券、碳基金、碳资管、碳保理等金融主体,绿色认证、环境咨询、资产评估、碳排放核算、数据服务等绿色中介服务机构,还包括气候投融资、低碳技术方案、法律服务、双碳转型咨询等场参与方。

2.谋划碳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发展的路线图。

建设碳金融评价体系,发展企业双碳转型融资对接服务平台,上线绿色金融服务板块,实现集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绿色认证于一体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功能。未来,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与气候投融资机构等进驻碳金融服务平台,在健全政策框架和风险防控机制的基础上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广碳普惠的生活方式,形成产业园区“碳中和”名片。

3.建设数字化碳资产管理服务平台。

企业的碳资产随着技术的投入不断变化,建立数字化的碳资产管理服务平台,动态的核查盘点企业的碳资产数据,并快速的对企业脱碳路径进行跟踪分析,报告实施成效并诊断提供减碳重点环节。开发碳资产管理AI工具,对企业碳资产进行资管策略建议,并通过园区碳金融一站式服务平台对接服务。

4.引入专业机构为重点企业赋能。

二十九、零碳园区案例

(一)碳密集型园区

德国柏林欧瑞府能源科技园

柏林欧瑞府能源科技园作为欧洲首个零碳智慧园区,通过能源转型实现了从百年前的煤气厂向零碳园区的转变,在2014年完成了德国联邦政府制定的205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二氧化碳减排80%)。

一是扩大园区绿能生产消费。推动在园区内安装光伏板、风机,产生清洁电力,再改造成集分布式供能、本地用能、能源存储于一体的智能电网系统,实现最大比例使用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二是外购清洁电力和热力。通过外购农业沼气实现每年发电量2兆瓦时,可满足1300户家庭用电需求,发电余热则用于园区供暖。

三是加强储能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回收退役电池组成电池存储设备,形成高达1.9兆瓦时的电池储能系统。四是打造零碳交通体系。建设1座德国最大的新能源电动车充电站,通过在充电站顶棚安装光伏板,为园区170余个电动车充电桩提供能源,园区交通运输工具采用电动汽车、共享单车,实现零碳交通。

五是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园区内所有新建建筑均为绿色节能建筑,并获得绿色建筑LEED白金认证,所有建筑物都可通过智能电表连接到电网,办公照明系统通过日光传感器进行自动控制。

六是采用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利用小型热电联供能源中心完成园区内供暖、制冷和供电,建设能源消耗管理平台,实现能源管理过程可视化。

七是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创新利用藻类生物反应器,助力智能园区环境转变,建筑外壁悬挂大片的藻类生物反应器,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可生产藻类200千克、吸收400千克二氧化碳。

(二)新经济型园区

广东状元谷电子商务产业园

2017年,广东省确立广东状元谷电子商务产业园作为首批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园区类型为电子商务物流园区,2021年5月园区通过审核验收。截至项目验收时,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达63.34%,每年节能收益约400万元,实现减排70.82%。

一是实施建筑绿色低碳改造。首次在我国亚热带地区大型仓储建筑中运用蒸发冷却降温设施。对建筑进行局部绿色低碳改造,办公楼层采用玻璃幕墙,充分利用自然光,仓库库房采用水帘蒸发冷却新风设备和风压降温循环系统,建筑降温节能率达80%,实现夏天不开空调就能达到适宜仓储温度。

二是安装光伏太阳能发电系统。状元谷园区内屋顶全部安装光伏电板,园区照明均使用无极灯、LED灯等节能灯,并配有自动感应节能控制系统。

三是建设园区能耗云平台。实现能源的智慧监测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园区运营效率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四是良性水循环系统。建设无负压节能集中供水系统、水循环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

五是推广清洁能源设备。园区内采用清洁能源电力叉车、清洁能源电力炉灶、能源充电桩,鼓励员工低碳出行。

六是开展生态增汇。实现“空闲位置皆有绿”,提升园区绿化率和绿化水平,增加园区绿化碳汇。

(三)多绿能型园区

内蒙古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位于蒙苏经济开发区江苏产业园,以装备制造、新兴产业为主导,重点打造矿用装备、天然气及化工设备、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链条。园区是西部首家两省(内蒙古和江苏)合作共建园区,一方面承接江苏等发达地区先进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依托丰富的资源禀赋和优越的交通区位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一是推广绿色能源体系。基于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智能电网系统,构建以“风光氢储车”为核心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实现高比例、低成本、充足的可再生能源生产与使用。

二是实现100%的零碳能源供给。园区中80%的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和储能,另外20%的能源基于智能物联网的优化,通过“在电力生产过多时出售给电网,需要时从电网取回”的合作模式。

三是发展绿电制氢产业。应用于绿氢制钢、绿氢煤化工、生物合成等下游产业,减少鄂尔多斯化工行业的煤炭消耗量。

四是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引入全球最大的商用卡车生产商一汽解放,以及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的制造商。

五是强化低碳技术支撑。推动零碳产业及电解铝、绿氢制钢、绿色化工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构建以零碳能源为基础的“零碳新工业”创新体系。

六是数字赋能闭环管理。通过管理平台进行数据采集、跟踪监控,直观反映出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能源信息化集中监控、设备节能精细化管理、能源系统化管理。

THE END
1.花木网苗木网,花木网在线交易专业平台,致力于为花木行业从业者提供更真实的花木在线交易平台,让您没有买不到的,没有卖不掉的。https://www.huamu.com/
2.金龙鱼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五)利用强大的平台优势不断推出新品 公司深耕中国农产品和食品加工行业多年,建立了全渠道的营销网络。在厨房食品领域,公司利用已经建立的强大平台优势,不断推出新产品。根据尼尔森数据,近三年公司在小包装食用植物油、包装米现代渠道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公司的包装面粉在现代渠道的市场占有率也居于前列。目前,公司正将自...http://news.10jqka.com.cn/20240322/c656215401.shtml
3.阳光招采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喜讯】阳光招采平台成功接入湖北省政府采购数据汇聚平台 关于平台办公电话故障修复的通知 关于阳光招采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旧版网站停用的通知 关于原平台注册通过的供应商登录新平台的说明 更多 交易信息 INFORMATION 政府采购 招标投标 非招标方式 内部招标 需求调查 12/06 2024 星期五 全部 招标公告 变更公告 邀...https://www.yangguangzhaocai.com/
4.商品首页劲牛云商,农资批发电商平台大丰收、智能农资交易、智慧农资销售、农资采购、农资网购、农资商城、网上农资销售、进口农药网购、在线农资、农资批发、农药采购、农药订货、肥料采购、肥料订货、农资销售、农资营销、农资买卖、农资电商、卖农资、农资零售、农资经销、农资撮合、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http://test.niu68.com/
1.农产品供应农产品产地价格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惠农网供应大厅汇聚中国各产地农产品供应商,每日更新农产品产地报价,以及各地价格行情,产地报价更真实更实惠,是国内专业的农产品买卖交易平台。https://www.cnhnb.com/supply/
2.卖药材苗有哪些网站探索网络药材市场:一览卖药材苗的主要网站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寻找出售药材苗的网站变得异常方便。以下是一些知名且信誉良好的平台,它们为植物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项。 首先,我们有中国大陆最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这里不仅可以找到各类新鲜蔬菜、水果,还能发现一些专业种植者出售各种药用植...https://www.gntpr.com/ke-yan-jin-zhan/80922.html
3.玩具网,玩具批发,动植物玩 闪光玩具 合金玩具 力控玩具 音乐玩具 儿童玩具 游戏玩具 声控玩具 新奇玩具 变形玩具 军事玩具 动漫玩具 惯性东风连体声光惯性车玩具(云梯车-消防...平台客服 全部分类 新品推荐 视频展示 直播广场 在线交易 一件代发 混批商品 证书专区 平台客服 全部分类 新品推荐 视频展示 ...https://www.toybaba.com/
4.中山市食用植物油储备采购项目招标公告中山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中山市食用植物油储备采购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广东省政府采购网https://gdgpo.czt.gd.gov.cn/获取招标文件,并于 2024年11月29日 09时30分 (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ZSCD202409GK085 项目名称:中山市食用植物油储备采购项目 ...https://www.zsjypt.cn/artical/53/238004
5.农村农业创业项目计划书(通用15篇)淘宝网倡导诚信、活泼、高效的网络交易文化,坚持“宝可不淘,信不能弃。”(金庸) 在为淘宝会员打造更安全高效的网络交易平台的同时,淘宝网也全心营造和倡导互帮互助、轻松活泼的家庭式氛围。每位在淘宝网进行交易的人,不但交易更迅速高效,而且交到更多朋友。 https://www.yjbys.com/chuangye/ziliao/chuangyejihuashu/632230.html
6.招商引资工作总结一是积极参加了在山东青岛举办的2012国内旅游交易会、洛阳栾川第二届旅游商品博览会、平顶山新城区举办的“旅游精品产品展示会”等,通过以上平台宣传推介我县旅游产品,吸引有识之士来我县参观考察、投资兴业。二是充分发挥我局旅游网站的作用,大力宣传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认真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信息搜集,项目筛选、...https://www.yuwenmi.com/fanwen/gongzuo/3784765.html
7.营销分析报告15篇我省十一五规划以来的现状:信息网络系统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应用企业 和网民迅速增加 、电子商务网站和交易平台应用能力明显增强、电子商务配套 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而且在20xx年3月27日我国 就发布《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这一规划河北市省“十二五”经 济社会发展规划、电子商务...https://www.ruiwen.com/fenxibaogao/6139515.html
8.药材市场(精选十篇)在信息化时代, 国内外各类市场都趋向于电子网络商务, 玉林中药材市场没有构建电子信息服务、网络商务, 无法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 市场发展将受到很大的制约, 随着时间的推移, 市场优势也将会消失。因此玉林中药材市场迫切需要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应用与交易平台。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ay3dqm3.html
9.《山东省食品安全条例》发布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第三十七条 从事食用农产品批发业务的销售企业,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销售记录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记录食用农产品的名称、数量、进货日期、销售日期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销售记录和相关凭证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 第四节 网络食品经营 第三十八条 住所地在本省的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自取得电信...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618882
10.全产业链创新范文12篇(全文)专业茶仓因为是茶产业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将发展成为一个崭新的行业。江南茶仓的“专业仓储+实体交易平台+网上电子交易平台”交易模式、集中统一的投资主体的运营模式,跳出低层次“农贸市场”为特征的传统批发市场模式,顺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实现交易平台的数字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znnlz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