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猫狗结怨记,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鲁壹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口述|张书军
撰文|东方雨
生活中,你是否发现,猫儿和狗儿互不待见,水火不容,它们之间的嫌隙令人匪夷所思,今天给大家讲一段“猫狗结怨”的故事。
很久以前,我们当地有户富贵人家,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地主老财,称得上万贯家产,美宅数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财主。
财东家豢养了一条狗儿和一只猫儿,颇通人性。它们一起看家护院,一起捉鼠抓贼,平日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主人直夸它们是一对懂事的好伙伴。
后来,财东家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狗儿与猫儿从此成了冤家对头,或形同陌路,或横眉冷对,或怒目而视。猫儿狗儿本是一对好朋友,为何成了冤家对头?是什么缘故造成的?请听我细细道来:
俗话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也不知道这位财东祖上积了什么阴德,等到他这一辈日子越过越好,家业越攒越大。如果他家种地,年年都能赶上好收成;如果他家做买卖,往往盆满钵满,稳赚不赔,真是奇了怪了。
村里人虽然看着眼红,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暗自神伤:怪就怪自己的祖上没有行善积德,让后辈儿孙受苦受穷。
一日,村里忽然来了位南方人,打着算命的幌子,在胡同里不停的盘桓、吆喝。他走东街,串西街,给人看相算命。看过的村民都道他算的奇准,分毫不差。
孰不知,这位算命先生是冲着财东家来的。算命先生道行高深,一眼就看出财东家的不寻常。
原来,财主家的祖上是位大善人,平日里,与街坊邻居友好往来,和睦相处,既不争强好胜,也不欺压良善。如若遇到灾荒年,他还会出手救助穷苦之人,送粮送钱,积累了不少人气。
不仅如此,这位大善人还无意中救过一条大蛇,从而换来了几代人的富贵荣华。
一次,大善人外出经商,路过一座大山,不巧遇上大雨,赶紧躲进路边破庙避雨。
约莫过了两三个时辰,受伤男子才渐渐有了生息,亦能开口说话。
受伤男子道:“自己被仇家追杀,不小心误入荒山野岭,慌不择路,一脚踏空,跌落山谷,又被滚落石头砸伤,多亏恩人相救,否则,性命不保。”说罢,连连称谢!
……
原来,大善人救的是一条蛇仙。这条蛇仙虽已得道成仙,变化人形,却未功德圆满。很多年前,它曾过失杀人;若干年后,被人追杀。蛇仙懂得冤冤相报何时了的道理,不想延续仇恨,只能遁迹逃避,也是它命中注定该有此劫。
蛇仙遭此劫难,拣了条性命,便继续隐匿行踪,躲在山中修炼,以期功德圆满。多年后,它不仅能变化人形,而且能呼风唤雨。蛇仙知恩图报,待大功告成,便委派一条小蛇来报答大善人的救命之恩,送他几世富贵。
于是,大善人的后代有了蛇仙的暗中襄助,米缸里有搲不完的米,粮囤里有撮不完的粮,日子越过越红火。
又过了好多年,蛇仙报答大善人的时限已到,就脱身而去,尸首留在了善人家。
大善人的后代感激蛇仙施予的富贵恩情,就把舌首挂在房梁上瞻仰,留作纪念。
蛇首虽然挂在梁头上,却每天都会滴下几滴鲜血,鲜血滴落到地面上,瞬间化作金元宝。(算是保护蛇首的补报。)
算命先生发现了端倪,就趁夜盗走了蛇首。
第二天,财东发现蛇首被盗,立即吩咐狗儿和猫儿一起去寻找。
狗儿和猫儿结伴去寻找蛇首。一路上,它们齐心协力,互帮互助。遇到大河,狗儿就背着猫儿过河;遇到大墙,猫儿就爬墙而过,然后引导狗儿掏洞而行。
狗儿和猫儿风餐露宿,昼夜不停,不避凶险,一路向前。它们走了七七四十九天,趟过七七四十九条大河,穿过七七四十九堵大墙,终于寻到了算命先生的住处。
不料,算命先生早已知晓狗儿和猫儿来找蛇首的事情,暗中施了妖术,做了手脚,在狗儿和猫儿来的路上设置了障碍,修了一堵高大厚重的石墙。石墙又高又厚,猫儿爬墙爬不过去,狗儿掏洞掏不进去。
正当狗儿和猫儿无计可施之际,猛然间,猫儿发现石头墙根底下有一条小小的排水沟,可以钻进去。于是猫儿就顺着排水沟,钻到算命先生的屋子里,把蛇首悄悄的叼了回来。
回到财东家,狗儿和猫儿一起去见主人。狗儿笨嘴拙舌,不善言辞;猫儿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见到主人,猫儿把自己如何经历千辛万苦,如何面对危机重重,如何独闯险关拿回蛇首等等事情讲给财东听,唯独不说狗儿的从中协助;而狗儿也不争功,蹲在一旁安安静静地坐着,听着,不插一句话。
财东听了猫儿的话,感觉一切都是猫儿的付出,狗儿没有一丁点劳动,于是,就吩咐下去,每天安排猫儿吃肉喝汤,把剩菜剩饭倒给狗儿。
狗儿心中虽然忿忿不平,却又不想背叛主人,只能默默忍受,想想这一切都是猫儿编瞎话欺骗主人造成的,心有不甘,于是就下定决心和猫儿分道扬镳,不再与猫为伍。
从此以后,就有了狗儿白天看家护院;猫儿晚上出来捉老鼠的情形,看上去它们互不相干,各司其职,实则没半点交往,也没半点情分。如果偶尔遇到,它们也是呲牙咧嘴,狺狺狂吠,面目狰狞,竞相厮斗。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即使狗儿受了委屈,每天吃剩饭剩菜也不会背叛主人,依然恪尽职守做着自己份内的事情,所以大家都觉得狗儿忠厚老实,是位忠臣,值得信赖。
猫儿却不同。由于猫儿一番虚假操作,近乎完美表演,骗取了财东信任,捞了不少好处,潜意识里开始自我膨胀,思想里固有了定向思维,从此不再忠于主人,谁给好处多,就跟谁走,慢慢迷失了方向。孰不知“瞒过了一时,瞒不过一世。”久而久之,猫儿成了虚伪奸诈的龌龊小人,被人鄙视为奸佞之徒。
这就是狗儿和猫儿的结怨经过,也是人们常说“猫狗不能一起养”的原因。列位看官,你怎么看待猫狗结怨的事情,不妨说说!
壹点号东方欲晓
作者:秋雁
我家先后养过猫和狗,而鼠是不请自来的。也其实是因为有鼠作作索索,咬坏了衣物,才养了猫。
鲁迅在他的散文《狗猫鼠》对猫是极其不齿的,疑心是猫咬死了他的隐鼠,自此对猫深恶痛疾,又说厌恶猫类捉着猎物,必是玩弄致死,本是同狮虎一组的猫科动物,可没有半点猫科动物的血性,有的只是一副媚态。
确实如此,猫是唯食其主,若是谁家有好吃的又给它吃,它便认谁家是主人,而狗是不厌家贫的。
我家先前养过一只大白猫,因为捕食能力强,无论飞鸟,还是地鼠,捕捉起来均不在话下,故而性子极烈,我行我素,绝不做一副奴颜媚骨之态。
后来大白生养小猫后,因容不得儿子小白占其属地,也见不得儿子小白一副无能之态,愤而离家出走,不复归矣。想来大白离家家人颇有些伤感,因为大白懂得陪伴,我散步时它紧随其后,我在办公室工作,它也能循着气息找寻你的踪迹,我去舞蹈室跳舞了,它竟在门外等候着我,若叫它一声咪咪,它就从似乎很远的地方飞奔而回。
它聪明伶俐,会开关窗户,它善解人意,知呼唤应答,它业务能力强,能捕捉鼠和鸟。我亲眼见它衔着一只麻雀喵呜喵呜地回到家来,还一直把麻雀玩弄致死方才食用。
唯一的缺点就是个性强,曾经抓伤七人。如同人一样,能力强者个性也强。不肯与自己的儿子共居一室,为着争强好胜的心,甘做一个孤独的流浪者。
小白和大白相反,无能之极,蠢笨之至。对于鼠类,它倒是见过的,都是往昔大白捉与它教育它的,它自己是不屑于捉亦不屑于吃的。老鼠,那玩意儿能有香肠好吃?未必吧。香肠需是剥好皮的,要不它是不知怎么吃的,油条需是咀嚼好的,肉需是精瘦的,鸡蛋是不屑于吃的,桌子上的剩饭菜连看都不看一眼的。养尊处优,游手好闲地长到成年,它唯一的优点就是从不抓人,你让它爬树它决不撵鸡,你让它蹲着它决不愤蹄。把它放在电子秤上时,它一脸懵懂地坐着,竟然有九斤多,竟像个满月的婴儿这般重。
小白其实也是很自我的,它不会因为妈妈厌恶它在主人家里,就弃之而去,亦不会因为你担心它夜不归宿不让它出去它就不出去,更不会因为你亲切又绵长的呼唤而飞奔而回。总之,它在对主人的呼唤声置之不理置若罔闻之后,再一次我我行我素地翻越院墙出外寻觅不知所踪了。
因它是故意跳出院墙把自己弄丢,所以责任似乎不在于我们,我们也就没什么愧疚,我们对它已是仁至义尽了。
由于它胡乱吃咬,终于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卡在喉咙里了,它使劲地在地上剐蹭自己的脖子,还竟浑身抽搐起来,我又怜又气,喂它一些牛奶,肉片,它犟得很。一晚上竟老实了,不再嬉闹了。儿子非常担心它,第二日晨起竟又活蹦乱跳了,恢复了往日的活泼欢闹撕咬。一如既往令人不胜其烦。
我想起了儿时,有一种孩子无时无刻跟在大人身后,磨蹭闹父母,被大人叫做跟脚狗。可见过分黏人终究不是好事,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莫要失去自我,就不讨人喜欢了。
猫走了,狗也走了,只剩下鼠作伴了,偶见一只小鼠窜东窜西,我只有报之于高分贝尖叫,辅之于高频率跺脚,余之无奈何也。床下亦有鼠作作索索,我深恶痛疾。回想上学时,久不回家,拿起床上的衣服就穿,误入袖子深处,竟有一只老鼠,此种滋味,谁能解得开?万千悚然,千万愤然,终究无奈何也。只有将它排在此生最厌之最。此生最厌,老鼠,苍蝇,蚊子。
但是,任何一样事物不会因为我们的喜爱而永久存在,亦不会因为我们的讨厌而不存在,所以求同存异才是生存之道啊。
南泉(南泉普愿禅师)斩猫
普愿禅师,唐时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人。俗姓王,因此佛门内多称其为“王老师”。十岁出家,从大慧禅师受业,三十岁于嵩山(今河南登封市境内)会善寺受具足戒,后投马祖道一门下。唐德宗贞元十一年(西元795年),年近五十时,到池州府(今安徽贵池)城西南七十里的南泉山创建寺宇传法,居南泉寺三十余年,从不下山。其最为著名的弟子,就是人称“赵州和尚”、“赵州古佛”的河北赵州观音院真际从谂禅师。
南泉和尚,因东、西堂(禅宗寺院把先前住在本寺之人称为东堂,他山退隐之长老来住本寺称为西堂。以东为主位,以西是宾位的缘故。)争猫儿(两堂的人为一只猫儿的归属问题争执起来,互不相让,大概是养只猫可以抓老鼠的缘故。但佛制戒律中有“不得畜养猫狗等禽畜”的规定,也许在当时重视禅林清规的年代,这些佛制的细节上的戒条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有所忽略),泉乃提起云:“大众道得(说得出来一句恰当的话,能够下得了转语)即救(就能救下这只猫),道不得即斩却(杀掉)也。”众无对(回答不上来)。泉遂斩之。晚(傍晚)赵州(从谂禅师)外归(从寺外回来),泉举似(说给)州。州乃脱履(脱下鞋子)安头上(顶在头上)而出(就走了出去)。泉云:“子(你)若在,即救得猫儿。”
无门曰:“且道(请问)赵州顶草鞋意作么生(把草鞋顶在头上是什么意思)?若向者里(在这个地方)下得一转语,便见南泉令不虚行(才能够真正明白,南泉实施自己所下的斩猫的命令,并不是一件没有意义事情);其或未然(如果不明白,下不出转语),险!
颂曰:赵州若在,倒行此令。夺却刀子,南泉乞命。
颂文大意:如果根据我对当时情形的想象,正当南泉逼问两堂之人要把猫儿斩杀的时候,赵州也在现场的话,这个赵州很可能就要反过来执行南泉斩猫的命令,一把夺下南泉手中的刀子,架在南泉的脖子上,要把南泉当作猫儿斩杀掉。在这个时候,南泉就只好跪地求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