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点评可能会让你踩坑,但我们不会。
今年八月份,我前往香港,作为一名学生,开始了新生活。
说到香港,真的很感慨,因为太久没来,以至于对它感到有点陌生了。(许万里同学说的,我觉得也非常能描述我的心境,所以直接搬来用了。)
在办理签证之前,我们需要先找好住处。因为港校的研究生基本上不能分配到宿舍,所以绝大部分的学生都需要自己找房子租。
在香港,非本地研究生租房基本上有三种选择,分别是租村屋、租普通商品房和长租酒店。
定义:指位于学校附近村子里的别墅,既可以整套出租,也可以分开出租给不同人。
优点:价格会相对低廉。和普通商品房相比,相同价格下往往能获得更大的个人使用空间。有的村屋还会配有院子。地理上通常会更加靠近学校(对于在一些位置稍微偏僻学校就读的学生会更有吸引力)。
缺点:因为位置偏僻,通常配套设施(交通、饮食、娱乐)不是很好。
适合人群:耐得住寂寞,预算有限,对私人空间比较有要求,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
定义:指普通的商品房,可以整租,也有可能重新划分若干区域分别出租。
优点:通常配套设施较好,比较靠近商场,食肆或地铁站。
缺点:公共活动空间和个人活动空间较少(通常是5平方~10平方),租房价格稍高。
适合人群:生活便利性要求比较高的同学。
定义:一直住在酒店包间里面。有两人间,三人间等。按照酒店等级以及房间尺寸和附加的服务变动租房价格,丰俭由人。
优点:只要肯花钱,足不出户都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定期有人清洁。
缺点:没有或者缺少物理间隔,价格比较贵。
适合人群:生活便利性要求极致的同学。
众所周知,因为疫情的原因,目前香港的普通自由行尚未开放。我这次去是作为学生申请的一年多次往返签证(但是在疫情没有根本好转之前,其实就只能够最多来往一次)。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后,会有关于如何向香港海关申请visalabel(就是「粉签」)的指引,一步步操作就好。大概需要等2~3个月,粉签会在开学前三个月左右拿到手。
在申请了留学生一年多次往返的逗留签以后,等一周左右就可以拿到,我带上身份证就可以在自助发证机拿到。
需要带去香港的东西,我主要分两部分,必带和选带。
必带:
选带:
目前因为疫情管控原因,只有深圳湾和港珠澳大桥两个陆路海关以及香港国际机场一个空港可以入境香港。
因为我从广州出发,所以就选择从深圳湾过关,整体会更加方便。如果从港珠澳大桥过关,需要先到珠海,绕一个圈,再从西部的赤腊角进入香港,就会繁琐一些。
黑码:海关指尖服务健康申报码,大陆海关一定会检查;
绿码:粤康码通关凭证,大陆海关可能需要检查;
粉码:香港卫生署健康申报表,香港海关一定会检查(如果发现填写后无法提交,可以尝试换一个界面语言,亲测有效)
过关后,需要自行搭乘交通工具前往住处。因为我找不到同学一起拼出租车,单人乘坐出租车费用太高,基本不考虑。原本我打算搭乘深圳湾口岸的公交到天水围,再搭乘地铁到住处。但是口岸的公交班次比较稀疏,通常45分钟到一小时一班。等我出来的时候,目送了一辆直达地铁站的公交离开,下一班在一小时后才能发车。为了不让出租车叔叔赚我的钱,犟劲一上来,我搭了三趟公交车,换乘了两次才最终到达了住处。
结束隔离以后,终于有机会出去逛逛了。
我其实对香港不算陌生,生于珠三角地区的我从小就受到香港的文化产品影响,对我来说,香港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符号。
香港岛:充满着异域风情的建筑风格,大理石的外墙,精致的煤气路灯;
九龙半岛:拥挤的霓虹灯牌张牙舞爪地从道路两旁伸出,街边小档卖力地招徕客人,时不时有豪车轰鸣着掠过;
离岛:鲜美的海鲜,郁郁葱葱的植物,永远明媚的蓝天,弯弯曲曲的山路。
我首先在我的住处附近溜达了下。但其实我对于新界,对于沙田知之甚少。
之前每次过关,都是在罗湖口岸匆匆坐上地铁前往油尖旺区购物,或者前往香港岛爬太平山。「大学」、「火炭」、「沙田」,这些地名对于我来说就只是路上一个个迅速掠过的站牌而已。真要我搜索一点关于新界的记忆或者印象,那就是荒芜的山地,一座连着一座的小山丘里偶尔掠过的村庄。但是等我真正有机会四处探索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并非如此。
我居住的地方是沙田区,位于新界东部。随着香港人口的不断发展,沙田被规划成为香港的卫星城,并进行相应的填海造陆和新城镇建设计划。整个计划从1973年开始推进,并在80年代对沙田管辖区域进行进一步的扩建,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可能沙田区是卫星城,本身定位就是为在城市核心区工作的人提供住处,所以在我居住的地区周围有大量的屋邨。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新界居住了房委会公营永久性住房一半的居住人口,超过六成的公屋实用面积40平方以上,截至2020年,人均公屋面积是13.4平方米。
因为香港的屋邨主要由三个机构提供,不同机构建设的屋邨可能有区别,但是屋邨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当然,要说最出名的公共屋邨,还是位于「彩虹」地铁站附近的彩虹邨。但是我认为不同的屋邨都有自己有趣的角落,只要多找找就能看到啦。
屋邨最吸引我的,除了外墙缤纷的颜色,其实还有代表了尘封在我脑海很久的,对于香港生活的记忆和印象。
我记得,我在屋邨闲逛的那天下午,阳光明媚,透过枝叶在墙面留下斑驳的光影。
我记得,在屋邨的滚轴溜冰场前,一个小女孩绕着一圈又一圈。不远处,一个大叔在大树下津津有味地看着报纸。走在房屋过道,有时候会听到电视节目的声音从虚掩着的门后传出来。啊,还是熟悉的节目播报声。
我想起小时候看香港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因为每天都会看,以至于主持人要说什么都能背下来:
本港录得最高气温三十二摄氏度,相对湿度百分之八十三,天气酷热,吹和缓嘅东至东南风,午间有几阵骤雨,展望未来有阳光……
接着,一个小人走入屏幕,然后吹着口哨离开。
想起了我小时候在周四和周五一放学就会冲回家,因为要赶上17:15到17:45电视播放的剧集。周末会找各种理由流出家门,然后和同学坐在楼梯上玩游戏机。
又想起了周末我爸带我去吃好吃的,通常会是牛腩粉,但是一定不能告诉我妈,因为我妈觉得牛肉容易上火,酱汁很咸。但是我依然很喜欢吃,特别是捧着大碗大快朵颐,嘴里面被牛肉丸和牛腩塞满,心里面是很有成就感的。
我总是很怀念曾经的时光,因为我已经不需要体验那段时光经历里的不安,伤心,愤怒,不解。后来,我家电视机坏掉了,不能再看香港的电视节目;那家牛腩粉店结业了;从小一起玩的朋友们也慢慢一个个搬走了……于是这些记忆就被封存起来,许久不被触碰。
不过这些童年的瞬间,在我漫步屋邨时一个接一个在我脑海里复苏。以致于我看到一个个在广场疯跑,追着妈妈吹出来泡泡的小朋友,虽然之前素未谋面,但还是感觉似曾相识,心里面是对他们满满的羡慕。
他们生活在缤纷的色彩中,我生活在缤纷的记忆里。
逛了一下午,感觉有两种定位的纠结在港岛人心目中挥之不去。香港岛是清政府最早割让给香港的租界,因此,这里的建筑和其他地区相比,更具有异国风景。无论是大馆(原香港中区警署驻地),还是巷子中随处可见的咖啡店和酒吧以及艺术涂鸦,这里仿佛是一个充满外国风情的圈子。
但是又有一部分的街区,一部分的港岛在执拗地坚守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文武庙中,香火依然鼎盛;摩罗街上,古董书画随处可见;盂兰盆节到了,走在路上经常会闻到烧香的味道,大楼的公告栏上详细说明化宝盘的位置;活化后的中环街市重新迎客,许多白发苍苍的老人重回旧地,和晚辈们诉说街市以前杀鸡宰羊的位置;满街手写的繁体商铺名称,让我很确信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执念。
香港就是这样一个能让你时不时感到纠结和疑惑的地方。
你也能看到叔叔阿姨坐在花坛上聊天,菜市场里买菜阿姨给送几块牛肉干给熟识的朋友,和经常去的几个摊档主人打招呼。
可能也正是对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信条的共同追求,造就了现在的香港吧。
如果不出门,那么就只能叫外卖了。一般来说,在香港叫外卖不会便宜,配送费从5元至25元不止,有的还必须加上10元的小费,如果需要免掉配送费,则通常需要消费超过100元以上。
但是换个角度,「打不过就加入」,如果单点觉得贵,可以选择和舍友一起点外卖,有一些餐厅会有满90元优惠40元的优惠,或者有买一送一的优惠,这个时候和舍友一起点会比较划算。
如果愿意出门,可以选择的方案就更多了:
真正久经江湖的叔叔阿姨是从来不会去超市买菜的,菜市场才是他们真正厮杀的战场。超市里的五花肉300g卖39元,在菜市场500g卖58元;超市里的菜心200g卖12元,在菜市场500g卖12~16元,还送三根葱;烧好的蜜汁鸡翅4块20元,彩椒3个10元,鸡蛋20个15元……如果在菜市场买菜,能够比在百佳和惠康这种超市便宜20%~40%,还有更多精彩等待你发现。
这次来香港,感觉既熟悉又陌生。自己不再是作为一名游客去看待这座城市,而是作为一名香港的市民。但是,还是那个熟悉的语言环境,那个熟悉的文化氛围。漫步在城市,放眼望去,看到的每一帧画面,仿佛都可以唤起我已被淡忘的回忆。这个时候我才发现,香港的电视剧、电影、综艺、音乐、甚至只是闭上眼时,心里面想象中属于香港的名词;霓虹灯、番茄牛肉通心粉、繁体字的牌子……其实一直陪伴着我,从来没有远去,只是在我的脑海里沉睡,等待一次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