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清晰判断,为我国“十二五”宏伟蓝图确立了战略方位。围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有关问题,新华社记者对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进行了专访。
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十二五”确立战略方位
记者:应该如何认识和理解“十二五”时期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系?
郑必坚:《建议》导语部分开宗明义地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紧接着就提出“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议》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判断为“十二五”宏伟蓝图确立了战略方位。
《建议》的第一部分,在分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时,又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强调:“十二五”时期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建议》全篇中,无论是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还是关于“十二五”时期我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和重大任务,都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总命题分不开。
《建议》从头至尾,如此重视和反复强调“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如此重视和反复强调“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鲜明体现了这确实是贯穿《建议》全篇的总命题。
重申“重要战略机遇期”完全必要、非常及时
记者: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及时作出了21世纪头20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判断。根据这一判断,我们目前正处于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建议》为何要在此时着重提出“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郑必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已经过去、第二个10年刚刚开始的历史联结点上召开的。此时此刻,国际范围内,对于中国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根本走向议论纷纷。而在我们国内,对于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将如何发展、我们党和国家将如何作为,也有这样那样的估量。这些都是关乎21世纪第二个10年我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全盘工作,关乎我国对内对外各项方针政策之一切重要方面的、头等重大的战略问题。重申并加深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理解,完全必要,非常及时。
在本世纪的头一个10年,我们党和国家成功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巨大成就。这10年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无可争议地昭示,党的十六大报告首先提出的、十七大报告又予重申的关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估量和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并为我国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首先是其中的前5年,即“十二五”时期)可持续的更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21世纪第二个10年,首先是这10年中的前5年即“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前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严重冲击和世情、国情的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党关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估量和部署,是否仍然正确和继续管用?对这个关系我国总体战略和对内对外方针政策的重大问题,《建议》作出了完全肯定和令人信服的回答。
首先,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作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没有改变。在这些国际环境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利弊共生的新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世界范围产业新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各国加快发展模式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普遍增强。同时,危机使全球治理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各大国基本力量对比和相对地位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主动塑造外部环境的机会大大增强。其次,从国内环境看。一个突出的发展大势,就是我国正加快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更加牢固,企业竞争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总体保持稳定。当然,我国“十二五”时期还存在诸多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国际和国内大局上看,都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能够得到延续甚至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