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国资国企改革是国家经济改革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和主轴,需要发挥国企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国企改革势必加强主动性,强调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倡导应变性,提升创新性,追求实效性。2021年,中国将开启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在新的全球化中实现发展,这对中国企业是一场考验也是难得的机遇。
新格局面临的十大挑战
在新格局前,每个企业都面临一场大考。今后五年,中国企业的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挑战是空前的,各种因素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结束15年的全球化顺风顺水,面临逆全球化的挑战;外部压力上扬,不确定性攀高,中美贸易冲突重回政治舞台。
世界经济形势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
工业化中期的传统行业结构、粗犷型模式带来的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结构扭曲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制约着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在35个行业,而且多是中低端。
自身产业链低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突出。
全球化、价值链产业链重构的挑战;未来5到10年是全球分工体系、价值链、供应链重组重构的过程,也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全球新的规则体系重建的过程。
科技力量核心竞争力的不足,长期受制于人。中国企业在“十四五”创新需求更加迫切。互联网产业发展,国企是弱项。
下游干涸,小微企业困难,上下游不通。如果民企非常困难,小河没有水了,大河也会枯的。
国企市场主体地位薄弱,非市场、非企业现象严重。
微观主体积极性和活跃程度不高。
国企改革与发展十大对策
国企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挑战,就要彰显出国企担当。既然已经找到问题,就要考虑对策。
01.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结构调整,国企重组继续加快,发挥战略支撑,带动整个国家进入大企业时代。
国企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保障作用,将着力强化国有资本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基础的支撑能力,提升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战略性网络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保障水平,夯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根基。围绕“主业”,重新洗牌,做强做优做大。各省市区的整合将向重要行业集中,对钢铁、煤炭、化工、交通运输行业的重组将在今后五年持续不断进行。A股上市公司用股权并购海外高科技企业也是非常好的途径。预计到2025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中国企业继续保持高歌猛进势头,有可能达到160家左右。
02.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以“要素市场化”为着眼点,推动国企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三年行动方案的发布与贯彻落实,使得“十四五”时期改革开放迈出中国国企改革趋势新步伐。五年改革,关键看三年。三年开好头,起好步,五年便顺势进展。首先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其次要加强现代国资监管制度。使得国有企业的治理体系更加成熟定型。
03.围绕微观主体活力激发,加快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攻关任务“揭榜挂帅”,建立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
04.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范围推行,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分工体系、价值链、供应链重组重构的过程,也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全球新的规则体系重建的过程。当然,混改形式上从单一的混改,走向以混改为主线、借混改推综改的新阶段。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央企加快实现从“工业革命”到“信息化革命”的产业升级。
05.重构产业链条,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新的课题,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释放国内需求的过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十四五”期间将出现一个新现象,以国有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体,围绕重点产业链、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形成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局面,以加强要素保障,保证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正常供给,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06.领先区域的大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当中,由全球高增长中心向全球创新创业中心转变,成为经济增长的龙头。
近年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一带一路”、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大战略一起,形成了一个区域大发展的格局。大企业成为若干区域发展强增长极,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经济极化地区,再通过协调机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更大的辐射和扩散,进而使全国得到更好、更高水平的发展。这些大城市的大国企是科技的领导者、组织者,坚持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将会在2035年前后出现捷报频传的局面。
创新驱动进入我国企业现代化建设核心地位,战略新兴产业形成的新动能,造就大量企业“变道超车”的机会。从2021年起,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将进入历史上最为兴盛的年代。目前正在逐渐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中国企业实现“变道超车”的机会。中国企业发展要注意提升存量,也要开拓增量,做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又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并加大力度培育前沿技术产业。绿色制造与环保企业将会得到长足发展。国有企业将学习民营企业进行大胆充分的激励,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更大作为。
07.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数字经济上,差距明显,百度、腾讯、阿里、京东相继进入世界500强,势头很猛。而国企动作迟缓,很值得深思。分析原因在于国企干部不能冒险,不敢犯错误,没有容错机制,更重要的是内在动力与科技转化。美国把英国甩到后面,因为英国重视科研,而美国更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百度、腾讯、阿里、京东也是重视转化,小米只用11年,就进入世界500强了。因此,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本必须要有所作为。
08.新型消费品企业,将会获得快速发展,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扩大内需或国内大循环作用。
未来中国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消费追赶,现在最需要的是在消费上超过美国。美国企业的500强排名中有四家是商业营销,而中国还没有一家500强的商业销售企业。另外,今后五年新型生活性服务活动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将占据第一梯队;节能环保与现代综合管理活动组成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为现代生产性服务、现代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服务、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第四梯队是现代农林牧渔业与新型能源活动。国企怎么参与,怎么支持,值得探讨。
09.企业由投资刺激为主转向内部管理为主,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管理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中国企业正在重视发展理念和认识的转型。前40年中国经济以投资拉动、政策推动与外部资源配置为主,从2020年后的30年,将以管理技术推动为主,重视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以内部资源配置优化为主。21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高繁荣期,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形成报酬递增的态势。企业将形成主要靠创新、技术、效益提升、人力资本和内需潜力的不断释放的高质量发展的经济。
10.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市场主体优势,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增强国企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
过去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与贸易依存度的提高有关,贸易依存度最高时达到了64%。下一步贸易依存度的降低,并不意味着中国不继续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通过扩大开放的高招、长招来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国有企业将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骨架,以产业园区为平台,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优势,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