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生态智慧(人文观察·文化中国行)天人中华文明人与自然世界遗产名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赓续延绵,融入一代代人的生态保护实践

文物里的生态智慧(人文观察·文化中国行)

本报记者王珏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03日第07版)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藏文物天宫藻井。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供图

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玉有领璧。故宫博物院供图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彩绘雁鱼铜灯。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俯瞰。新华社记者张驰摄

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的明代竹雕摆件“万象回春”,以象为乘、寄托吉祥;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彩绘雁鱼铜灯,是西汉的“黑科技”环保灯;

北京中轴线参照天地宇宙秩序而建,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思考;

与文物对话,我们不难发现,顺天造物、和谐共生、天人合一,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贯穿其中、赓续延绵,融入一代代人的生态保护实践。

顺天造物

文物蕴含了人们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开发自然的理念

近两年,云南西双版纳一群亚洲象闯入人们视野,它们或觅食、或嬉戏,一路得到沿途群众的关照,最终安全回到保护区。野生大象在人们的爱护下享受着安全自由的生活,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景象。

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祥”的象征意义。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礼乐》中说:“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乐,示已太平也”。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动物形象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说:“智慧的先人驯服大象,借助大象行路、运输,适度为己所用,巧妙地顺应自然界的特征,追求人和自然和谐共处。”

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内,明代竹雕“万象回春”图摆件,大象身高腹大,回首卷尾,通体饰回纹。象背上,两人单跪跨步,双手捧抬盆栽万年青,寓意为“万象回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涛说,儒家思想与大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大象诚实敦厚,象征诚信;长鼻竖立,可象征儒家的“中庸之道”;象鼻下垂,可象征儒家提倡的“礼”;象牙虽锋利,却从不杀戮无辜,又可代表“仁”。“所以,大象也被视为君子的象征。”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的文明之一,诸多文物体现了中国人因地制宜、因势而动、借势而为等理念。

走进广东韶关市博物馆,一件东晋时期的水田作业模型引人注目。模型为酱褐釉陶质地,底部是长方形水田,中央纵贯一条田埂,左右两侧各有一人一牛,牛颈部套有绳索,身后二人手持农具,作犁地耙田状。王涛认为,这件陶器展示出的水田农业,顺应了南方地区的湿润气候,是我国劳动人民顺应自然的创造。

顺天造物的观念,贯穿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留下了一个个伟大的创造。浙江杭州市民周雪妮喜欢周末带着孩子到苏堤参观:“苏堤不仅可以让孩子领略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还可以了解背后的人文内涵。”

京杭大运河江苏扬州河段,著名的“三湾抵一坝”同样是顺应自然的创新。为降低流速,惯用方法多为裁弯取直,扬州当地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以三道河湾阻滞水流、提升水位,以保运河安澜。

近年来,扬州进一步将生态文明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建设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古老运河成为市民休闲游玩好去处。

和谐共生

先人的环保意识与今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一脉相承

秋天,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进入观赏季,阳光洒在层层叠叠的梯田上,灌满水的梯田映照着天光云影,美不胜收。

这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开垦的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2013年,它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和谐共生、永续发展,倡导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冯时介绍,早在商代,和谐共生的环保思想就已出现。研究甲骨文史料发现,商王田猎后,将所得猎物分类记录,一般的猎物命名为“获”和“擒”。但在用火烧的方法捕猎时,有可能误伤,商人将原本禁止猎取的动物单独列出,如幼兽等,此类动物称为“蔺赤”,并不算入打猎所得,以表禁忌。

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云梦睡虎地秦简,用大量的墨书秦篆记录着公元前的律令历法。其中的《田律》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环保法律条文。《田律》记载,春二月,禁止“雍(壅)堤水”,即禁止堵塞河道;同时,也有不准采摘刚发芽的植物,不准捕捉幼兽、卵和幼鸟,不准毒杀鱼鳖,放置陷阱、渔网的记载,直到七月才能解除这些禁令。按照节令而有所区别的生态保护规定,体现出“顺时施政”的智慧。

片片龟甲、道道简牍,记录着先人的环保意识,与今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一脉相承。

环保、节能、可持续,也融入了器物设计的理念和工艺,推动了技术进步。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常见一类陶器—小口尖底瓶,此前常被推测是汲水用具。最新的研究显示,很多陶器底部的残留物是以黍、粟等谷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王涛说,小口尖底,有利于减少酒精挥发,保存酒香,尖底则有助于酒液中的杂质沉淀,使酒质更加清澈。这种设计体现了先民对酿酒工艺的深刻理解和精湛工艺。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彩绘雁鱼铜灯,“定格”了鸿雁回首衔鱼的瞬间。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的器型,由雁首颈、雁体、灯盘、灯罩套合而成,雁腹内部装水,灯盘中盛放燃料,灯罩由两爿构成,转动其中一爿,可调节灯光亮度。细长的雁颈和雁首,会将烟雾下沉排入雁腹的水中,起到灭烟除尘的作用。

可以说,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并不断造福于人类。

天人合一

思考自然之道,处理好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近日,一款天宫藻井文创冰箱贴的畅销,带火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走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高约4米、共6层的天宫藻井华丽夺目。藻井巨大的圆形外围装饰有68座精雕细琢、繁复精美的天宫楼阁建筑。藻井最上方的星空共有1472颗金色星宿,构成一幅星空图。博物馆志愿者、北京八中教师南洋说,藻井上重檐歇山的楼阁和星星似乎在诉说着中国人千年来对自然、对宇宙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人敬畏天、探索天文规律的努力。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对“天人合一”思想作出了阐释。冯时说:“天人合一启示我们,应思考自然之道,处理好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河南省博物院内,高大庄严的杜岭方鼎,吸引着慕名而来的观众。大鼎双耳、方腹,4个圆柱形空足,器表饰饕餮纹与乳钉纹。鼎,是“天人合一”在器物层面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奉行‘所祭必象其类’的思想,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为阳,地为阴,故以圆鼎祭天,以属阳的牛、羊等动物作为牺牲;方鼎祭地,祭祀用属阴的谷物。”冯时说,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以器物为载体,在祭祀活动中尤为明显。“祭天以圜丘,礼地以方丘,都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天人合一的理念把人置于自然中,认为人与自然相互依赖,互为一体,体现出中华民族尊崇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崇尚和谐的精神追求。

玉有领璧,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双面各饰有同心圆形状的三圈弦纹。冯时说,古人用玉璧祭天,圆形的天可以描述为同心圆,表现的是太阳的运动轨迹。而祭地则以方中纳圆的玉琮,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弦纹玉琮,正是这种中心呈圆筒状的方形柱体。《礼记》认为“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故内圆外方,意为地载万物、因天立法。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璧、琮两种礼器的固有形制确定下来并得以不断延续。

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联通古今。今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不断演进发展至今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都城位置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在国土中的位置要符合观念中的中心地位,这也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北京中轴线不仅为中华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提供了特殊的物质见证,其中蕴藏的“天人合一”理念,也体现出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天人合一”不仅体现在祭祀与礼仪,也要求顺应四时变化。冯时认为,一年四季寒暑更替,古人相信,器用须合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令变化,才能达成天、地、人三者的和谐。

顺天造物、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等理念沉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赓续传承。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念已深入人心。爱绿护绿,爱鸟护鸟,从孩子教育开始,就已播下了生态环保的种子。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减少排放、循环发展的观念,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古老智慧融入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画卷,徐徐展开。

THE END
1.国家文物局要求认真审核佳士得申报进出境文物资讯中新网2月26日电 国家文物局26日发出《关于审核佳士得拍卖行申报进出境的文物相关事宜的通知》,要求各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认真审核佳士得拍卖行及其委托机构、个人在中国申报进出境的文物。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鼠兔首在巴黎被高价拍出。国家文物局26日对此专门作出声明,并发出了《关于审核佳士得拍卖...https://news.ifeng.com/mainland/200902/0226_17_1034664.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七条 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并由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标明文物出境标识。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应当从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口岸出境。海关查验文物出境标识后,凭文物出境许可证放行。 经审核不允许出境的文物,由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发还当事人。 http://www.xzrbw.cn/info/3078/378882.htm
3.中国评论新闻中评观察 ■中评社社评 ■中评社专论 ■新闻分析 ■评论员文章 更多>> 社评:美国大变天 台湾迎来霸王级寒流 中评社台北11月7日电(评论员 林淑玲)美国总统大选揭晓,共和党特朗普重返白宫,世界情势产生巨变。中美关系重新盘… 中评关注:陈其迈将成绿营新共主? 中评社台北11月7日电(记者 黄筱筠)高雄市长陈其迈...https://gb.crntt.com/
4.首都机场海关查获7件国家禁止出境文物首都机场海关查获7件国家禁止出境文物 在东方财富看资讯行情,选东方财富证券一站式开户交易>> 中新网9月29日电据“海关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北京海关所属首都机场海关在旅检出境渠道查获7件国家禁止出境文物。 现场关员在对出境航班旅客行李物品进行监管时,发现一名旅客的托运行李机检图像呈现有多件规则图像的...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09293194281696.html
5.[正点财经]深圳海关破获特大文物走私出境案CCTV节目官网CCTV[正点财经]深圳海关破获特大文物走私出境案2021-12-24 10:10:31 [正点财经]鲜花“上网” 居家买花逐渐兴起2021-12-24 10:10:31 [正点财经]云南:部分...[正点财经]动态清零保常安 辽宁大连:一旅客持变造核酸检测证明乘车被拘留2021-12-24 09:34:31 分享到: 手机观看 点赞 收藏 评论 客户端看 ?...https://tv.cctv.com/2021/12/24/VIDE5F0VXC7hSn2vaBE1cvMC211224.shtml
6.最新规定:哪些近现代大师书画作品不准出境解释原图根据附件一,于右任、丰子恺、刘海粟、齐白石、关山月、李可染、李叔同、吴昌硕、吴冠中、张大千、陈逸飞、林风眠、徐悲鸿、郭沫若、黄宾虹、傅抱石等名家的书画作品将一律不得出境。图:视觉中国 【财新网】5月26日,国家文物局网站公布了《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https://mini.caixin.com/m/2023-05-28/102059713.html
7.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大事记行业新闻资讯5月,上海博物馆斥资购回出现在香港文物市场上的一千二百余枚战国楚竹书,后又于秋冬之际,多位香港人士出资收购第二批战国楚竹书,共计四百九十七枚,后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1995年 12月27日,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将在香港花费重金购得的者旨於睗剑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 https://www.bshib.com/news/show-120142.html
1.评论:守好文物安全底线筑牢文物保护防线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发挥公安优势特点,共同筑牢文物保护的防线。如果说打击犯罪是文物保护的利剑,日复一日的守护就是文物保护的盾牌。“十一”黄金周期间,从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双林寺,到杭州灵隐寺,再到大理崇圣寺三塔,随处可见公安民警维护古建筑景区治安秩序、守护文物安全的身影。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多部门协作配合,公安...https://news.cpd.com.cn/n19016/n47141/1124/t_1157817.html
2.收藏:中国文物大局观,195件禁止出国出境展览文物,全部集齐,召唤...国家文物局给出了一个非常硬的标准——禁止出国出境展览文物。 禁出文物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二绝世孤品;三极易损坏;四无法修复。 国家文物局在2002年、2012年和2013年共计发布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目录包含文物共计195件(组),他们不只是“中国的国宝”,而且都是加了“第一”、...https://www.360doc.cn/article/82545838_1138446048.html
3.上海自贸区十年文物艺术品出入境货值累计突破千亿级新闻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宋薇萍)11月9日至13日,以“全球艺场·艺术上海”为主题的第五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在上海举办。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文物艺术品市场交易规模达128.53亿元,文物艺术品进出口总额102.76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44%、61%。 今年正值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作为文化艺术品进出境的重要平台和...https://news.cnstock.com/news,bwkx-202311-5152331.htm
4.新闻文物进出境审核责任鉴定人员培训班在湖南省博物馆开班...2021年10月18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和湖南省博物馆联合承办的“文物进出境审核责任鉴定人员培训班”在湖南省博物馆正式开班。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司长罗静;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张喆;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社会文物处副处长曹明成;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资...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8995
5.两部门关于优化综合保税区文物进出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按照“一线申报、一线监管”的原则,简化审批及监管手续,优化文物出境审核和临时进境复出境登记查验管理,维护国家文物安全。 (一)文物出境。文物由综合保税区出境,应当报相关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由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标明文物出境标识,发放文物出境许可证。海关审核后凭文物出境许可证放行。https://www.workercn.cn/32842/201905/13/190513092047884.shtml
6.国家文物局:丰子恺齐白石等41名近现代大师书画作品一律不准出境...国家文物局日前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根据通知,丰子恺、齐白石等41名近现代大师书画作品一律不准出境,另有158人代表作不准出境。 记者5月28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国家文物局日前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根据通知,丰子恺、齐白石等41名近现代大师书画作品一...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23-05/29/content_7199253.htm
7.文物珍贵到禁止出国展览的三枚印章,都是何方神圣?全国共有可移动文物10815万件/套,而其中禁止出国文物的数量只有195件/套(数据源自国家文物局)。 然而这么低的概率之下,相比青铜、陶瓷、书画这些大类显得有些不起眼的印章,竟然也硬生生“挤占”了3个名额(2013年公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那么,打遍印章界无敌手的前三名都是何方神圣呢? https://www.cqcb.com/dyh/culture/dyh631/2018-05-04/819881.html
8.定了!787件文物组成全球最大规模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将在上海举行埃及当地时间2024年2月25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穆斯塔法·沃兹里在埃及首都开罗就双方共同筹备的2024年古埃及文明大展举行签约仪式。 据悉,此次展览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上海博物馆1952年建馆以来规模最大的特别展览。https://m.jfdaily.com/wx/detail.do?id=719982
9.陶鹰鼎:中国禁止出境的64件国宝级文物之一陶鹰鼎(又称陶鸮鼎) 级别:首批一级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质地:陶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 仰韶文化 出土地:1958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 该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 这件陶鹰鼎(又称陶鸮鼎),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塑艺术品,整体造型为一只蹲踞的鹰,体态丰肥,两翼微微撑起,两足敦实有力,宽扁的鹰尾下垂落地...https://m.btime.com/item/00a8cqg7q87rs1ia2as6r9n9cu0
10.光明网评论员:限制名家书画出境,落笔在文化保护光明网评论员:近日,国家文物局网站公布了《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修订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单,其中张大千、丰子恺、刘海粟、齐白石、关山月、李可染等41名现代大师书画作品一律不准出境;制定了陶瓷、雕塑、扇子、织绣、玺印、烟壶、漆器等7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 https://m.yunnan.cn/system/2023/05/30/0326083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