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小艾,8岁,比较有主见,喜欢钢琴和国际象棋,特别喜欢自吹自擂!
问小艾一个问题:“有个小朋友最开始很喜欢下国际象棋,学了半年后不喜欢了,
后来他参加比赛得了市里的第四名,但他还是不想学棋了。
小朋友的妈妈不知道是让小朋友坚持下去还是放弃。你的意见呢?”
小艾说:“那要看他什么年龄,如果他跟弟弟一样大(五六岁),
那就不要只听他的,因为他们还不是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再让他学三年,
如果他已经十二三岁了,他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时候听他的。
如果他跟我一样大(8-10岁),那就得看了,最好再坚持一下,看看能不能喜欢上。”
我问她:“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你从不喜欢国际象棋到有点喜欢呢?”
小艾咕嘟一下眼睛:“因为我发现我下得不错(自吹自擂的老毛病又犯了);
而且国际象棋挺好玩的嘛。以前我就觉得太难了,而且也不太好玩。”
我再问:“如果让你一个人下棋,弟弟不跟你下,妈妈不陪你上课,你还下吗?”
小艾坚决地说:“不下!”
对于兴趣该坚持还是放弃,小艾是有亲身体会的。
学了四年的芭蕾舞,说放弃就放弃,至今不后悔,
学了四年多的钢琴,中间一度想放弃,最后坚持下来,成了她的心爱。
所以我会问问她的想法。
最开始提到的小孩子,基础应该比小艾好。
第一,下棋是他的自发兴趣;第二,能在市里拿到名次说明他棋下得不错。
有自发兴趣又有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坚持下去需要的是外力。
由外力再推动新一轮的内驱力。
首先,明确孩子学棋的目的是什么?
单纯的喜欢,说明孩子看到了棋里某种吸引他的美。
在这点上,孩子总是比大人幸运,喜欢就是喜欢,没那么多为什么。
但这也是小孩子的不幸,因为每样东西要看到更深层的美,没有突破是不可能的。
而这个突破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练习,不断地领悟然后有新的收获。
单凭孩子,很难单独做到这一点,他需要外力的支持。
第一个外力则是父母,父母如果能参与到孩子的兴趣中,对孩子是最好的支持,
在这个基础上,父母最好能了解孩子感兴趣的内容,
这样一来,他会理解孩子的困难,挫折,问题所在,给予最及时和最正确的帮助。
小艾的钢琴最开始就是我陪着她一起学,深深地感受到钢琴是个非常难玩的东西,
理解她的畏难情绪,陪着她一起解决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节奏,但是决不放弃,
现在小艾真的喜欢上了钢琴,练琴对她来说,还是难,但弹琴已经成为一种享受了。
坚持下去的第二个外力是机构,或者说老师。
小艾的一个朋友,先是练体操,后来打网球,因为家附近有个不错的网球俱乐部,
她一周上两次体操课,三次网球课,加上俱乐部有很好的组织机制——从训练到参赛,
学球三年,从一个柔弱的小女孩成为年龄组的省冠军,性格也越来越阳光
问她喜不喜欢网球,回答是“很喜欢。”
(而这个女孩子的哥哥和爸爸也喜欢网球,一直陪着她训练。)
小艾学琴能坚持下来,也多亏了她的老师。
老师一直觉得孩子没有意愿就什么也学不好,
所以在小艾开始学琴的两年,老师不给她加码,慢慢等她发现音乐的美
——那个等待估计跟猎人等猎物差不多,没有把握,但是得很有耐心,
直到某一天,小艾弹出了一点点音乐的感觉,她才开始进入真正的学习,
从莫扎特到舒曼到巴赫,一路练上来,
以至于旁人听起来很没感觉的曲子,小艾都能感受到里面的美。
让音乐开始成为生命的享受。
由此看来,孩子要坚持一个兴趣,需要三方面的条件,
最重要的是孩子本身——孩子有愿望学,有能力学。
在学习中,兴趣跟能力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
二是家长的参与——并不需要家长有多厉害,
如果家长一开始太厉害让孩子感觉到压力,也许适得其反。
倒是如果家长一路陪伴,水涨船高,一起发现这份兴趣的美,也许更好。
而且这段时光也会成为一起前行的一段美妙旅程。
三是需要一个好的机构和老师。
这三个条件又是相辅相成的。
具体到这个学国际象棋的小朋友,我觉得可以让他再坚持学一两年。
但一定要注意第二和第三个条件的配合。
家长清楚孩子学棋的目的吗?家长的参与度如何?准备如何参与?
跟孩子一起下棋吗,下棋是不是一项家庭游戏,有没有成为家庭的联系纽带?
这也许是目前来说能否让孩子坚持下去最重要的问题。
如果觉得做不到,也不必强求,发现另一个可以陪伴孩子成长的兴趣,慢慢坚持,让坚持的过程成为彼此陪伴和成长的美妙过程,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孩子的兴趣。
这三点具备了,孩子的兴趣之路会通畅很多。
招生热线:15340550586(岳老师)手机热线:15340550586(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