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是专业技术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工作实绩、学识水平的评价和认定,也是工资调增、职务提升的重要依据。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不少宣扬“专属通道,不过保退”“破格申报、保通过”“内部渠道,快速通过”的职称代办机构。尽管有关监管部门的防骗提醒和专项治理持续不断,仍有一些人因想“走捷径”,成了被坑骗的对象。
机构声称“全程代办”“花钱保过”
直到同年8月底,高业伟也没查到自己的申报材料。该机构表示评审未过,可以走专属渠道,还要支付6000元“打点”费用。高业伟一气之下申请退款,该机构表示已签署协议,只能退回四成费用。
记者打开多家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搜索“职称”发现大量的代办机构信息。
“不过包退、各学历均可,中级职称证8000元”“正规渠道、走捷径拿正高,事业单位勿扰”“代评快至两个月,分阶段付款,全程协议保障”……这些机构声称,只需留下联系方式和申报信息,即可帮助整理材料、提交申报。
发现被骗后退费无门
今年开始,高业伟认真整理了材料。待单位职称评审通知一发,他就提交了上去。他期待能顺利通过。
2023年5月,林颖花费2800元委托一家教育科技公司代办职称。“交了钱之后,我有点后悔,但是客服不予处理,也不退款。”无奈之下,林颖找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被告知只能组织双方协商。若有违法行为,可将此案移交公安机关。随后,林颖又找到人社部门,被告知没有执法权。无奈下,她只能投诉到一家大型消费者投诉平台,目前仍未获解决。
记者在该平台以“职称评审”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有1000多条投诉,浏览后发现,多涉及“评审未过,不予退费”,还有的投诉者提到“虚假宣传,完全没申报”“关店失联、卷款跑路”等。
构建更加科学的职称评价体系
人社部前不久印发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指出,提供虚假材料取得的职称会被撤销,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
“事实上,申报人通过代评机构购买虚假材料申报职称,本身也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辽宁省劳动人事争议研究会法律专家孟宇平认为,对于扰乱职称评审的非法机构、人员要严格查处。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评审职称者的教育,不能企图通过购买职称代评服务,靠伪造、包装材料评聘职称,以防掉进虚假代评代办的陷阱。
“根据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构建更加科学、透明、多元化的职称评价体系,才是更为现实的选择。”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说。他认为,净化职称评审环境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例如,加强对评委的培训和考核、优化评审中的监督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