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傻眼!出国发条朋友圈,流量费1.6万?
近日,一条“老人尼泊尔旅游发了条朋友圈流量费1.6万”的新闻登上热搜。时下,电信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务和产品更加丰富多元。消费规模庞大、需求旺盛、交易活跃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套路营销、虚假宣传、“霸王协议”等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治理的挑战。
消费者通过“人民投诉”平台反映自家宽带升级到了千兆,实际网速却不达标,运营商表示需要再交费599元升级万兆光猫和更改手机套餐才能解决。(图片来自“人民投诉”用户)
“人民投诉”梳理发现,平台涉及电信服务消费维权内容主要聚焦在:
套餐资费、流量收费不透明,套餐易开难退、升档易降档难,超流量扣费提醒不及时;
营销中刻意突出优惠、服务升级等噱头,对使用限制、附加费用等关键信息避而不谈或含糊其辞,套餐内容与实际使用不符;
续费易退费难,且续费后出现频繁断网等故障,停机后仍产生高额费用等;客服工作效率低下、态度敷衍、解释前后矛盾;
以“回馈老客户”“免费试用”“赠送会员”等名义诱导消费者开通新业务,故意隐藏或模糊最低消费、合约期限、自动续费、违约金等关键信息;
未经消费者同意更换套餐或开通增值服务,提高收费标准;
人为设置携号转网障碍,如设置超长合约期并规定合约期内不能转网,解约需缴纳高额违约金,或以签订过“靓号”协议为由拒绝转网申请等。
全面了解合同内容。消费者在签订电信服务合同或者办理电信业务时,应当对合同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于可能损害自身权益的条款以及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条款,要及时要求经营者进行解释和说明,并通过补充条款的方式对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地方予以明确。
用户66024191投诉:“客服致电给升级套餐,资费不增加,结果增加了50元。”
机构回复:“正在查证中。”
用户35986061投诉:“运营商在用户不知情下办理了高额增值业务,9个月收费高达2000元。”
机构回复:“已致电用户,正在处理中。”
……
“人民投诉”是人民网重点打造的消费者线上投诉维权服务平台,助力消费者“一键维权”。即日起,“人民投诉”开设“消费曝光台”专栏,帮助消费者洞察消费陷阱,助力消费环境建设、提升消费市场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