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元(英语:AustralianDollar,简写A$或AUD),是澳大利亚通货的基本单位,一元有100分。澳大利亚元在外汇市场上,目前为交易量世界第五大的流通货币;居美元、欧元、日圆、英镑之后,占总交易量的6%。2010年,澳大利亚元正式取代瑞士法郎的国际地位,成为全球第五大流通货币。
历史
澳大利亚最初采用的通货与英镑一样。后来采用自己的通货澳大利亚镑,币值与英镑等同。当时一镑有20先令;一先令有12便士。每一镑等同240便士。
1966年澳大利亚推行十进制,货币亦同时改作十进制。当时一美元的价值大概等于半英镑,新的十进制通货改为与美元连动。新通货的单位为澳大利亚元,币值等同于旧澳大利亚镑的半镑(10先令)。每1元等于100分,1分大概等于1.2旧便士。
1995年起,澳大利亚采用塑胶纸币,与以往相比不易破烂、耐用且美观。此外,各种面值都设计有不同特色的透明“窗口”,是全球首个采用这类崭新设计的国家。
流通中的货币
硬币
1966年澳大利亚开始发行面额1、2、5、10、20和50分的硬币,50分硬币含有高纯度(80%)的银,一年之后被召回,原因是政府发现这种银币的面额还没有其中所含的银值钱。1984年加入1元硬币,1988年加入2元。1992年1分和2分硬币停止流通。硬币发行40周年及十进制推行40周年,即2006年时特别发售了不再流通的1、2分硬币套装。2013年年初开始发行议会建立25周年纪念日硬币,这种三角形的硬币也是国内首创,其价值为5元,由99.9%的纯银制造,其上有议会大厦的图像[2]。所有硬币上都有皇家澳大利亚铸币厂制造的澳大利亚君主伊丽莎白二世肖像。
新西兰的1元硬币和澳大利亚的2元硬币的大小,颜色,重量甚至图案极其相似。经常发生误将1元新西兰硬币认作2元澳大利亚硬币。
纸币
澳大利亚现在流通的塑胶币。
5元(旧版)
正面:伊丽莎白二世
背面:新和旧的澳大利亚国会大厦
5元(2016年9月1日新版)
背面:澳大利亚国会大厦
10元
背面:玛丽·吉尔摩
20元
正面:玛丽·华比
背面:约翰·弗林
50元
背面:伊迪斯·科文
100元
正面:内莉·梅尔巴
背面:约翰·莫纳什
2.影响澳元的因素
澳大利亚元,简称澳元(英文简称“Aussie”):澳元又被称为“商品货币”,其汇率与金、铜、镍、煤炭和羊毛等商品的价格存在紧密联系,这些商品占澳大利亚总出口额的近2/3。因此,澳元的走势的高低通常受这些商品价格趋势的较强影响。澳元经常在通涨的经济环境下获得支持,而此时正是商品价格高涨的时候。举例来说,当2002年黄金价格上涨时澳元汇率也随之上涨,2002年夏天金属价格回调时澳元也随之回调,二者又在2004年第四季度同时再次上涨。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根据1959年的储备银行法案,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获得了澳大利亚中央银行的地位。储备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保持澳元的汇率稳定和保持充分就业。1993年,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获得了独立运转的权力,同时储备银行的工作目标也确定下来,即将中期通涨年增长率的目标控制在2-3%。设立中期而不是短期通涨目标的原因在于要鼓励健康的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储备银行委员会
储备银行委员会负责制定货币政策。除了每年的1月份,委员会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要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利率决策结果一般在会议的第二天公布。委员会由9名成员组成,包括储备银行行长、副行长、财政部秘书长和其他6名由财政大臣任命的外部成员。行长和副行长的任期最长为7年,可以连任。6名外部成员的任期最多为5年。
利率
储备银行的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隔夜货币市场利率,或称作现金利率目标。现金利率是两家金融机构间的隔夜贷款利率。
财政大臣
虽然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在1993年获得了独立运转的权力并且制定了通涨目标,但是储备银行的行长和副行长还需要由财政大臣来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