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养狗的人很普遍,养狗人家都把狗及其他宠物当“主人”一样捧着,狗是美国人的家庭成员而祖父母反而不是家庭成员。如果谁得罪狗宝宝,轻者遭到示威抗议,重者罚款,蹲监狱。
美国不少总统都喜欢狗,更引起上行下效的养狗风。
罗斯福总统喜欢狗,美国首都华盛顿还有座罗斯福同他的苏格兰爱犬在一起的青铜雕像。
杜鲁门总统也喜欢养狗。他认为狗是最忠诚的朋友。在华盛顿政坛没有永久的朋友,今天再好的朋友在关键时刻会离开或背叛总统。杜鲁门在一次演讲中,对美国听众说:“如果你们想在华盛顿有个真正的朋友,那就请你们养狗吧!”
里根总统夫妇也有一条叫“雷克斯”的狗。
克林顿总统爱玩狗,无论克林顿走到哪里,“第一狗”巴迪总是形影不离。有时离开白宫乘直升机,手里总是牵着巴迪。有时还抱着巴迪上飞机。这件事要在东方国家,公众肯定对领导人议论纷纷。但在美国人看来,这很自然,等于带着自己的孩子上飞机,非常有人情味。
许多人认为外出带上宠物是快乐的。
近40%被访者表示他们会在外出办事时带上宠物,而34%的人会在外出旅游时带上它们。
67%的被访者表示如果他们把宠物单独留在家中,他们会有负疚感。89%的人表示,如果不得不把宠物留在家中,他们一定会留下足够的水和食物。71%的被访者会打开空调或电扇,让他们的宠物安然过夏。68%的人会留下玩具,56%的人会开着灯,47%的人会开着收音机或电视。
另一项发现就是,宠物在它们的主人心中占据了多大的地位。
47%的人表示,他们的宠物经常和他们睡在一起,26%的人让它们睡在自己的窝里,只有14%的人让宠物睡在地上,而只有2%的人在晚上把它们赶到门外去。
百分之五十二的人表示会花工夫为宠物准备可口的饭菜,55%的人说会把两三样不同的食物拌在一起。37%的甚至准备人吃的食物,将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会加热宠物的饭菜,14%会自己炮制宠物的食品。
将近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他们会记住并庆祝宠物的生日,在各种庆祝中,51%表示他们会唱“祝你生日快乐”,38%准备了生日蛋糕或小奖赏,33%为宠物包装了礼物,百分之九为它们举办生日宴会并邀请其他宠物参加,5%送上生日卡片。
宠物在特殊场合下总是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三分之二的宠物在节假日,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参与家庭聚会。四分之一的宠物出席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日宴会,3%甚至参加其家人的开业典礼和婚礼,不到百分之一的宠物主人在度蜜月时带上它们。
调查显示,经济萧条并没有影响到宠物的生活方式,92%的被访者表示他们仍为宠物花费同样多的金钱,而73%的人表示他们为了照顾好宠物而宁愿负债。
另外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人不如狗。号称“吝啬皇后”的房地产亿万富婆利欧娜·韩兹利(LeonaHelmsley)在2007年8月20日逝世后,曼哈坦法庭28日公布了她的遗嘱,在近40亿美元遗产中,其生前爱犬分得1200万美元,且交代这只狗死后也要与她葬在一起。而家庭所有人不但获分配的遗产全比狗少,甚至有两个小孩子一毛钱也分不到。
韩兹利在“富比士杂志”全球富人排名为第369位。在1998年曾因逃税而受审,因又贪又富,被外界讥为“吝啬皇后”。她曾说过:“只有小人物才交税”。但是,她对自己的爱犬“小麻烦”却厚爱有加,创造爱犬身价的世界纪录。
社会上有为狗服务的各种机构。常见的有狗商店,店里卖的全是与狗有关的商品。如狗食品,有狗饼干、狗罐头、狗饮料、狗快餐等等,真是丰富多彩,营养全面。还有专做的骨头,有真有假,卖给养狗人,供狗啃着玩。狗用具也是五花八门,有狗床、狗窝、狗被褥、狗项圈、扣狗链条等,这些用具也是形状各异,大小不一,任你挑选。狗衣服,更是衣帽齐全,五彩缤纷,像一个儿童服装店,有春秋装、防寒服、雨衣等,这些东西有贵有贱,适合各种消费层次的顾客。
2004年以来,养狗的人舍得花大钱,以各式各样的时髦品牌为爱犬打扮,使得美国狗浑身高级品,而不再对宠物店那些没有牌子的商品感兴趣。许多饲主对跟人的时装同价的狗时装可不眨眼睛,他们带狗试着标价720美元的双G标志古奇手提包或225美元刻有路易威登的狗项圈,还可试试只要45美元的JuicyCouture外套,或者标价68美元、吊有Coach饰品的金项圈。
美国宠物产品厂商协会估计,流行品牌使狗主人2005年为宠物的流行品牌约花359亿美元以上。该协会营运长维提尔说,奢华的流行非常炽热,因为婴儿潮世代正值空巢期,而且不再为小孩支付学费,有可自由使用的收入。
狗医院:每个城市或乡村都有,大的城市往往有很多狗医院,且生意火暴。有注册的兽医师,医院设施齐全,也分内外科,药品也是专门制造的,专药专用,许多人家都按时把狗带到医院检查身体,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有的“名犬”要定期检查,确保万无一失,青春常驻。有的还给狗吃补药,确保狗体强壮。有的狗内脏有病,兽医师给其开刀治疗,养狗之家要花上千、上万美元。我们认识一位美国老人,养了一只名犬,生了癌症,开刀治疗,花了一万多美元,狗命未保,一命呜呼,老人伤心多天,一提爱犬,则眼泪汪汪。
狗美容院:不少人家的狗,要经常带到狗美容院美容,狗美容院有经过培训的美容师,能够给狗修面、剪毛、梳毛、洗燥等等,说来也怪,那些去美容的大狗、小狗,到了美容院十分听话,绝大多数都能安安稳稳接受梳理,梳理之后也觉得怪高兴的样子。
狗游乐园:有的公园专供遛狗用,主人把它带去,在里边做游戏,如扔球让狗去找,找到衔回来,交给主人。有的公园对狗比对人还优惠,人进要买票,狗进去反而免票。当然也有些严肃场合,狗也会被拒之门外,那也没关系,它会在自己的高级轿车上悠然自得,有时看主人走了,也会急得狂蹦乱跳,主人跟它打个招呼,它也只好忍气吞声,暂时孤单独居了。
还有狗比赛:波士顿每年至少有一次。我们去看了,这个比赛儿童与狗玩得最高兴,当然家长也得去。主要是分不同犬种、比赛速度。有狗单独跳,也有小孩牵着跑,还有狗拖着童车跑等等。对优胜者,或者参加者发给奖品或纪念品,还有赞助商提供饮料、冰淇淋或其他食品供参加比赛的观众食用。
美国人除了对狗情有独钟外,对猫也是爱护有加。对野外的飞禽也是十分爱护,没有人去乱打乱逮,小湖小河里的大雁、野鸭可以走到附近人家院里吃东西,无人去动它们的一根毫毛。美国人爱护动物的风气和习惯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统计报告表明,年逾65岁的美国人几乎都领取社会金,其中1/3的人社会金占其收入的90%以上,另有1/3的人社会金占收入的一半以上。这两部分人一旦失去社会金,生活将会发生困难。其中130万人失去社会金后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亚裔耆老更是普遍贫困。亚裔联盟依据人口普查的数据及调查所得,纽约市亚裔耆老普遍生活在贫困之中,比起其他族裔的耆老,学历相对较低,多不懂英语,需靠政府救助。同时,十年来亚裔耆老人口增加了一倍,而政府未有因老人人口增加而加强相应服务。亚裔老人65岁者年收入只有17261美元,而全市老人平均年收入为30694美元,亚裔老人的收入只相当于平均数的56.2%。
随着年龄不断老化,身体不断衰老,美国老人的社会地位和在家庭中的位置更是每况愈下。一位从台湾到美国生活的老人桂茹写的《换球记》,非常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亚裔老人在美国生活的真实情况。她说:我曾经是一个炙手可热的篮球,当年欢天喜地送儿子来美国读大学,女儿也随后嫁来,各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在儿女的再三邀请下,我辞掉了会计工作,到美国追随儿女左右。洒扫庭院,买菜煮饭,保姆、跟班、护理样样都行,称得上是全天候义工。儿媳车祸受伤我是护理,孙子、孙女上学我是跟班,家里家外杂务我是保姆。女儿生孩子坐月子由我一手承包。儿子传、女儿唤,好不热闹。眼看着我这只篮球,在儿女的球场上被抢来抢去,大有用武之地。我的辛苦,我的劳累,一股脑儿化为快意。
近几年,我除了健忘,还加上有耳聋的毛病,一下子又从排球变为足球。儿子踢过来,女儿踢回去,有几回碰上孩子们家中无人,干脆把我从车上扶下来,让我坐在门口等着,儿子和女儿一样,留瓶蒸馏水慢慢喝,自己开车扬长而去。
总算申请到S·S·I(美国老人福利基金),儿媳又发话了,你在我们这里吃住免费,你领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还不是填补了孙儿孙女。我真想搬到老人院去住,可又割舍不下这五味俱全的骨肉亲情。我最担心的就是变成高尔夫球,不定哪一天,儿女挥起球杆儿,我这只小白球就不清楚飞到哪个洞里去喽!(摘自莫言编著《梦美国·美国梦》)
像桂女士这样,儿女基本上还过问着,不管如何还和子女住在一起。而美国老人年纪大了往往把自己家房子卖了,住到老人公寓,独立生活。失去自理能力,只好住到有专人侍候的老人院,这里居住条件是不错的,但伙食则不敢恭维,天天基本一样,主食只是土豆泥为主,只要你能吃下去,营养绝对有保证,但谁能保证吃腻了而不倒胃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