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吸猫族,养狗狗的也不在少数,加上动漫行业的发展,手办也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不过如此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习惯,在中国古代也有吗?其实在留存至今的古画当中,家喻户晓的清明上河图,就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场景,从中就可以知道中国古代是否有人养宠物玩手办,以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了。
一、宠物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专属
在大唐时期,上层的贵族们就有了养观赏犬的习惯,比如在《簪花仕女图》中就描绘了两只小巧可爱的宠物犬。到了宋代,养宠物狗的习惯逐渐在民间普及,城市里甚至还出现了宠物市场供大家交流交易,当时的孟元老就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过,大相国寺每个月会开放五次,有非常多的百姓再次交易,门上皆是飞禽猫犬等动物,更不缺珍禽奇兽,真是无所不有。
从这些史料中不难发现,宋人养猫的数量是大于养狗的,不过不管是养狗还是养猫,很多动物都是名贵的品种,其中"狮猫"就是宋代最名贵的一种猫咪,就连秦桧的孙女都忍不住养了一只,爱不释手,所以养宠物这种习惯已经是宋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了。
二、宋朝儿童的玩具
我们现在说的手办,其实就类似于玩具,那么宋代的玩具是什么样的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玩具"这个词就是在宋代诞生的,比如在《梦梁录》中就有记载:"父祖诏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翦、升斗等子、彩锻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
再例如,我们现在每年都会给孩子过儿童节,其实在宋代也有一个类似的节日叫做"玩具节",也有人称为"乞巧节",光是听起来就已经会让孩子兴奋不已了。每到这个节日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玩具都会出现在市场上,氛围特别足。而《东京梦华录》里就有这样的描述:七月七日,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并且"磨喝乐"是那个时代的儿童最喜欢的玩具,它的样子就跟现在的芭比娃娃类似,名字则取自于梵文,是一个音译词汇。从史料中我们还能了解到,宋代的"磨喝乐"是采用土木材料制成的,不管是肢体还是毛发都做得活灵活现,在搭配上迷你版的服装,就显得更加逼真了。
三、宋朝的城市以及夜生活
现代人的夜生活非常的丰富,不仅灯光通明,还有非常多的娱乐场所和美食供大家选择,但是宋代的人又是怎样度过夜晚的呢?其实宋代的城市夜生活,与之前的朝代相比较,就能看出有着巨大的不同,因为从宋代开始,不管是城市的景观设计,还是设立商铺、集市、酒家、公园,娱乐场所都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态,所以我们才会在《清明上河图》里看到那么丰富的城市生活景象。
在唐代的时候,城市的整体布局以方正为主,居民区和商业区都被划分得清清楚楚,就像超大版的棋盘一样,比如白居易就曾使用诗句形容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除了城市格局规整之外,管理制度也十分的严格,比如"夜禁制"就要求居民在夜禁期间不能上街,如果有人违反将受到惩罚。
不过到了宋代之后,城市的布局就没有唐代那么规整了,因为人性化的修建标准,是按照居民的居住位置来调整的,所以城墙是扭扭曲曲的。并且还根据贯穿城市的汴河,形成了很多条临河的街道,曾经封闭的坊市不复存在,变得四通八达。
四、宋朝市民娱乐活动
宋人的娱乐活动瓦舍勾栏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体现出来,并且《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道:"大小勾栏五十余座",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瓦舍内设,可以容纳上千人。南宋的瓦舍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北宋,在《梦梁录》中就有提到:"其杭之瓦舍,城内外合计有十七处"。并且《武林旧事》里也记载了当时的杭州拥有23个瓦舍,就连在杭州城内的瓦舍勾栏里表演的艺人都有记载,《繁胜录》中记载的说书人就有蔡和、李公佐、小张四郎等,教飞禽的则有赵十七郎,做影戏的有尚保仪和贾雄。
其实不论是哪种娱乐活动,它们都为居民带来了快乐,这也跟宋代开放的政治制度密切联系着,所以经济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进而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拥有自己的生活哲学。在加上宋代画作的细致描绘,呈现出当时自带人情味的烟火气息,令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宋人养宠物和娱乐的方式之外,也让我们对那样的生活产生了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