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品牌要守住自己国内市场的同时,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面对WTO的挑战,中国的名牌企业需要有自己的品牌战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在竞争中发展,是中国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品牌国际化战略已经开始起步。
面对品牌竞争国际化的现实,迎接挑战是必然的选择。但是,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强势品牌相比,中国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是弱势品牌。如何以小博大,以弱胜强,需要认真的战略筹划。我们必须了解品牌竞争战略的基本规律,掌握品牌国际化竞争方面的战略要点,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胜利。本文所要论述的是实施品牌战略国际化的一些基本问题,或者说是所有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的企业所要注意的共性问题。至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更加具体、更加个性化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则是企业自己需要量身定做的战略设计与策划。
一、品牌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
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首先要解决的是品牌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问题。品牌的背后是文化,一个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自然来自品牌所代表的产品内在质量和性能,同时品牌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所带给消费者的超值享受,正是消费者愿意为品牌付出的价值。
正是品牌文化的丰富内涵支撑着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品牌的影响深入到消费者的内心,落实到消费的行动上,从而提升着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麦当劳是美国快餐文化的典型代表,优质、快捷、卫生、方便吸引着人们光顾,更主要的是那种无拘无束的快餐氛围。黄色“M”代表着:舒缓的音乐,绚丽的色彩,自由的环境,童话般的世界,卡通世界的天真烂漫。这些吸引着多少儿童和他们的父母。中国人用“万德福”品牌开快餐店,意在用Wonderful(英语意思是“奇妙的”)的“W”作为品牌,敢于把麦当劳的“M”倒过来,应该说是中国快餐业中超乎想象的品牌创意,但是,“W”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呢没有!所以至今不见成功。
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缺乏吸引力和想象力,自然难以形成市场影响力,因此也难以走出国门。那么富有文化内涵的品牌就一定能够走出国门吗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品牌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问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公司,并有着众多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NOVA就是其中一个,然而就是NOVA这个品牌的汽车居然在拉美国家的销售遇到很大的阻力。问题就出在NOVA在西班牙语中是不走的意思。谁愿意出钱购买一辆“不走”的汽车呢后来这款汽车的品牌改为拉美人比较喜欢的“加勒比”牌,结果很快就打开了市场。中国的品牌虽然富有文化内涵,但是,这种文化是汉语言文化,并且是以“方块字”为载体的文化,这在超越地理文化边界方面的难度无疑要比其他相接近的文化大得多。
培育品牌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首先要在品牌设计上做到简洁醒目,能被异域文化所接受。外国品牌如Coca-Cola、Sony、Kodak等都是非常简洁明亮的品牌,中国的Haier品牌也有类似的功效。TCL的品牌也是比较能够体现国际惯例的,它简洁醒目,便于识记,加上重新演绎的“今日中国雄师(TodayChinaLion)”的品牌概念,更容易产生加深印象的效果,从而使品牌获得了较强的跨越文化边界的能力。海信的字母品牌设计“HISENS”也是卓有成效的,这个品牌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高科技”,这就为品牌在异域文化的渗透中奠定了基础。而像双星品牌的DoubleStar,在明星文化遍布世界的今天,也是比较容易被认同和接受的。
如果在品牌设计方面一旦存在根本缺陷,往往就很难培育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甚至会成为某种障碍。据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讲,中国的“三枪”牌内衣,曾经因为它的英文品牌“ThreeGuns”而在美国遭遇过禁止入关的尴尬。“芳芳”唇膏在英语国家是死活也卖不动的,就因为这个品牌的拼音Fangfang在英语中是“狗牙、毒牙”的意思。有些品牌,即使在国内是名牌,但是由于在原初的设计上存在问题,也比较难以提高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譬如中国的名牌“李宁牌”服装,在国内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打不开局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Lining”的英文意思是“衣服的衬里、箱子的衬布”。那么,有谁愿意穿一件“衣服的衬里”或是“箱子的衬布”出门呢
西方社会不太望文生义,一般消费者不会对品牌究竟是什么涵义刨根问底。所以,在品牌的设计方面,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简洁醒目,朗朗上口,便于识记,易于传诵,有吸引力和亲和力。
形象策划——成功品牌的胚胎。在超越地理文化边界能力的培育方面,品牌设计只是基础性工作,更重要的是品牌策划艺术。一个品牌,设计是有限的,策划是无限的。针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可以通过品牌策划重新赋予品牌新的文化内涵。这种新的品牌文化内涵如果自然地融入当地的文化背景中而不被排斥,就能够获得自身品牌文化的渗透力,从而就可以使品牌所代表的产品被充分认识和接受。
二、品牌国际营销的网络建设问题
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第二步是国际营销的网络建设问题。具备了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并不等于就能够占领市场。我同许多企业的老总讨论这个问题时,都为没有国际营销网络而苦恼,他们痛感没有自己的国际网络而使企业的品牌营销频频受阻。网络建设问题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品牌多在进出口公司手中,是商业品牌。改革开发以后,不少企业是为外国名牌公司做加工贸易,定牌生产,只赚取加工费。近年来力图发展国际市场的企业开始有了品牌意识,痛感没有品牌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困窘,力争创造自己的国际品牌。但是,这既需要投入,也需要过程。海尔为进入世界最大的零售公司沃尔玛连锁超市,耗时整整两年,最后才终于被接受。国际市场的消费者认可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品牌,是需要在反复消费的过程中才能够完成的。网络建设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品牌的网络建设没有捷径,但是,策划得好可以少走弯路,我认为网络建设能够采取的策略措施全在一个“借”字。
一是借梯上楼。把自己的品牌产品通过国外有影响力的经销商全权代理,进入经销商的渠道,就可以借经销商的营销网络进入市场,逐渐获得市场的消费认知和认可,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会逐渐上升。青岛啤酒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就是这样扩大知名度、渗透市场并获得影响力的。目前,绝大多数国内品牌进入国际市场走的多是这种“独家代理”的路子,寻找有市场影响力、网络比较健全的代理商进行独家代理。
二是借鸡生蛋。这是通过合资合作的方法,与国外有相当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在让出部分国内市场的同时,借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网络销售自己的品牌产品。天津“王朝”葡萄酒品牌是一家中法合资的葡萄酒公司,合作的对方是世界知名的法国人头马公司,中方控股62%,王朝品牌属中方所有。合作伊始,双方商定,王朝葡萄酒的10%外销,由人头马公司负责。由于人头马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该公司健全的营销网络,王朝品牌的葡萄酒很快就在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打开了市场,外方不断要求增加外销比例,从而使王朝品牌在欧洲市场成为中国葡萄酒的代言品牌。借鸡生蛋的策略必须是借名鸡才能生名蛋。
三是“借壳上市”。合资之道。在于合并市场份额。虽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有合资的诉求,但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并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占领这个不断扩张的市场。世界名牌公司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首选的是国内市场上第一或第二品牌的公司。他们通过合资控股,最看中的就是中国公司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合资控股之后就等于拿到了一个市场份额可观的网络。德国的美洁时在日用化工产业领域比起它的同胞兄弟汉高公司在实力和品牌竞争力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该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在中国找到了“活力28”这个很有影响力的品牌,合资以后以“活力美洁时”的品牌很快就打开了中国市场,居然能在宝洁、汉高、联合利华和花王等众多世界名牌纷争的中国市场上“幸分一杯羹”,不能不是借壳上市的妙手之道。中国人比较善于“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了一定资本实力的名牌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国际市场销售网络,也完全可以考虑在国外寻找有一定市场份额和销售网络的合作伙伴,采取并购的方式借壳上市,直接赢得一个销售网络。
国际市场营销流行着一句话:宁愿要第一流的经销商,第二流的市场,也不要第一流的市场,第二流的经销商。品牌国际营销是重大战略问题,需要较大的投入,需要懂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人才。无论是产品出口,还是对外直接投资,都要对当地的市场状况、政治环境、经济增长态势和文化特征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寻找一流的合作伙伴。瑞典的VOLVO品牌是国际汽车市场上与奔驰齐名的品牌,但是在打开中国市场方面,经过了15年的努力,先后由英国代理商、香港代理商,最后找到了中国的“内资”代理商,才真正建立了品牌营销网络,打开了中国的市场,并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
三、品牌国际竞争的本土化问题
品牌国际化战略最重要的一步是本土化问题。如果能够把品牌的本土化较好地解决了,品牌的国际化战略也就有了成功性的标志。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品牌战略最终基本上都落实在品牌的本土化方面。
品牌国际竞争的本土化首先表现为品牌文化的本土化。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为例,由于跨国公司的产品、服务和技术特点都需要通过品牌的影响力扩展渗透到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因此,这种品牌的影响力必然要通过品牌文化的本土化,才能被日渐认识和接受。Coca-Cola是最早来到中国的跨国公司之一。Coca-Cola在中国的成功发展得益于其品牌的本土化,Coca—Cola在中国获得了一个颇为美妙的汉化名称——可口可乐。可口可乐这个汉语名称既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又揭示了品牌的产品特征,回味无穷。在美国,Coca—Cola是这种饮料中两种主要原料的名称古柯叶(Coca)和古拉果(Cola)连缀在一起的结果。可是谁也不会想到它在中国会获得了一个既“可口”又“可乐”的、极具亲和力的汉化名称。正是“可口可乐”这个美妙的名称拉开了Coca—Cola公司在中国本土化的序幕。从可口可乐在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的仓库里建立起第一条生产线到现在20多家合资企业,可口可乐从产品到品牌文化的影响力在中国已经妇孺皆知,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碳酸饮料市场上已经占据50%以上的份额。
可口可乐品牌文化的本土化在中国带来的效应是极其广泛的。如今“可乐”已经成为这种碳酸型饮料的汉语代名词,在中国,从天府可乐、幸福可乐到非常可乐等各种可乐型饮料的出现,实际上都是受可口可乐品牌文化的影响和启发而获得市场认同的。可口可乐公司的老对手PEPSI进入中国,为了实现品牌文化的本土化,同样借助了“可乐”的特定文化内涵,将PEPSI翻译成“百事可乐”而不是“百事”。可以想象,如果你喝这种饮料可以达到“百事”都能“可乐”的效果,你还能够拒绝吗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中国的成功案例,我们应该深切地体会到品牌文化本土化的重要性。
麦当劳是另一个品牌文化本土化的成功案例。麦当劳品牌是典型的美国快餐文化,这种文化进入中国以后很快就被广泛接受。中国小孩可能不认识McDonald's,但是他们却可以用汉语拼音把那个双拱门的“M”牢牢记在心里,嚷着要去吃那个“M”,孩子的妈妈就马上心领神会,知道孩子喜欢的就是那个麦当劳的“麦”。麦当劳的宣传标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麦当劳”,而不是“美国口味——麦当劳”。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注意其品牌文化的本土化,他们把中国的“吉祥如意”、“福”、“春”、“寿”、“喜”和“招财进宝”一类的所有吉庆字眼制作成店招四处悬挂,或做成小礼品赠送顾客;还把中国的十二生肖制作成纪念品赠送给来店里过生日的小朋友。他们还开发出适合中国人口味的“麦辣鸡”以招徕更多的顾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的麦当劳品牌,虽然它的核心理念是美国的,但是,由于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完全中国化,已经彻底演化为“中国文化版”的麦当劳。
许多跨国公司的品牌正在中国深入人心,它们赢得了中国市场消费者的口碑。为了更大规模地占领中国市场,跨国公司正在加紧推行新的本土化战略,许多跨国公司的大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都纷纷迁移到中国的中心城市如北京或上海。毫无疑问,把产品、技术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融入本土化的品牌之中,通过品牌的本土化,进一步彰显其品牌的市场活力,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战略应该能够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首先要高扬品牌的旗帜,但是一些在本国创造了奇迹的品牌,往往在出海之后因水土不服只能铩羽而归,问题就出在本土化策略的实施不当。本土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方面,海尔海外本土化的成功经验是值得肯定的。目前海尔在海外设有13个工厂,全球40800多个经销点每天都在经销海尔的产品,海尔的用户已经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001年,海尔全球营业额602亿元人民币中,海外营业额占14%,其中海外机构直接实现的营业额7.3亿美元,从中国出口4。2亿美元。海尔品牌的本土化策略应该说是全方位的:
第一是人员的本土化。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海尔工厂里,一共有200多名员工,除了总裁和财务主管两个人是从青岛海尔派来的之外,其余全部是美国人。在海外的13家工厂里有800多这样的海外海尔人。这些员工包括工人,也包括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和经销商。按照张瑞敏的观念:要让当地人接受你的产品,首先要让他们认同你的人和你的文化。
第二是设计的本土化。目前,海尔在海外的设计中心已经达到18个,广泛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其主要设计人员都是当地人,这些设计师们每天都在为本土化的特殊需求做着特殊的设计。正是这种本土化的设计实践锤炼出一种能够融合多元文化内涵的设计能力,这种设计能力已经成为海尔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是制造的本土化。当印有“美国制造”的海尔产品一批批运出美国南卡州工厂的时候,美国的零售商们才不再把海尔当作外来品看待了。按照纽约连锁店的老板查理的话说:海尔这个品牌现在已经达到了在美国本土生产和销售,是一个美国品牌了。对美国的消费者来说,选择同样性能和价格的产品时,“美国制造”往往是决定取舍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本土化品牌的价值。
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纷纷走出国门,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品牌战略的国际化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很多的。目前应该集中精力培育品牌超越地理文化边界的能力,扎扎实实地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努力实现品牌文化的本土化,真正融入到所在国的本土文化之中,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并逐步提高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济研究所张世贤
捷克共和国文化用品市场
纸张和纸制品捷克每年的书写纸张和纸制品约有60%依赖于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国家。进口纸张的价格要高于本地产品,但它们具有品牌效应。
电子产品捷克市场上的电子类产品也主要依赖于进口。当前国际上的主要电子产品品牌都可以在捷克市场上找到。由于市场的滑坡,竞争日趋激烈。此外捷克的市场上也充斥着来自亚洲的廉价的和无品牌的产品。
参考数据: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394.663亿美元。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820美元。货币名称:捷克克朗。汇率:1美元=35.6克朗1999年通货膨胀率:2.1%1999年失业率:9.37%
加拿大文化用品市场
国家概况加拿大位于北美洲的北半部,总面积997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国。人口2900多万,是世界上平均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每三人占有一平方公里土地。89%的土地没有永久性居民点。南部与美国为邻,边境线长约5000公里。石油、矿产、木材、海产、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加拿大四季分明,西面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四季宜人春季郁金香花争艳,夏季阳光明媚,秋季枫叶层林尽染,冬季万里雪飘,极具风情。加拿大是由十个省和两个地区组成的联邦国家。民族由英裔、法裔、荷兰裔、德裔、波兰裔和华裔等构成;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法语。加拿大有26个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和3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其中不少是北美洲最安全、最清洁、风光最美的中心城区。为人称道的是由多个不同种族的人们在一个国际性的环境中和睦相处。加拿大在七大工业国中经济增长强劲,通货膨胀率长期低于2%。生活标准指数名列第三位。拥有完备的教育体系。据联合国发表的1996年报告,加拿大在就业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收入、教育及卫生水平等综合指标在全球160多个国家中名列第一。
市场规模1999年加拿大办公消费品需求总值估计达1.27亿美元,其中包括纸张、文件夹、各种标签、订书机、夹子、笔盒以及书写工具等产品类别。同时随着学龄阶段人口数量的增加,一些较为现代化的学生用品如文字处理机、计算机程序、打字机配件的需求也将相应的增加。一些传统的办公用品将被高科技的产品所替代。据业内专家估计,从2000年到2001年,这一市场的年增长率将保持在2%左右。1999年,在加拿大对办公消费品的整体需求中,纸张和纸制品占到了9.36%,书写工具占了5.6%,其余如订书机,文件夹等仅占0.8%。虽然1999年前6个月中办公消费品市场的新的增长点有所减少,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随着主要行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势必会带动办公消费品市场的增长。
市场机会办公消费品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普通消费品,纸制品和文具用品等。这里我们指的主要是除计算机设备(BUS)之外的办公消费品。随着办公高科技化的进程,一部分传统的办公用品逐渐被高科技的产品所取代。但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实现办公自动化还需一段时日,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传统的办公用品在加拿大还会有一定的市场。加拿大市场上办公用品的成功因素依次为质量、价格、成本效益和服务。对于大多数加拿大办公用品批发商来说,他们通常只接受比较熟悉的品牌而很少尝试新的品牌。未来加拿大市场上前景最好的办公消费品主要是全自动和高科技办公设备耗材,特别是以下几类:激光打印机标签彩色编码标签影印机标签特定产品信息个人书写便条和信件的流行刺激了加拿大市场对于书写工具的需求。人们喜欢购买较为高档和昂贵的书写用具。特种笔则在年轻人中十分流行。传统的蓝色圆珠笔也向更加环保、色彩更加丰富、书写更加流利的方向发展。
市场介入加拿大对于进口的批发产品征收75%的商品和服务税。这一税是向进口商征收的。加拿大的进口商在选择海外供应商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富有竞争力的价格2.供应商所能提供的信用证的期限长短3.供应商必须具有较大规模的生产线4.销售人员必须能够在该领域内提供及时的产品信息和专业的示范5.良好的售后服务对于政府部门和一些非商业部门来说,办公用品的价格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相反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才是他们采购办公用品时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关键在于知己知彼
中国商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前景乐观
意大利办公文具销售畅旺
智利学校及办公用品市场潜力大
菲律宾文具市场简介
一、总述根据菲律宾海关总署统计,2001年1月到10月,菲律宾文具(纸品除外)进口总额为1900万美元,较2000年同期略为下降20.64%。但就市场销售情况而言,市场销售总额却上升4.7%(统计局资料)。从中国进口部分来看,2001年1月到10月,中国文具进口额为250万美元,与2000年的水平大体相同。其中打印带,橡皮擦等产品增幅较大。中国铅笔的市场占有率最高,为53%。
表一:2001年1月到10月菲律宾文具进口情况(FOB)单位:美元
产品进口总额毡尖笔圆珠笔电子数据加工设备专用的打印带2001年(1月-10月)19,008,1784,010,4072,697,4412,423,2972000年(1月-10月)23,950,9684,677,5374,662,6082,473,578同比(%)-20.64-14.26-42.15-2.03
产品未经浓缩和固化的其他墨(打印墨除外)其他塑料制品2001年(1月-10月)1,787,8671,357,2822000年(1月-10月)2,265,7631,452,363同比(%)-21.09-6.55
产品其他未列名钢笔部件(合)订书钉其他钢笔其他设备使用的打印带2001年(1月-10月)1,093,448777,957646,266645,6072000年(1月-10月)489,547549,036682,463593,120同比(%)123.3641.70-5.308.85
产品各类铅笔、蜡笔取钉器贴标签专用设备圆珠笔芯圆珠笔尖端部分2001年(1月-10月)542,581473,961355,886327,480307,5232000年(1月-10月)1,112,542567,489196,297582,360532,645同比(%)-51.23-16.4881.30-43.77-42.26
产品贱金属制文件柜及其他类似办公用品橡皮擦回形针便笺簿2001年(1月-10月)257,348247,012193,558158,8812000年(1月-10月)75,890283,945237,106232,392同比(%)239.11-13.01-18.37-31.63
产品铅笔芯贱金属制文件框(适合放在桌子上的)钢笔尖不带外框的画板2001年(1月-10月)140,132118,54682,56974,7942000年(1月-10月)532,540215,950476,473664,258同比(%)-73.69-45.10-82.67-88.74
产品粉笔手用的日期印戳,数字印戳墨汁绘图笔塑料制活页夹2001年(1月-10月)66,92349,85944,03634,0212000年(1月-10月)72,210146,0156,56645,718同比(%)-7.32-65.85570.67-25.59
产品钢笔墨水笔架自动铅笔手用图章印戳2001年(1月-10月)30,83525,96515,9779,6499,4252000年(1月-10月)48,92115,21638,25211,1878,981同比(%)-36.9770.64-58.23-13.754.94
欧盟拟以立法方式对中国进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
中美信用制度建设比较
中国铅笔拥有美国近一半的市场份额
美国是全球主要的铅笔大国,中国制造的铅笔大量销往美国,已占据美国约50%的市场份额。美国国内铅笔的年销售量约为40亿支,1991年到1998年消费量增加了53%,不论是印有卡通图案的学童用铅笔,或是企业大量订购的业务用铅笔,都可以看出美国人对铅笔的偏爱。近年来,中国制造的铅笔与日用品和其它轻工产品一样,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1991年中国铅笔在美国的消费量约占15%,1998年激增到将近50%。中国铅笔生产成本费用低廉,原材料丰富,使得中国铅笔以价进入美国市场。尽管美国铅笔业者危机感强烈,于1994年多次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铅笔实行倾销关税,使得中国铅笔进口量一度锐减,但由于中国铅笔质量的迅速提高,1996年在美国的销售再度增加,以后几年的销售量逐年增长。目前,受中国产品的影响,美国一些铅笔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现在只剩下两家公司。
巴西将对原产于中国的铅笔进行反倾销到期复审
德国公司:铅笔的前途一片光明
洪都拉斯文具及礼品市场
波兰学校和办公用品市场面面观
日本文具礼品市场的设计趋势
如何开拓土耳其文具礼品市场?
美国文具纸品市场现状分析
巴拉圭人喜用圆珠笔和铅笔
海外媒体报道,在巴拉圭文具市场,圆珠笔和铅笔是最普遍和需求量最大的商品。BiC厂牌圆珠笔前几年垄断市场,但目前韩国的YoungJ厂牌圆珠笔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欢迎。BiG牌圆珠笔价格低廉并耐用,但是颜色只有红、蓝、绿和黑4种;而YoungJ牌圆珠笔设计和颜色多样,握笔舒服,笔尖书写流畅。因为设计新颖实用,目前韩国的各类用笔在巴拉圭市场上都很畅销,各个超市、商店和书店都可买到。巴拉圭许多消费者目前仍使用铅笔当书写工具,尤其是在校学生。巴拉圭市场上的画图用铅笔主要来自德国。厂牌为A.WFaber和Schwan。美国铅笔的质量也比较好。市场上也能见到一些产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产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