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两年孩子慢慢长大,我和老公也不得不去考虑孩子“教育之路”的规划。
身边的朋友基本分成三派:
第一类:坚定不移的高考派。
他们充分研究了历年的升学数据,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希望孩子每一步都能踩对点,尽可能保证最终好的高考结果。
第二类:公立教育+国际教育的混合派。
这一派又分成两类,一类是走一步看一步,先让孩子上公立再根据孩子的适应情况,决定是不是中途再转国际教育。另一类则想得很清楚,他们给孩子配置了精英的公立教育,希望未来孩子能够进入公立名校的国际部,最终能够成功爬藤。
第三类:一门心思的出国派。
这一派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决定放弃高考了,有的计划小学出去,有的中学,更多的则计划帮助孩子出国念大学。
我们这一代家长,接受的挑战前所未有。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选择太多了。
人人都在说“选择大于努力”,我们生怕自己的选择失误,耽误了孩子。于是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的打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认知偏差,搞得大家都很焦虑。
说实话,硬要让我选择一个阵营的话,我大概属于公立教育+国际教育的混合派。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原因太复杂了。
这其中有整个家庭价值观的因素、有我们自身经历和社会变化的影响。
2
我们那一代,出国留学是个很小众的选择。我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我身边出国念书的同学,留在国外和回国的大致一半一半。
留在国外的大都是因为当时在国外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或是博士、博士后一路读下去也就顺其自然的留下来了。
每天看他们的朋友圈,绝对是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好山好水好幽静”。至于是不是“好无聊”还真不好说,不同人在国外的社交状态差别也挺大的。只不过真正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客观而言还是少数。
回来的有一大半是因为家里给安排了好的发展机会,比如我一个回国接家族企业的同学,或是被国内的“引进”政策吸引,比如我们当年的全省高考状元,在美国博士毕业以后现在清华经管学院当老师。也有同学回国后,直接给解决了北京户口。
80后的留学生,大多是在研究生阶段出去的,几乎所有的人都迈不开高考这个槛。
出去的人是少数派,他们大致分成两类人,一类是绝对的学霸,拿着奖学金去了top的学校,另一类是上了个不好的大学,家里出一笔钱,让孩子出去镀个金。
那时候的“留学生”还是有些光环的,出国留学一定是绕不开功利性的目的。
90后-95后,出国留学变得普及起来。
前几天,我碰巧和一群92-96年出生的弟弟妹妹们在一起聊了个天。他们的高中同学里出国留学的,至少有1/10,部分城市和学校比例更高。
不过这些出了国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回国了。2017年发布的一个官方数据,佐证了这帮弟弟妹妹的说法,中国每年大概有60万学生出国留学,但是有50万最后都回国了。
出国留学这件事,眼看着慢慢在发生变化。
出国留学的最重要目的变成“体验生活、丰富阅历”,而不再是为今后的发展增加筹码。
讲真,这样的变化,背后的一个重要支撑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回国的人也越来越多,“海归”群体已经不再稀缺。
3
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太快了,我身边好几个从国外回国旅行和工作的朋友,全在感叹这一两年回国的感受特别不一样,觉得自己一夜之间全都成了“乡下人”,好多新东西都追不上了。
老刘6年前全家移民去了加拿大,最近回国参加校庆活动在北京好好呆了一阵。聊起这次的回国感受,他一下子列出了9条特别具体的体验,我觉得说得挺实在的。
1.方便到炸裂的各种服务。
我一天内用闪修侠修好了我的iPhone屏幕和MBP电池,无论是效率还是价格都是加拿大永远做不到的。
2.令人惊诧的送餐。
在小白那里体验了一次送餐服务,快就不说了,去店内点150,送餐各种优惠后只要110,这合理吗!这科学吗!
3.不要太方便的滴滴。
“空调这里等着,滴滴来了咱们走过去。”我跟我妈说。滴滴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出行方式。
4.改善和改变。
对比六年前,空气虽然还不理想但有所改善;交通虽然乱穿的小车多了,但道路似乎比六年前更加通畅(仅仅指北京)。
5.喇叭声少了。
比六年前道路上鸣笛真的少太多太多了(仅仅指北京)。
6.改变人们出远门方式的高铁。
大学同学聚会和五湖四海的老同学交流才发现,人们使用铁路出行在这六年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深入了解到高铁系统的订票流程,改签退票流程等等,早已不是当年的铁路,资本主义就不拿来对比了吧。
不仅仅是支付,还有点餐、会员积分、交互……二维码已经占领了中国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就连今天陪老妈逛街也是全程各种二维码。
8.隐形服务和意识的提升。
体验了银行的智能柜台,硬件和银行的软件服务都令人感动。而各个小区的各种社区建设包括廉政建设标语,我都可以体会到它们在帮助社会变得更好。
9.城市的发展速度。
去到了老家的经济新区,彻底震了。几乎是几个年头之间,经济新区从原来稀少的人群和未完工的道路变成了一个全新崭新的完备齐全的城市,新的城市!高楼大厦个社区服务超级商场一应俱全。只能对中国建设速度和中国人民的勤奋效率大写的服!
老刘说,他的内心开始有一种纠结,国内的发展太快、机会太多,纯粹从事业发展的角度考虑,还真是挺想回来的。但是一想着已经在国外上学的孩子,已经在国外安的家,如果不希望和家人分开的话,回国也几乎成为不可能。
我们的孩子出生在2010年代,不用看什么调研报告,我也能够猜测出,10后的“留学低龄化”趋势会很显著,他们的留学比例会变得更高。
我之前问过图图妈和吉米妈,如果以后孩子有机会出国留学,你们希望他们回国还是留在国外,她俩的观点基本一致,这个要看孩子意愿,但真要问自己的内心,一定希望他们回来。
我和老公也曾经说起,要是两个女儿其中的一个学习成绩不好,说不定我们心里还会偷偷开心,这样至少还能留一个在我们身边。哎,真是没想到我们自己才30多岁,居然就开始有了这种“老年人”的自私想法。
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做“移民一代”、“创业一代”、“奋斗一代”,都不容易。
最后再说回来我对于孩子有可能会走的教育道路的基本设想。
客观而言,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确实有一定的先进性,如果各种条件成熟,我也希望孩子能出国待一待,让自己的世界观更完整。不过我还是坚持认为,任何一种教育道路的选择,都不应该成为“标配”。
高考不行,还有技校,出国不行,国内一样好。
我能做的就是让孩子好好学英文掌握好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工具,更会让孩子好好学汉字、认真读历史,发自内心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民族和国别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