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这个潜伏在猫狗牙齿间的隐形杀手,以它那几乎100%的致命率,让每一个被咬伤的人心跳加速,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长期以来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一直以来,狗狗被普遍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们听话、聪明、忠诚,能巧妙地感知人类情绪,甚至可以担任导盲犬、搜救犬、缉毒犬等角色。尽管狗狗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伙伴,但作为动物,它们仍旧保留着自己的天性和反应,在某些时刻,出于动物本能攻击撕咬人类。
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烈性传染病,主要经由患病动物咬伤或舔舐伤口而感染导致的一种急性脑炎,患者往往出现狂暴、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临床特征,一旦发病,几乎100%死亡。
除南极洲以外,其他各洲都存在狂犬病。全球每年约59000人死于狂犬病,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其狂犬病死亡人数占全球狂犬病死亡总人数的95%。
狂犬病在我国持续流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的通知指出,我国是受狂犬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2位。在《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我国因狂犬病死亡人数仍居法定报告传染病前5位。
狂犬病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健康的巨大威胁。
虽然狗咬人事件频频发生,但事实上,我国人间狂犬病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呈现16年连续下降的趋势。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月到7月,人间狂犬病发病累计人数仅为73人。
数据的下降,一方面得益于狂犬病已经有了极为有效的暴露后预防措施,极大降低了狂犬病的发病和死亡,另一方面得益于狂犬病暴露后预防的科普宣教。
拿一组数据来说,2017年至2022年,我国狂犬病疫苗每年的批签发量都维持在5千万支以上。2020年,狂犬病疫苗更位列我国疫苗批签发量第一。
狂犬病疫苗已经成为我国非免疫规划疫苗中批签发量最大的疫苗之一,属于用量大、成熟稳定的疫苗品种。
不过,有很多狂犬疫苗都被“滥用”了。由于狂犬病的高致死率,加上这些年的大量宣传,让一些人对狂犬病感到极度恐慌。
知名狂犬病专家严家新教授曾在采访中表示,“恐狂症”是目前狂犬病疫苗被滥用的原因。在他看来,国内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狂犬疫苗被滥用,很多接种者根本没有感染风险。他还曾接触过有人在数年内打了100多针狂犬病疫苗。
这种情况下,仅靠生产销售狂犬病疫苗就能让一家公司活得很好。
但从接种者方面看,接种狂犬疫苗就是个既耗费钱又耗费精力的事了。
根据一位业内人士曾透露给媒体的消息看,疫苗是层层流转的。疾控系统是主要中转站,企业会把疫苗通过代理商销售给省疾控,之后这些疫苗再被分发给各级疾控系统,最终抵达接种点。在这一过程中,疫苗的价格同样会层层增加。
由于某些地方的政策不同,社会上的疫苗经营者也会从疫苗生厂家购买低价疫苗,然后高价销售给基层接种单位。
世界卫生组织网站显示,狂犬病暴露后预防的目前平均费用估计为108美元(加上旅费和收入损失),对于不少家庭是笔不小的开支。
每年全世界共有2900多万人在被咬伤后接受狂犬病预防接种,在全球范围内,除了对个人和社区造成无法计算的心理创伤之外,由犬类传播的狂犬病每年造成的经济负担估计为86亿美元。
根据《福建省2023年非免疫规划疫苗成交品种目录》显示,狂犬病疫苗每支或每瓶的采购价格在70元-300元不等。其中,康华生物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为300元一支。
去年9月,国家疾控局发布《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将首次暴露后的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增至两种(五针和四针),其中四针为新增,且规定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原则上应配备至少两种不同种类的狂犬病疫苗。
耗时又耗力,真的没有更简单的解决办法吗?
与人用疫苗滥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犬类防疫率并不高。去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指出,我国目前的狂犬病防控仍存在源头防控方面的短板。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在流行地区,大规模的犬只免疫达到70%的免疫覆盖率,可阻断狂犬病在动物中的传播。
而我国犬的平均免疫率只有29.84%,远低于世卫组织阻断流行70%的标准。
据最新的全国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2021年,我国中部和南部疫情较重。湖南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为疫情高发省份,部分疫情低发地区如山西省、海南省、山东省和重庆市等疫情有所上升。西藏自治区、青海省、辽宁省、吉林省近5年未报告病例。
在狂犬病高发的湖南省,犬只平均密度为4.36只/100人,免疫率为29.89%;安徽省犬只平均密度为9.79只/100人,免疫率仅为3.26%——都远低于世卫组织70%的建议标准。
一项流行病学术分析显示,中国近半数狂犬病来自家犬伤人。数据表明,中国91.67%的狂犬病由犬引起,其中一半为家养犬,而且一犬伤多人事件占比17.39%。这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也向社会发出警钟:狗伤人,人之过,管人应该大于管狗。
我国的宠物犬数量高居世界前列,如何规范管理是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议题。据统计,2023年我国宠物犬数量为5175万只。我国宠物犬以大型犬为主,哈士奇和金毛占比合计达到30%,萨摩耶、柴犬、拉布拉多也属于目前的流行品种。
狂犬病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更为严重。农村很多狗处于半散养状态,活动范围广,狗狗的“社会关系”也更复杂。成群结队出现在公路或是村里的狗,根本分不清到底是哪只是家养,哪只是流浪,更谈不上疫苗了。
世卫组织计划于2030年在全球范围内消除狗介导的狂犬病,早在2017年,全世界已经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消除了由犬类传播给人类的狂犬病,如美国,日本等。而这些国家所采取的举措,正是加强犬类免疫。
据《人民周刊》,早在2018年,美国政府就在每年出资3亿美元给犬只进行免疫,人用狂犬疫苗只用掉几千人份,几乎没有人被传染狂犬病的病例。
相比繁琐昂贵的人用疫苗,犬类狂犬疫苗只需几十元,价格便宜不少,且每年只需打一针,即可保护毛孩子和周围人类的安全。
我国2021年起实行的《动物防疫法》要求犬类定期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否则将处最高五千元的罚款。全国各地也有具体的养犬管理条例,规定了养犬细则,尽量避免出现恶犬伤人。
规则是完善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又存在层层阻碍。对宠主来说,总有人心存侥幸,认为自己的狗不咬人,即使狗狗咬人后果也不一定有多严重。而对监管部门来说,养犬管理条例落实难,执法成本高,要么放任不管,要么一刀切式地上街打狗。到头来,打不打疫苗全凭宠主自觉。
说到底,屡禁不止的狗咬人,背后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当血淋淋的悲剧一再发生,我们在痛心之余,应该更多地思考人类对动物、对环境、对他人的责任。宠物狗不仅是很多人贵重财产,更成了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朋友、家人,爱它,就请对它终身负责。
下面的知识是重点!
和其它很多传染病相比,狂犬病的潜伏期相对较长,大多数病例的潜伏期为半年以内,一般为半个月至三个月。许多人在被咬后没有及时就医或接受规范处置,导致错过了预防发生和挽救生命的机会。
一旦出现临床表现,狂犬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支持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痛苦。
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激动、焦虑、意识模糊、多动、吞咽困难、唾液分泌过多、因尝试喝水时吞咽困难而引起的恐惧(恐水)、因风吹面部而引起的恐惧(恐风)、幻觉、失眠和部分瘫痪等。
打了狂犬疫苗还会得狂犬病吗?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狂犬还咬了另外6个人,而另外6个人都按照犬伤门诊的要求进行了规范处置,处理伤口、注射被动免疫制剂及接种疫苗,这6个人从2011年到现在已经10年了都健在,因为我们一直在随访。
第二个例子:前几年的春天,有一个人被狗咬了嘴唇,他就去了当地一个卫生院。因为卫生院没有被动免疫制剂,只有疫苗。医生建议他打疫苗后到上级医院注射免疫球蛋白,但是病人嫌到大医院远,很不方便,因为嫌麻烦,这个病人也没有打狂免,在接种第三针疫苗后就发病死亡了。这也是一个没有按要求接种被动免疫制剂而免疫失败的例子。
打过狂犬病疫苗的犬、猫还会传播狂犬病吗?
可能会!被注射过狂犬病疫苗的宠物犬、猫咬伤后,同样建议进行暴露后处置。
因为任何疫苗的保护率都不是100%,注射过狂犬病疫苗的动物仍可能存在携带狂犬病病毒的情况。外表健康的犬也有可能会携带狂犬病病毒,被外表健康的犬咬伤后仍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总而言之,被不能排除狂犬病的动物抓伤、咬伤后,都需要尽快进行暴露后处置。
被咬后如何紧急处理?
预防狂犬病的另外一个有效措施是暴露后及时彻底清洗伤口。
需要根据伤口的类型选择对应的处理策略:
I级暴露:
接触或喂养动物、完好的皮肤被舔,这些情况无需进行处置。
II级暴露:
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需要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
III级暴露:
伤口出现流血、破损皮肤或黏膜被舔、暴露于蝙蝠,需要立即处理伤口、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或抗狂犬病血清,并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
如果被可能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并消毒。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伤口处残留的活性毒量,降低感染风险。
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初步清洗后的伤口消毒和处理操作尽可能由犬伤门诊的专业医务人员完成。
什么情况需要接种狂犬疫苗?
被哪些动物咬伤、抓伤需要打狂犬疫苗
1、需要打
狗、猫、野生/流浪的食肉哺乳动物,例如狼、狐狸、獾(huān)、蝙蝠等咬伤、抓伤需要接种狂犬疫苗。
2、不需要打
被禽类、鱼类、龟、蛇、昆虫、蜥蜴、兔形目(包括家兔和野兔)、啮齿类(如小鼠、大鼠、仓鼠等)咬伤、抓伤不需要接种狂犬疫苗。
狂犬疫苗,该怎么打?
疫苗程序分为暴露前免疫和暴露后免疫:
暴露前免疫程序:第0、7、21天
或者第0、7、28各接种一剂;
暴露后免疫程序:“2-1-1”和“5针法”
暴露伤口处置(技术指南(2016版)
全程打完狂犬病疫苗后又被咬怎么办?
需尽快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是否需要再次接种狂犬病疫苗应根据自身免疫情况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