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婚姻家庭报告》

中国结婚率逐年下降,同时初婚人数在2013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2021年下降到1158万人,比2013年下降51.5%,初婚平均年龄普遍推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夫妻双方的结合。和谐的婚姻家庭生活,事关民生幸福与社会稳定。

结婚率和离婚率:

我国结婚率从2000年的6.7‰上升到2013年的9.9‰,随后逐年下降,2022年结婚率下降到4.8‰。

离婚率从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3.1‰,但2021年由于开始实施离婚冷静期,离婚率下降到2.0‰。

结婚人数:

我国初婚人数在2013年达到2386万人的峰值后持续下降,2021年下降到1158万人,比2013年下降51.5%。

2013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为1347万对,2022年结婚登记对数下降到683万对,连续九年下降。

初婚年龄:

1990年我国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3.59岁,女性为22.15岁;200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25.11岁,女性上升到23.28岁;到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

已婚比例和未婚比例:

从2009年到2013年,20-39岁女性人口中,已婚比例从77.93%下降到67.06%,到2019年,又上升到72.72%。

2019年,中国30-34岁男性未婚比例为18.16%,女性未婚比例为8.7%,低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

性别比:

近几十年中国的出生性别比,随着生育政策的收紧而逐渐升高,然后又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宽而逐渐下降。2020年全国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其中,20—40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

01

中国婚姻状况和国际对比

结婚率、离婚率、离结比

结婚率是指一年内结婚对数与当年平均人口数的比率。计算公式是:结婚率=(某年登记结婚对数/当年平均人口数)×1000‰

离婚率有两种计算口径:

第一种是一年内离婚对数与当年平均人口数的比率。计算公式是:离婚率=(某年离婚对数/当年平均人口数)×1000‰;

第二种是一年内离婚人数与当年平均人口数的比率。计算公式是:离婚率=(某年离婚人数/当年平均人口数)×1000‰。

这两种计算口径的分母相同,但分子不相同:第一种计算口径的分子是离婚对数,第二种计算口径的分子是离婚人数。以“离婚人数”作分子计算的离婚率,比以“离婚对数”作分子的离婚率高了一倍。本文的离婚率采用第一种计算口径,这也是国际通用的计算口径。

离结比是指一年内的离婚对数除以结婚对数。

表1:中国2000-2021年结婚率与离婚率(‰)

图1:中国2000-2021年结婚率与离婚率(‰)

可以看出,中国结婚率从2000年的6.7‰上升到2013年的9.9‰,随后逐年下降,2021年结婚率下降到5.4‰。

中国离婚率从2000年的0.96‰上升到2010年的2‰,2016年上升到3‰,2019年达到峰值3.4‰。2020年离婚率下降,与疫情有关。2021年离婚率大幅下降,则与离婚冷静期的实施有关。

表2:2020年中国各省份结婚率和离婚率

从上表可以看出,2020年常住人口结婚率最高的地区是西藏,最低的是上海;离婚率最高的地区是天津市,达到4.93‰,最低的是西藏,只有1.75‰。

历年婚姻登记数据

下表是中国1985年以来结婚对数和初婚人数。

表3:中国1985年以来婚姻登记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初婚人数在2013年达到2386万人的峰值后持续下降,2021年下降到1158万人,比2013年下降51.5%。

2013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为1347万对,2022年结婚登记对数为683万对,连续九年下降。其中,2022年结婚登记对数创下1980年以来新低。

图2:中国1985年以来结婚登记情况

图3:2020年结婚登记人口年龄分布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各年龄段中,25-29岁的结婚人数最多,其次是30-34岁年龄段。

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

2022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为683.3万对,连续九年下降。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跌破900万对大关后,2021年跌破800万对大关,2022年跌破700万对大关。

我国结婚登记人数近年来为何不断下降?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年轻人数量下降。根据七普数据,我国80后(1980-1989年出生人口,依此类推)、90后、00后在2020年的存活人口分别为2.14亿、1.78亿和1.55亿,整体呈不断下降趋势。

其次是适婚人口男多女少。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40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752万人。

第三是初婚年龄推迟。根据七普数据,2010年我国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25.75岁,女性为24岁;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

第四是城市高房价和农村高彩礼。房子是结婚的首要条件,虽然有一部年轻人可以接受租房结婚,但在大城市房租价格也高企,况且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希望买房结婚。

当前,我国部分大城市的房价早已超出普通工薪阶层的经济承受能力,许多年轻人由于买不起房,只能选择推迟结婚。

在部分农村地区,天价彩礼导致很多年轻男青年结不起婚。并且,越是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彩礼要得越高,让很多农村贫困家庭不堪重负。

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改变。与父母辈相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单身视为一种正常的生活选择。

“30多岁了还没结婚”在年轻人中已经见怪不怪。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程度的大幅提高,调查数据显示女性的结婚意愿比男性更低。

男性和女性初婚年龄的国际对比

根据七普数据,1990年我国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3.59岁,女性为22.15岁;200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25.11岁,女性上升到23.28岁;到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

表4:1990-2020年中国平均初婚年龄(岁)

例一,2021年安徽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3.31岁,初婚平均年龄分别为男31.89岁,女30.73岁。

数据显示,2008年以后安徽初婚年龄逐渐上升,从一开始的26岁左右到现在已突破30岁。

例二,2021年湖北省襄阳市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35.23岁,女性为33.96岁,与2016年的29.41和27.27岁相比,5年里推迟了近5岁。

年轻人初婚平均年龄推迟,有以下几个原因:年轻人受教育年份的延长;高房价推高了结婚成本;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婚姻观念的改变。

初婚平均年龄推迟,并不是中国的独有现象,而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2019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初婚年龄如下表:

表5:2019年部分国家平均初婚年龄情况

从上表可见,2019年日本平均初婚年龄为男性31.2岁,女性29.6岁;韩国为男性33.4岁,女性30.6岁;美国为男性29.8岁,女性28岁;欧盟27国平均初婚年龄为男性33.3岁,女性30.7岁。

男性和女性未婚比例的国际对比

我们根据2010-2022年的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整理出2009-2021年20-39岁女性的未婚和已婚比例如下表:

表6:2009-2021年中国20-39岁女性未婚和已婚(有配偶)的比例

图4:2009-2021年中国20-39岁女性未婚和已婚(有配偶)的比例

“大龄男性和女性”是指3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下表是中国2019年大龄男性和女性未婚比例。

表7:2019年中国30-49岁大龄男女未婚比例(%)

从上表可以看出,30-49岁各年龄段的男性未婚比例均高于女性。

下表是部分发达国家30-34岁男性和女性未婚比例的对比:

表8:部分发达国家30-34岁男女未婚比例(%)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的大龄男性和女性未婚比例低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

02

性别比失衡对中国婚姻家庭的影响

总人口性别比与出生性别比的区别

“人口性别比”又称为“总人口性别比”,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中,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

例如,一个国家的人口性别比为106,是指这个国家的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为106:100。

“出生性别比”又称为“出生婴儿性别比”或“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出生人口中男婴与女婴的比例,即每100个女婴相对应的男婴人数。

在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性别比的变化趋势是经常保持在95~106的范围之内。随着年龄的递增,性别比经历下列变化:

出生婴儿性别比:正常范围一般是在103~107之间波动。

老年性别比:由于女性比男性长寿,因此,在65岁以上的人口中,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性别比低于100。

可见,人口的性别比存在着依年龄组的递增而降低的变动趋势,这个变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14岁,为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阶段;第二阶段15~64岁,为男性人口大致等于女性人口阶段;第三阶段65岁以上,为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阶段。

1980年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原因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就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而迅速攀升。

1982年出生婴儿性别比是107.2;1990年出生婴儿性别比是111.3;到2000年已经高达116.9,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为118,远远偏离103-107的正常范围。

那么,中国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为何会演变到如此严重的程度呢?

然而,在1990年代上半叶,国内的人口学家大多认为主要原因是瞒报女婴形成的,当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性别比偏高。

到了1990年代末,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性别比失衡现象,国内的人口学家不得不承认:自1980年代以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且在逐渐升高是中国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性别比失衡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产前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流产为主因。

性别比失衡导致的负面影响

性别比失调的直接后果就是带来婚姻的不匹配。

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其中,20—40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

育龄女性在社会人口中比例的萎缩,必然会导致人口再生产能力的降低。此外,更主要的影响还在于社会生活方面。

首先是适婚年龄段男多女少,会导致大量男青年找不到对象,尤其是导致农村男光棍急剧增加,也是天价彩礼的重要推手。

男多女少,会对一夫一妻的婚姻家庭制度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婚外恋、第三者插足将增多,离婚率将持续上升。

其次是引发更多社会问题。大龄未婚男子越来越多,会导致骗婚、买卖婚姻、性犯罪现象的增加。缺少和谐婚姻的青年男性,会有更强的暴力倾向。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与城市大龄未婚女性

传统的婚配观念,一般倾向于“男高女低”的梯度婚配模式,如果按婚姻条件的高低把男性分为甲、乙、丙、丁4个等级,女性也分为甲、乙、丙、丁4个等级.

那么一般是甲男和乙女结婚,乙男和丙女结婚,丙男和丁女结婚,而剩下的甲女和丁男就会找不到对象了。

所以,现在大城市有很多甲女是大龄未婚女性,而农村则有很多丁男是大龄未婚男性。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结婚率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

生育政策放宽,出生性别比下降

近几年,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渐放宽,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呈下降趋势。

2013年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为117.6,2014年是单独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出生性别比降到115.88,2015年继续降到113.51;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出生性别比降到112.88,2017年继续降到111.9。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当年的出生性别比下降到111.3。

可见,近几十年中国的出生性别比,随着生育政策的收紧而逐渐升高,然后又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宽而逐渐下降。

可以预期,随着中国的生育政策从限制生育转变为鼓励生育,出生性别比将会继续下降,直至恢复到正常值。

03

结论

我国出生人口从2017年到2022年已经是连续六年下降,总和生育率从2017年的1.58下降到2022年的1.07,背后的原因是与初婚人数不断下降分不开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按每五岁分组的人口数来看,2020年30-34岁人口有12415万人,25-29岁人口有9185万人,20-24岁人口有7494万人。

由于步入婚龄人口数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可以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的初婚人数仍然会继续下降。

超低生育率以及年轻人口的迅速萎缩,已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此外,社会各方也需要引导年轻人树立积极的恋爱观、婚姻观,促进现代家庭观念的健康成长,共同关心适婚人群的婚姻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更多的单身青年走进婚姻、建立家庭。

THE END
1.国家统计局:2023人口减少208万,自然增长率负1.48‰!7大热门问题...2023年我国不孕不育患病率将超18%,不孕不育患病人数将从2018年的4.8千万对增长至2023年的5千万对。 02育龄妇女人数降低,育龄妇女比例下降 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提供的数据,2019年到2022年,一孩平均生育年龄从26.4岁升高至27.4岁。 退一步讲,即使相关意愿始终保持高位,恐怕也难以对冲育龄女性人数减少带来...https://www.meipian.cn/503k22ii
2.1974年中国人口比印度2.91亿,现在多多少?中国人口但是到了2020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人口是14.12亿,而印度的自己的数据人口为13.8亿,也就是相差3200万人,人口差距拉进了2.59亿。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我国经济发展比印度快的多,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总和生育率快速降低,到了2020年已经下降到了1.3,而印度则是2.2,而且印度结婚年龄也比我国要小,这就导...https://m.gotohui.com/p/list/164014.html
3.结婚人口分析,预测2023年出生人口为806从2013年1346.9万对的结婚人口最高峰,结婚人数连续下降,2022年为683.3万对,下降率达到49.3%。其中2019-2022年下降幅度明显,平均每年减少82万对。2022年下降率为10.5%,按次趋势,2023年新生人口为806万,而按照连续五年平均人口减少量计算,2023年人口为860万。1. 年轻https://xueqiu.com/9913906681/252905435
1.近十年来首次回升!2023年结婚登记768.2万对,25至29岁结婚人数最多...民政部发布的《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全国依法办理的结婚登记数量为768.2万对,同比增长了12.4%,结婚率上升至5.4‰,比前一年增加了0.6个千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近十年来结婚人数首次出现增长,并超越了2021年的登记量。 专家分析认为,2023年结婚人数显著增长的原因,在于2022年末,特别是第四季度,受...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40912/47205603.html
2.又双叒降?全国结婚人数9年连降,婚姻已不是人生必选项?南方+2022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为38.9%,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5.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1。由此计算,在2022年出生人口中一孩占比为46.1%。 根据公开数据查询发现,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数量比2021年减少106万人,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为1062万人。 2023年8月8日,据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在医药创新和...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0/20/c8214733.html
3.2024年新生儿出生数量大概多少呢~ 1. 2024年上半年新生儿数量为4,270,000。 2. 这一数据描绘了中国在2024年上半年新生儿的出生情况。 3. 与2023年同期相比,尽管专家预测龙年可能引发生育高峰,实际出生人口数量并未显著增加。 4. 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包括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以及婚姻和生育观念的变化。 https://cai.verywind.com/xx/emeendwdnvrvyiycwdd.htm
4.2024版中国生育成本报告由于生育成本过高、女性难以兼顾家庭和工作等原因,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愿 (理想子女数)也几乎是世界最低的。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绝大部分国家的平均理 想子女数均超过 2 个,而多次生育意愿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人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均低 于 2 个。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出生人口为 902 万人,人口出生...https://doc.mbalib.com/view/590d992bde193627096d3b06721bdc2b.html
5.2023中国人口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902万人2023新生人口最新数据...2023中国人口出生数量多少?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2023年出生人口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本文小编带来了2023新生人口最新数据、2023年末中国人口数据及构成,一起来看。 2023年末中国人口数据解读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https://www.maigoo.com/news/694709.html
6.2023新生儿统计表乜河13643507913》中国人口将来的发展趋势? - 第古3079……》从4月底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数据看,中国人口已经接近负增长.联合国2008年的低方案认为,中国人口在2023年达到14亿的顶峰之后开始负增长.但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联合国的低方案预测过于乐观.联合国认为,中国1995-2010年的生育率稳定在1.8,2010年总...https://www.da-quan.net/ti/2023%E6%96%B0%E7%94%9F%E5%84%BF%E7%BB%9F%E8%AE%A1%E8%A1%A8.html